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一個家長聊,同樣兩個孩子,老大和老二相差了10歲,發現兩個人的培養方式完全不同,老大之前啥都不用報,根本就不知道還有這麼多興趣班,不知道大家都要學習這麼多。就短短10年時間,兩個孩子有着截然不同的培養方式,她也納悶兒到底是什麼促成了現在的情形。
如果看父母年齡是80後、90後升級父母的進場,得到的訊息觀念不同,覺得在考試之外要培養孩子的特長,挖掘孩子天賦,素質教育,也有一些人是受益者,有一個興趣愛好,但高考也就是70年時間,三代人,路徑自然也不同。
第一批高考是社會最頂尖的人,5%,第二批高考是社會前20%的人,第三批高考成了前50%的人,不僅是範圍的擴大,還有人數和基數的擴大。5%的人的經驗不斷傳導傳導到全社會,也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但最近幾年随着網絡的發達,大家得到的資訊信息越來越多,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内,大城市還是小城市,都向往更好更優質教育資源,加上80後90後網絡原著的存在,自然而然的就更容易接受理解這些,升級從漸進式發展的很快,資訊流動越快,觀念更新普及就越快,原來少數人認可的大多數人逐步認可。
還有一個是資本的加持,市場化的結果,學校教育資源無法改變,結果校外培訓林立,校外藝術培訓作為新的賽場不斷的進入,廣告、砸錢、免費、線上線下各種場合重新塑造着家長的觀念,天羅地網、無孔不入,不知不覺中被改變左右和影響着。
但優質的教育資源都是有限的,于是從比英語,到英語成為最基本的,然後在到體育、藝術,再到競賽,一級一級一個一個成為新的共識,然後永遠追求的是成為少部分人,擁有獨特性。
于是看到現在是一種分化,看到一個博主的分享,就是現在全世界頂級的孩子比拼的是藝術、體育,那麼多的國外私立學校那麼昂貴的費用學的就是門檻很高,普通人、普通學校無法企及的項目,目的不僅僅是培養孩子體育精神,意志力,不是為了把孩子培養成運動員,就是一種高級階層的隔離牆、防護帶,壁壘,同時這些項目不僅是錢、圈層堆起來的,同時這些孩子不一定在學習上特别優秀,那麼就要更改進入規則,變成體育藝術特長,同時也就是一種社交遊戲,就像商業人士打高爾夫一樣。
同時在各種團體運動中,從小有競争、對抗,有比拼,合作,其實更接近于社會的真相和生存法則,一些現實場景的模拟,同時這些也帶來了孩子們向部隊生活一樣,建立不了的深刻友誼,就像童子軍一樣,又是一種鞏固的圈層,一種社交方式,感情友誼不同,從小就建立起來,就像大學的校友圈一樣。但和競技運動員單獨訓練是不同的。因為各個階層學習的是不同的。
再回到國内,現實中,各個城市學習的因為經濟的分化,也是不同的,除了考試都相同,路徑也不同,在相同城市裡,也能看到這種分化,不同類别的課程不僅是一個特長問題,還是一個篩選問題,無形中相同層次,家庭的人就篩選出來了。優質的機構、優質的老師、稀缺的課程就是這樣的資源。
作為普通家長其實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報興趣班的時候,有的人就确定讓孩子小時候多接觸一些,幫助選擇培養興趣愛好,為生活增加一些料,有的家長本身看到孩子升學的概率不大,也有一些獲益的路徑,從小規劃就是藝術、體育特長路線,無論是以後走藝術生還是特長生早早規劃了,還有一些家長,看到孩子本身的理科天賦,對其他的就不是很感冒,身邊有人競賽獲益,那麼就不要浪費那麼多時間了,花時間在競賽上投資收益更大。還有一些家長覺得有時間自己帶孩子玩不用報班日常生活中自然中玩也挺好的,其實就是不同的想法。
但是大部分家長還是報着讓孩子多一些體驗,從這個角度來說,有哪些理由支持呢,就是孩子從小的刺激很重要,有各個敏感期,頭腦裡有各種模塊還沒有被激發過,早期多體驗,多刺激多樣環境,那麼這些就被激活過,那麼哪怕是長大後想重新學習,也會感興趣,小孩子階段吸收比大人快,就像有人從小接觸第二語言就像母語一樣,大人不行,繪畫也是如此,體育也是如此,就是童子功,從小來,長大後就難了。
其次從未來發展看待,未來人的分層,其實除了社會的分層還有一種是興趣圈層,按照興趣來的,打破了金字塔的結構,是一種平行的各種圈子的結構,那麼對于孩子未來的人生發展确實有益處。
現在呢,其實也很容易跟着報班、一是不了解孩子,二是沒有規劃、所以容易報很多班,有時候也是個不斷試錯的過程,太多或者父母覺得好孩子不喜歡或者堅持不下來,對孩子也有一些反作用,而且時間有限,幼兒園階段的試錯階段,小學時間有限,初中、高中更少,各個年齡階段效果又不同,所以選擇興趣班确實是個技術活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