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微信運動【注】以及運動手環的普及,每日在朋友圈曬步數或是給小夥伴步數點贊似乎已成為人們生活的新常态。的确,各類手機計步軟件的盛行,不僅使平日沒有時間做有氧運動的朋友們通過記錄步數來保證運動量,同時帶動很多平常很少鍛煉的長輩加入曬步數促健康的健步一族。送手環,送運動,送健康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新風尚,這也說明越來越多的人關注運動,關注健康。
但是,很多人走進了一些運動誤區,比如:一萬步就夠了,不必額外走更多;為了超過“目标”小夥伴運動而運動;頁面顯示步數達标,今日的運動量就達标了等等。下面就來介紹一些方法,讓熱愛健步運動的朋友們能夠合理根據計步軟件的提示,科學計劃完成每日運動量。
一、“一萬步”≠一萬步
“日行一萬步”已成為衆所周知的健身口号,微信運動中也将一萬步以上标記為黃色,而不足一萬步顯示為綠色,“一萬步”似乎已成為衡量百姓運動的一項常規指标。很多朋友誤以為隻要每日步行達到一萬步,即可滿足健康運動量,熟知這“一萬步”很有說法。
生活步數并不等于運動步數。生活步數是指我們日常生活中無法避免的步行運動,比如早晨起身去洗手間,從單位門口走到自己的辦公桌前,去吃飯去購物等或者很多從事服務行業的銷售人員或服務生的每日步行等。這些步行速度偏慢,強度較低,走路姿勢往往也不正确,所以以上這類步行并不是有效地或者說對健康有益的步行。
很多朋友忙碌一天,一看手機發現今日步數已達一萬步,就很欣慰,認為自己的日運動量達标了,其實不然。據調查顯示,成年人的每日生活步數平均約2000-3000步(特殊職業者除外),也就是說我們的一萬步中至少有三分之一是不可避免的生活步數,這部分步數沒有起到增益健康的作用。
二、手機抖一抖,數字變化了
很多朋友認為微信運動或是其他計步軟件可以精确的記錄我們的步行數字,于是很在乎手機上數字的大小,有時候将幾百甚至幾十步的差别和體重計上數字變化一樣看重。那麼就讓我們從手機計步器的原理方面,分析一下這些數字是如何産生的。
大多數手機内置震動傳感器或協助處理器,可以根據這些設備的感應運動産生的加速度大小及時間間隔來統計步數。簡單說來,就是根據步行或跑步時的人體重心變化來計數的,也就是說一次震動就可被記錄為一步。這麼說來,一次深蹲、一次彎腰撿東西、行駛在颠簸的路面上等引起重心變化的運動都可被我們的手機誤認為邁出了一步。
據我所知,很多朋友為了能曬出漂亮的微信運動成績單,常常通過蹦蹦跳跳或是搖動手機來“增加步數”。
可見手機計步軟件的精确度并不是很高,其記錄的數字隻是步數的大緻範圍,不可以單純地盲目相信數字來衡量我們一日的步行量。
三、“為了超過你,我也是蠻拼的”
微信運動的普及,無疑調動了廣大群衆對于健步走的積極性,人們越來越熱衷于曬成績、拼步數。但這份運動成績單中往往隐藏着一種隐形競争,很多朋友為了将自己的排名靠前,盡可能的多運動刷成績甚至以其他方法(如前文所述)增加數字提前排名,這就聰明反被聰明誤了。
運動收益并不随着運動強度或運動頻率的增加而增加,而運動風險或運動所帶來的副作用反而會增加。因此,運動最重要的是量體裁衣,因地制宜。尤其對于有心血管疾病、腰脫或關節炎等運動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的朋友,選擇自身實際情況所能耐受的運動量最為重要。
舉個例子來說,一位健康成年人每日走步8000(步頻步數姿勢正确)最為适宜,而對于一位患有冠心病的老年人3000-5000步已屬不錯。因此,在我們盲目關注微信運動排名及步數的同時,不要忘記衡量自身基礎健康狀況,記錄适合自己的步數才最重要。
綜上幾點微信運動的誤區,你是否中槍了呢?微信運動确實調動了大衆運動的積極性,能夠幫助監督、督促我們進行有規律的日常步行有氧運動,但要合理認識其功能,更要結合自身情況,抱以坦誠而對自身健康負責任的态度去走步。小夥伴們,讓我們走起來吧!
注:微信運動是微信新版本推出的一個公衆号,功能是記錄你每日運動步數,可以曬運動成績單,與好友PK運動量,查看朋友圈運動排名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