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支持文博發展的舉措

支持文博發展的舉措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19 01:33:12

支持文博發展的舉措?500多件珍貴文物,穿越曆史長河,跨越千山萬水,從意大利來到中國北京,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物相映生輝,共同演繹一場文明對話,現在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支持文博發展的舉措?下面内容希望能幫助到你,我們來一起看看吧!

支持文博發展的舉措(中意文博合作為文明交流架橋梁)1

支持文博發展的舉措

500多件珍貴文物,穿越曆史長河,跨越千山萬水,從意大利來到中國北京,與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物相映生輝,共同演繹一場文明對話。

正在中國國博舉辦的“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為中意兩國文明交流架起一座新橋梁,意大利羅馬國家博物館館長斯特凡納·韋爾熱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說:“文明之間的交流絕對必要且源遠流長,這正是這個展覽所展示的精神。”

精挑細選“有意義”

作為今年中意文化和旅遊年的重頭項目,“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旨在系統反映意大利半島實現政治和文化統一的曆史進程,展現意大利文化淵源的豐富多彩。

身為意方策展人,韋爾熱介紹,展覽吸引意大利多家博物館直接參與和大力支持,大家克服了許多困難,精挑細選館藏送展。

據了解,本次送展的不少考古發現和藝術巨作此前從未在意大利境外展出過,有些甚至從未離開過所屬博物館。例如,羅馬國家博物館藏品“祭拜瑪爾斯、維納斯和西爾瓦諾斯的聖壇”,就是首次離開意大利出境巡展。祭壇上刻浮雕講述了著名的羅馬建城傳說“母狼育嬰”。

韋爾熱說:“我們認為,以意中文化和旅遊年為契機,向中國民衆展示意大利的曆史,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據了解,“古羅馬文明展”開展首周就有超過2萬名觀衆參觀,一個多月來已接待約10萬名參觀者。

文物對話架橋梁

在韋爾熱看來,中國國家博物館是展現中西方文明互鑒交流的絕佳場所。“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展示東西方文化多樣性上有着得天獨厚的優勢,在這裡我們可以感知不同曆史時期帶給我們的豐富思考。”

以展品青銅雕塑“勝利之翼”為例,韋爾熱說,意大利和中國的青銅制造方式有所不同,而觀衆在這裡能同時欣賞中意兩國的古代青銅器,“對比了解中西方不同的青銅制造技藝,這就為展覽增添了吸引力”。

這樣的中意文物對話遠非首次。近年來,中意兩國在文化領域一直開展廣泛的交流合作,僅中國國家博物館就與意大利文博界合作舉辦了7次展覽。

2018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21家意大利博物館及國内17家博物館辦展,參展文物中既有中國在“絲綢之路”中的見證物,也有受到中國元素影響的西方物品,包括中國和意大利在航海中使用的羅盤、針碗、航海圖、船隻模型,以及青銅器、瓷器、玻璃器皿和充滿西域風格的唐代陶俑等。

互信合作促友誼

據中方策展團隊介紹,多年合作經驗促進了中意兩國在文化交流領域的互信,這次“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的成功舉辦已超越館際交流,成為中意兩國深厚友誼的見證。

據了解,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503件文物來華之旅沒有意方文物工作人員陪同,中途還需轉機。中方策展團隊成員何書銥說,文物從意大利啟運後,中方策展團隊全程跟蹤航班信息,徹夜未眠,直到展品到達北京才放下心來。

中意雙方前期進行了細緻的溝通協調;在布展的過程中,意方通過視頻全程監督開箱、點交和布展的過程,記錄了大量的影像資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件雪花石材質的珍貴文物在運輸過程中受到損壞,中意雙方文保人員通過視頻讨論,合作修複了這件文物,使得它能夠在中國與觀衆見面。

中方策展人潘晴告訴記者,正是基于雙方在長期合作中建立起來的信任,意方才會放心地通過這種新模式把如此豐富的珍貴文物送到中國展出,“這充分體現了意大利文博界對中國國家博物館專業水準的肯定”。

韋爾熱表示,“意大利之源——古羅馬文明展”是意中雙方進一步加強文化交流與合作的象征。他希望未來有更多意大利人學習中國曆史,了解中國文化,搭建更多溝通橋梁,共促意中友誼。

潘晴說,通過文化交流,中外博物館之間建立起理解和信任,不同地域的人們得以探尋不同文明之間的共性,同時也從新視角看到各自文明的獨特之處。“未來的中外文明對話和交流一定會更精彩。”

(新華社北京8月21日電記者馬骁、賀飛、羅鑫)

《光明日報》( 2022年08月22日12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