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3 01:09:30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知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唐太宗把魏征比作“鑒”,魏征病死後,唐太宗痛哭失聲,時常想念魏征,所以便有此感歎。

鑒:鏡子、照、觀察

這是“鑒”的基本意思,既然有鏡子,和照的意思,那麼,想象中的“鑒”該是下面的這個樣子!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1

那你就錯了……

上面的是貨真價實的銅鏡,可不是今天要說的“鑒”,“鑒”雖有鏡子的意思,但卻與鏡有所區别。

《說文解字》裡說:“鑒,大盆也,一曰鑒諸,可以取明水于月”。所以,鑒就相當于大盆。

現在大概不會有人想要用盆作鏡了,但是古人在還沒有廣泛使用銅鏡之前,就是用“鑒”作鏡子使用。而對于“鑒”的由來,甲骨文的鑒字作了最好的說明。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2

甲骨文,鑒

甲骨文中“鑒”的字形就是一個人站在一個盆前,并且可以發現這個人的頭是明顯向前探視的感覺。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3

象形字典網截圖

可以想象最初古人整理儀表妝容的方式無非是“臨水照人”、“臨井照人”(大概水太深,也太危險),“蓄水為鏡”已經算是聰明之舉……慢慢發展到後來的“鑒”,已經可以說是一項實用發明了。

而早期的鑒為陶制,到了春秋時期才有了銅制鑒,本期介紹的便是“銅鑒”。

鑒:水器,大型盆狀器物、深腹、圈足或平底。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4

圓鑒,高24.7、口徑51.7cm,戰國湖北省博物館

除了圓鑒,還有方鑒。方鑒的棱角更有美感。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5

蔡侯申方鑒,中國國家博物館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6

吳王光鑒,中國國家博物館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7

吳王夫差鑒,高45厘米、口徑73厘米、重45公斤,上海博物館

銅鑒作為鏡子使用了一段時間(大約為春秋戰國時期),最終被小巧方便的銅鏡取代。

鑒既然是水器,那麼用來盛洗澡水也是可以理解的。《莊子》裡有一句話就明确了這一點:“衛靈公有妻三人,同鑒而浴”。(想想這個畫面也是很美麗呢)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8

上圖為四環無銘大鑒,戰國,安徽博物院。有推測說“四環無銘大鑒”便是洗浴時盛水之用。

鑒的功用除了上面所說的作鏡子用、浴盆用,還能用來溫酒或冰酒,有鑒 缶的組合,名曰“鑒缶”。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9

上圖為青銅方鑒缶、青銅圓鑒缶,戰國,湖北省博物館

這兩件銅鑒組合出土于湖北九連墩楚國貴族夫妻墓,可謂是“夫妻鑒”。有意思的是“方”和“圓”的甲骨文、金文與這一方一圓的形制倒是有點不謀而合。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10

甲骨文、圓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11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12

甲骨文,方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13

從字的構成來看,圓=口 鼎,古時,“鼎”是最能代表權利與身份的;方=剃發刺字的犯人 鎖勁的枷鎖,這似乎無形中表達着古時的男尊女卑。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14

曾侯乙銅冰鑒,通高61.5、邊長62厘米、重170公斤,戰國早期

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北省博物館

細節圖: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15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16

古代銅跟現代銅的區别(以銅為鑒中鑒的起源)17

可以看到曾侯乙銅冰鑒不僅大,細節之處也很到位,它以四獸為鑒足,器身有八個拱身龍形耳鈕,鈕尾均有小龍纏繞,還有兩朵五瓣小花點綴其上。

曾侯乙銅冰鑒内為缶,外為鑒,二者之間留有縫隙用來置水或置冰,借以溫酒或冰酒。所以曾侯乙銅冰鑒不僅實用,造型也精美……考慮到他的體量……額……還是稱它巨!美!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