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怎麼緩解緊張焦慮症

怎麼緩解緊張焦慮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1 20:40:23

怎麼緩解緊張焦慮症(7個日常方法有效緩解你的緊張焦慮)1

1心理解惑:緊張狀态下會有如何反應。

緊張情緒是人們精神活動的一種現象,是一種因某種壓力所引起的高度調動人體内部潛力以對付壓力而出現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應激變化。适度的緊張有助于人們激發内在潛力,但過度緊張會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

從心理學角度看,緊張是外部條件加于機體的刺激超出了機體的相應反應能力而引起的心理不平衡。一個人處在極度緊張狀态時,往往會表現出驚慌、恐懼、憤怒或者苦悶、憂愁、焦慮等情緒。

這種情況也叫做緊張反應,常伴有植物神經系統的變化、行為改變和心理活動異常等。植物神經系統的變化如手或全身顫抖、出汗、皮膚發紅或發白、心率加快、血壓升高等;行為改變如肌肉僵直、動作不協調、用力不當、多餘動作增加等;心理活動異常如注意力不集中、精力分散、記憶缺失、思維遲鈍等。緊張反應又稱緊張綜合征。當緊張消除後,上述症狀自動停止,機體又恢複到原來狀态。

緊張反應是人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保護性機制,對人體健康一般無太大影響。但如果外界刺激過分強烈,人較長長時間處于緊張狀态中,有可能引起疾病和死亡。現代醫學認為,精神緊張可以導緻許多種疾病,例如胃潰瘍、胸腺退化、神經衰弱、免疫功能降低等。

調查表明平時到醫院看病的人當中中,有60%以上的人是由于精神緊張而患病的。

怎麼緩解緊張焦慮症(7個日常方法有效緩解你的緊張焦慮)2

2 心理調節: 消除緊張心理的方法。

消除緊張心理的方法

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和家庭環境中,難免要出現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困擾,例如親人故去、戀愛失敗、工作上的困難、生活的拮據、疾病的折磨等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精神緊張和痛苦,産生一系列的不良情緒反應,如悲傷、抑郁、恐懼、暴怒等。這些情緒反應會導緻機體的内分泌失調,有損于健康。

那麼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怎樣克服不良情緒,消除精神緊張呢?

1.富有幽默感

我們每個人都應活得輕松些,尤其當自己身處逆境時,要學會超脫,所謂“來日方長”,要看到生活好的一面,讓自己無憂無慮,自得輕松。”

2.禮貌待人

如果你對别人施之以禮,别人便會對你以禮相待,也就是“将心比心”這樣有助于緩解精神的緊張。有時,一聲“謝謝”、一個微笑或一次過路禮讓,都能使你感到溫暖。記住,别人對待你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你的自我形象。

怎麼緩解緊張焦慮症(7個日常方法有效緩解你的緊張焦慮)3

3.相信自己

這裡所說的自信不是狂妄自大,也不是自以為是,而是要學會自我控制。有段話是這樣說的:“如果我不靠自己,我又靠誰呢?如果我隻想着自己,我又算什麼人呢?如果我現在不想,又待何時?”如果隻指望他人把事情辦好,或坐待他人把事辦好,就可能使你處于被動地位,你也可能成為環境的犧牲品。因此,辦任何事情,首先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不要将希望寄托于别人,否則将坐失良機,産生懊喪心理, 加重精神緊張。

4. 當機立斷

死守着一個毫無希望的目标,不論對你自己,還是對你周圍的人,都會增加心理壓力和精神緊張。一個精明人一旦打算完成某項任務時,就應馬上做出決斷并付諸行動。當他發現自己做的決定是錯誤的,就應立即另謀他途。優柔寡斷,隻會加劇精神負擔。

怎麼緩解緊張焦慮症(7個日常方法有效緩解你的緊張焦慮)4

5.學會處世

我們都是同樣的人,别人碰上的事情你有一天也可能會碰上。生活的道路總不會是太平坦的。與周圍的人建立友誼,可以增加來自外界的支持和幫助,從而減輕精神緊張。不要害怕擴大你的社會影響,這樣有助于你尋找應付緊急事件的新渠道。

6.加強交往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幫助你事業成功,使自己減少挫折,這對于保持良好的競技狀态十分重要。我們不需要那種隻會教訓人“給我聽着,你該怎樣做”的朋友,我們所需的是鼓勵我們進行創造性思維以及能夠支持我們走向成功之路的那種朋友。虛心聽取别人意見,善于安排時間,是改進人際關系的重要方法之一。

7、正念、冥想

可以在網上找一下相關操作選擇嘗試一下:如正念呼吸、身體掃描等内容來感受當下。把較為煩躁的心情和僵硬的身體變得平靜,變得沉穩,變得放松,有效調節心情,放松身體。

加入學習群可提前學習一期書籍内容哦~

可掃碼添加小助手微信(邀請進群) warm-xiaonuan備注“學習”

群内福利:

1、每日會有心理知識分享

2、一周1-2次圖書推薦

3、測評上新、節日舉行活動時可搶先試用,以及專屬群内福利活動

4、夥伴們可以在群内合理表達自己的感受,健康疏洩情緒,建設性思考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