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中秋節,我國四大傳統節日之一,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又被稱為祭月節、仲秋節、拜月節、團圓節等等。秋分,二十四節氣之一,是第十六個節氣。一個是節日,一個是節氣,兩者看似沒關系,但是,按照民間的說法,兩者的關系卻非同一般。
不少朋友聽過這樣一句諺語“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災年”,其實,這隻是前半句,還有後半句“中秋秋分後,年景無堪憂”。這兩句話什麼意思?中秋和秋分誰先誰後有什麼區别?所表達的寓意準确嗎?本篇内容,筆者就詳細說說這些問題,大家看完後就有答案了。
先說“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災年”
這句諺語主要從農業種植的角度來說,中秋節是八月十五,根據老一輩人的說法,過了中秋節之後,溫度降溫比較明顯,光照也會減弱,對于還在生長的農作物來說,光合作用受影響,會導緻籽粒不飽滿。另外,低溫和光照減少的影響,在一定程度上,也會降低幹物質的積累,整體來說,在農作物生長末期,會降低一定的産量。
而在以前的時候,人們基本上都是以種地為主,莊稼産量降低,收入減少,可能就意味着有段時間要餓肚子,而用“災年”來形容,雖然存在一定的誇張說法,但是,按照以前的說法,吃不飽肚子就是“災年”。所以,以前的人們通過經驗總結,如果中秋節在秋分節氣之前,莊稼的産量會降低,也就形成了“災年”。
再說“中秋秋分後,年景無堪憂”
這句諺語也是從農業種植的角度來說,和上句所表達的意思剛好相反,如果中秋節在秋分之後,那麼當年的年景就不用擔心了,莊稼必定大豐收。
秋分節氣是農作物生長和收獲的關鍵節點,一般到了秋分之後,多地的農作物已經到了成熟期,可以收獲了,這一點從2018年開始,把秋分設成農民豐收節也可以得到論證。比如玉米、大豆、花生等作物,秋分過後都将迎來收獲高峰期,北方的部分地區,收獲時間可能會晚一些。
而秋分節氣在中秋節之後,那時候再出現降溫、光照不足等問題,對于農作物的影響基本上就有限了,隻要不出現降雨,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莊稼的籽粒是否飽滿,幹物質的積累是否充足,都已經形成。所以,也就有了“中秋秋分後,年景無堪憂”的說法。
今年中秋節在秋分之前還是秋分之後?
中秋節的時間是不變的,都是每年的農曆八月十五。而秋分時間是按照陽曆計算的,在每年的9月22日、9月23日和9月24日,由于農曆和陽曆時間不對等,需要把秋分的時間也換成陰曆,就可以對比出誰先誰後了。但是,受閏月的影響,秋分的陰曆時間變化較大,所以,就出現了有些年份比中秋節早,有些年份比中秋節晚。
今年(2022年),秋分時間是9月23日,陰曆時間則是八月二十八日,所以,今年中秋節在秋分之前,并且中間相差了12天。屬于“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災年”的範疇。
再來看2021年秋分時間是陰曆的八月十七,也在中秋節之後,不過中間隻相差了1天。而2020年秋分時間是八月初六,在中秋節之前,二者相差了8天。
通過近3年的時間可以看出,中秋節和秋分節氣誰早誰晚并不固定,并且中間間隔的時間也不一樣。說明了什麼問題呢?這就需要引出下一個問題。
中秋節在秋分之前,一定會是災年嗎?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一方面,民間所流傳的諺語,一般都具有區域性,也就是說,隻适合于部分地區,而不适合全國。另外一方面,以前人們種地水平相對比較落後,基本上都是靠天氣來決定收成,如今則大不一樣了,種地水平大幅度提高,主要不出現非常極端的惡劣天氣,莊稼産量基本上很難受影響。
以稻谷來舉例,2020年全國稻谷産量4237億斤,比2019年增加45億斤。而2021年全國稻谷産量21285萬噸,也就是4257億斤,又上漲了20萬噸,呈現連年增長的趨勢。如果按照“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災年”的說法,2021年就屬于中秋在秋分之前,結果産量沒減少,還增加了。
除了稻谷外,玉米、大豆、花生等産量,都呈連年上漲的趨勢,所以,通過具體數據來表明,中秋節在秋分之前,并不是災年,相反,還有可能是增産的年份。
不過,也有朋友說,既然一些諺語能夠流傳到現在,就有它存在的意義,或許,在某些地區,諺語“中秋秋分前,必定是災年”會得到應驗。
對此,大家怎麼看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