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随骠騎戰漁陽,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唐代詩人王維的《少年行四首》,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寫盡了漢代名将霍去病,輝煌而又短暫的一生。
霍去病生于公元前140年,是漢武帝皇後衛子夫及大司馬大将軍衛青的外甥,後來權傾朝野一時的大司馬大将軍霍光的同父異母兄長。在漢武帝對匈奴的長期戰争中,霍去病以一個骠騎校尉的起點在千軍萬馬之中脫穎而出。
他曾指揮過兩次河西之戰,殲滅和招降河西匈奴近十萬人,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讓中原王朝的勢力首次進入河西走廊,為後來的西域都護府的設立奠定了基礎,也讓奔逃漠北的匈奴人不由得哀歎“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繁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顔色”。
在漠北之戰中,霍去病消滅匈奴左部主力七萬餘人,取得了封狼居胥的佳績,從此漠南再無王廷,匈奴自漢初白登之圍以來對漢王朝的長期威脅得以解除。他在長期的征戰過程中留下的豪言“匈奴未滅,何以家為”,也成為了後世無數仁人志士傳誦千古的佳句。
然而一生戎馬倥偬,為漢王朝戰勝匈奴立下汗馬功勞的骠騎大将軍霍去病卻在公元前117年突然病逝,年僅二十四歲。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正值青春年華的冠軍侯猝然隕落呢?對此,史家曆來都是衆說紛纭。
有人認為霍去病和嶽飛一樣因功高蓋主而遭到皇帝猜忌,因此才會如此詭異地英年早逝。與千年後的嶽鄂王被公然羅織“莫須有”之罪陷害緻死不同,霍去病是被漢武帝派人秘密毒死的。
而持此類觀點的人也有相對充分的理由,漢武帝為人薄情寡恩,為了達到自身打擊外戚勢力的政治目的不惜冷落甚至廢黜與自己青梅竹馬,甚至曾發誓“當以金屋貯之”的皇後陳阿嬌。後來立衛子夫為後,既是因為她生下長子劉據,也因她出生卑微,難以形成強大的外戚集團幹預朝政。
而在對匈作戰中,衛氏家族的衛青、霍去病憑借戰功嶄露頭角,在朝内的影響力日益增大。按照漢武帝為達到政治目的不擇手段的一貫作風,為打擊衛家勢力暗殺霍去病也并非毫無可能。
另一派則認為以霍去病本身對漢王朝所具有的巨大價值,漢武帝不太可能在匈奴勢力尚未被完全消滅的情況下對霍去病痛下殺手,至少要等到“飛鳥盡”的時候,漢武帝才會有将霍去病這一良弓“藏”起來的可能。
至于打擊衛氏外戚勢力,漢武帝對此早有安排,讓霍去病和衛青同為大司馬,同掌軍權,實為相互牽制。畢竟霍去病并不姓衛,存在與衛青發生沖突并由此形成制衡的可能,而漢武帝此時去殺霍去病,豈不是會打破他一手打造的政治平衡?
霍去病猝然離世時,漢武帝本人也是悲痛萬分,不僅為其舉行了隆重的葬禮,賜予了陪葬自己的茂陵的禮遇,還下令将霍去病的墳墓修成祁連山的形狀,以此彰顯他的赫赫戰功。依照上述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除非霍去病意圖謀反,否則漢武帝是絕對不會想要加害于他的。
還有一部分人認為霍去病是被李廣家族報複而死。飛将軍李廣随衛青出征匈奴,迷路自刎,李廣之子李敢将父親之死歸結于衛青的故意刁難,打傷了衛青。霍去病得知後為給舅舅出氣在甘泉宮狩獵時用暗箭射殺了李敢,但漢武帝包庇了霍去病,稱李敢是被鹿撞死的。
李家人知道内情,于是尋機報複,暗殺了霍去病。以犯罪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李家人确實有為複仇而殺害霍去病的充分動機,但這種觀點畢竟缺乏史料和考古依據,隻是憑空想象的産物。
更多的人還是認為霍去病的死因在于其在對匈奴的長期作戰中經常風餐露宿、長途奔襲,在艱苦的環境中消耗掉了自身的青春能量,由此積勞成疾,再加之古代落後的醫療條件,沒能及時發現并得到醫治,在這情況下突然暴斃也并非不可能。畢竟如今就發生過不少年輕人因長期熬夜、休息時間嚴重不足而猝死的事件。
盡管天不假年,但霍去病還是在他短暫的一生中寫下了極為絢麗光彩的一筆。在中國古代軍事史上,霍去病的地位極為重要,他在軍事上拒絕墨守陳規、紙上談兵,并不是完全遵從兵書理論指揮實際作戰,而是在《孫子兵法》等前人的基礎上通過戰争實踐加以創新,最終取到了軍事上的完全勝利。
對此,甚至曾有軍事愛好者認為霍去病才是閃電戰理論(二戰時期德軍常用的一種戰法,即借助飛機、坦克的機動優勢快速突破敵軍防線的薄弱點,再加以步兵跟進,在敵軍反應不及的情況下直取要害,最終實現戰争的速勝)的真正創始人,而非納粹德國名将古德裡安。
霍去病在對匈奴的作戰中充分利用騎兵的速度優勢進行長途快速奔襲,稱得上是閃電戰理論在古代戰争中的實際應用的典範。霍去病雖逝,但他在戰争實踐中留下的軍事戰法以及他“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家國情懷依然深刻影響着今天的我們,也激勵着我們為國家的富強、民族的複興而奮鬥不止。
謝謝觀賞,關注我,了解更多曆史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