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氏春秋》有一個故事:趙簡子将襲衛,使史默往睹之,期以一月。六月而後反,趙簡子曰:“何其久也?”史默曰:“謀利而得害,猶弗察也。今蘧伯玉為相,史鳅佐焉,孔子為客,子貢使令於君前,甚聽。《易》曰: ‘渙其群,元吉。’渙者賢也,群者衆也,元者吉之始也。‘渙其群元吉’者,其佐多賢也。”趙簡子按兵而不動。凡謀者,疑也。疑則從義斷事。從義斷事,則謀不虧。謀不虧,則名實從之。賢主之舉也,豈必旗偾将斃而乃知勝敗哉?察其理而得失榮辱定矣。故三代之所貴,無若賢也。
大緻意思是說:趙簡子要攻打衛國,派史默去衛國觀察動靜,約定一個月為期。過了六個月史默才回來。趙簡子說:“怎麼去了這麼長時間呢?”史默說:“您要攻打衛國是為了謀取利益,結果反要遭受禍害,這個情況您還不了解啊。如今衛國蘧伯玉為相,史鳅輔佐衛君,孔子為賓客,子貢在衛君面前服侍,他們都很受衛君信任。《周易》中說:‘渙其群,元吉。’‘渙’是賢德的意思,‘群’是衆多的意思,‘元’是吉的開始的意思。‘渙其群元吉’,是說他的輔佐有很多賢德之人。”于是趙簡子才按兵不動。凡是進行謀劃,都是因為有疑惑。有疑惑,就要按照義的原則決斷事情。按照義的原則決斷事情,那麼謀劃就不會失當。謀劃不失當,那麼名聲和實利就會跟着到來。賢明君主行事,難道一定要弄得旗倒将死然後才知道勝敗嗎?明察事理,得失榮辱就能确定了。所以夏商周三代所尊崇的,沒有什麼比得上賢德了啊。
劃重點:凡謀者,疑也。疑則從義斷事。從義斷事,則謀不虧。
大多時候占蔔的結果很難決斷,這時候就要把握“義”這個核心原則。
我2015年與朋友合夥在深圳華為D區生産中心開了一個餐飲檔口,主做麻辣香鍋。計劃的時候蔔得一卦為《坎》,得九二爻辭“坎有險,求小得。”得到這一卦時,我心裡咯噔一下。坎有險,恐怕生意難做,即便是“小得”也要辛苦才能求得,于是想放棄不做。但是這個生意是被朋友和親戚推動,放棄不做面子上說不過去。仔細研究卦辭,說“亨,行有尚”,況且九二象辭也說“求小得,未出中也”。我推演的結果是,如果兩個人齊心合力,這個生意就是不會虧的,可以做。開業以後,這個檔口一直做了四年,确實沒有賺到什麼錢,除了工資,和朋友每個月隻能分得萬元左右的盈利。最後轉讓,也沒有虧。
合夥生意是要以“義”為原則的,但是主理生意的兩個女子卻是一直不和,也許這也是“小得”的主要原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