女真民族雕塑
從金朝滅亡到清朝興起的數百年中,女真民族從中國曆史的中心地位退居到幕後,因為文字記載的缺乏與女真民族自身發展的複雜性,人們對女真族在元明兩代的發展曆程難以實現準确且系統的認知,很多朋友不禁疑惑:金朝滅亡後女真族究竟到哪裡去了?女真民族在元明兩代的生存發展是怎樣的?
一、金代女真族的形成與流向女真在今天被歸屬于通古斯族群,發源于白山黑水之間,直系先祖是靺鞨。唐代後期,靺鞨民族分為黑水靺鞨與粟末靺鞨兩大部分。居于松花江流域的粟末靺鞨發展較快,建立了時稱“海東盛國”的渤海國。渤海國經濟繁榮,在東北亞地區享有經濟、文化的次中心地位,其民族主體粟末靺鞨也率先接受了農耕化的生活方式。11世紀時,遼滅渤海國後将其人口強制遷移到遼東,以粟末靺鞨為主的渤海人被編入遼籍,稱為“合蘇館”,即女真語“藩籬”的意思。這批被遷移至遼東的粟末靺鞨便被稱為“熟女真”。而留居粟末水之北、甯江州之東的黑水靺鞨則被稱為“生女真”。
女真人世代為遼國進貢海東青
生女真的生産方式以漁獵為主,維持原始氏族社會與奴隸制的社會制度。12世紀初,生女真完顔部的首領完顔阿骨打建立了金朝。完顔阿骨打建立金朝後,實施猛安謀克制度,并由完顔希尹依據契丹文和漢文創制了表意的女真文字。通過制度與文字的力量,金朝政府一方面将統治核心的生女真整合起來,另一方面加速同周邊語言、風俗類似的各民族的融合,使真正意義上的“女真族”在金朝統治下正式形成。
完顔阿骨打
伴随着金朝政權的日趨強盛和統治範圍的逐漸擴大,女真民族經曆了好幾次規模較大的遷移行動。《金史》記載:“太祖取黃龍府,婁室請曰:‘黃龍一都會且僻遠,苟有變則鄰部相扇而起,請以所部屯守。’太祖然之。乃合諸路謀克,命婁室為萬戶,守黃龍府。”金朝逐步控制遼東後,女真民族又大舉向遼東地區遷徙,并與此處的熟女真交彙成為金代遼東的主體民族。到金太宗時期,由于金朝在華北地區逐步建立長期統治,原居東北的女真人又分别在太宗、海陵王、世宗時期進行了幾次大的遷移活動。《大金國志》載:“創屯田軍,凡女真契丹之人皆自本部徙居中州,與百姓雜處,計其戶,授以官田,使其播種。春秋量給兵馬,若遇出軍,始給其錢米。凡屯田之所,自燕山之南,淮隴之北,皆有之,多至六萬人。皆築壘于村落間。”到金世宗時期,移居中原的女真人約占女真人總數的2/3,已經遠遠超過了留居東北的女真族。
宋朝疆域與民族圖
13世紀初蒙古崛起之後,金朝在與蒙古的戰事中節節失利,不得已放棄中都,南遷至開封。此時的女真民族重心已經傾斜至中原地區,這一階段因金朝政權的沒落、金末民族矛盾的激化,以及南遷的女真人逐漸适應農耕定居生活,中原地區的女真人逐漸遺失了本民族文化特點,并有相當一部分遭受到蒙古人與漢人的仇殺,剩下的部分則被元朝劃分到漢人八種之中,最終融入漢族。金朝統治的臨潢府路、西北路等地是蒙古民族的世居之所,早年被遷移至此的女真人因長期與蒙古民族雜處,在風俗習慣上受其影響,也逐漸被蒙古化了。因此金亡之後,中原女真人漢化、西北女真人蒙古化、留居東北的女真人基本保留其民族文化,女真民族分化成了三個部分,分别向不同的發展方向邁進。
影視劇中的女真人
二、元代女真的新型建構金室南遷以後,金朝政權身處河南,與東北地區的聯絡被蒙古隔斷。此時在東北負責平定耶律留哥叛亂的金将蒲鮮萬奴趁機自立,于金貞佑三年(1215)割據東北稱帝,國号大真,改元天泰。大真國也稱“東真國”、“東夏國”,勢力最大時領土北至金上京,南至遼東半島,東南深入朝鮮半島。蒲鮮萬奴在建立東真國時,令遼東地區的十餘萬女真人随其一同遷離,這使女真族在東北地區的分布重心集中在了今天的黑龍江省。當時的黑龍江、松花江流域還生存着許多與女真族語言、風俗相近,同屬通古斯族群的民族,如五國部胡裡改等。胡裡改人與渤海人一樣,也屬于粟末靺鞨的後裔,渤海滅亡後在黑龍江流域繼續從事漁獵生活。這些民族在習俗上接近女真,但始終沒能徹底融入到女真族當中。
元代女真人
1233年,元朝滅亡東真國,在東真國故地設立路治,并将其遺民逐漸遷移到今天的吉林省一帶。對于東真國境内的諸多民族,元朝将他們全部視作女真,并設置五萬戶管轄、共同治理。元代《開元新志》記載:“建州東涉松花江,稍類開原舊俗。其腦溫江,上自海西下至黑龍江,謂之生女真。”生活在松花江流域、“稍類開原舊俗”的即是建立了金朝的女真族,元朝将他們稱作建州女真(不同于日後明代的建州女真),而生活在腦溫江到黑龍江地區的生女真則是原居此處的胡裡改等民族。
金朝時,遷入中原的女真人最早接受了定居農耕的生活方式,其社會形态也完成了封建化。而東北地區的女真人經濟發展緩慢,社會形态維持在奴隸制社會階段。元代以後,東北女真人普遍接受了農業,北部從事漁獵生産的生女真也逐漸步入了農業社會。《元史·世祖紀》記載:“與其漁于水,曷若力田,其給牛價,農具,使之耕。”在元政府的扶持下,女真内部的經濟差距被縮小,同時元政府在女真地區大量修建驿路,加強了生、熟女真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三、明代女真發展曆程經過元代的陸續遷移,元代女真的集中分布地區已經逐漸由黑龍江南遷到今天的吉林省一帶,而黑龍江和烏蘇裡江以東到日本海的廣大區域則被一些保持了漁獵生活方式、與女真同屬通古斯族群的民族所占據,這些民族在明代被通稱為“野人女真”。到元末時,元代所設的五萬戶僅剩斡朵裡、胡裡改、桃榅三萬戶,明朝建立後,胡裡改部首領阿哈出率先臣服明朝,明成祖以胡裡改部屬地建立建州衛,并任命阿哈出為指揮使。由于氣候條件的影響以及野人女真的不斷侵擾,胡裡改部與依附于自己的斡朵裡部多次遷徙。
明代女真準備朝貢
永樂九年(1406),因斡朵裡部遷徙至圖們江中下遊一帶,屢次與朝鮮發生沖突,明朝政府将斡朵裡部遷往鳳州,并于永樂十四年正式在鳳州設立建州左衛,以其首領孟特穆(即清肇祖原皇帝)為建州左衛都指揮使。到正統五年(1440),建州左衛再次因為不堪野人女真的襲擾,向西遷至遼東,到達渾河上遊的蘇子河一帶,與先期遷移到這裡的建州衛李滿住所部彙合。兩年後,明朝又從建州左衛中析出建州右衛,形成建州三衛的格局。明代女真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分就此形成。其中,金代女真的遺民散落在建州、海西之中,尤以海西女真為重心;在元代融入女真民族的生女真則多集中在建州。此外,海西女真因接近蒙古,也吸納了一部分蒙古人加入。
清肇祖原皇帝 蠟像
這一時期的建州、海西女真在經濟上各自分化,海西女真因其所處地理環境的特點,生産方式農、牧、獵兼有;建州女真因地處遼東,農耕程度最高,多通過采集漁獵珍貴的皮毛、東珠、人參等物産到馬市換取中原地區的糧食、農具等物資。在文化上,因女真文作為表意文字,學習本就困難,而女真又與蒙古交流日久,逐漸習慣以蒙文字母拼寫女真語,女真文的使用人數日益減少。《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天順六年(1462),建州衛李滿住還曾用女真文向朝鮮國王緻書,後來則奏請明朝行文改用蒙古字。到努爾哈赤時期,便已經“此外之人更無解文者,且無學習者。”
努爾哈赤起兵以後,便将建州和海西女真融合起來,構成滿族的核心成分。此外又多次出征黑龍江和烏蘇裡江流域,将當地的野人女真收入八旗,稱為“伊徹滿洲”。終清一代,清政府始終在進行對野人女真的吸收。到清朝滅亡時,野人女真有些融入了滿族,有些則形成了鄂溫克、鄂倫春、錫伯、赫哲等民族,有些在近代俄國侵入黑龍江流域後脫離清朝統治,成為今天俄國境内的奧羅奇、烏德蓋等民族。
《獨步天下》中的努爾哈赤
文史君說女真族具備堅忍不拔的民族特性,在東北地區的高山密林中長期保持着自身頑強的生命力,不斷學習吸取周邊民族的長處,先後兩次深入中原建立政權。清晰地認識女真民族的發展曆史,能夠使人更加深刻地體會各民族文化的深層魅力。
參考資料董萬崙:《東北史綱要》,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孫進己 孫泓:《女真民族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
王臻:《朝鮮前期與明建州女真關系研究》,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師大春秋學社)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曆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賬号!您的點贊、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