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企業的建設?來源:半月談網整村、整鄉流轉上萬畝土地,投資額動辄上億元甚至數十億元,業态涵蓋種養、加工、觀光旅遊、康養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這些社會資本投資的大型項目,在各地日益興起,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農村企業的建設?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來源:半月談網
整村、整鄉流轉上萬畝土地,投資額動辄上億元甚至數十億元,業态涵蓋種養、加工、觀光旅遊、康養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這些社會資本投資的大型項目,在各地日益興起。
不過,企業下鄉也很可能出現“水土不服”:有的已經啟動五六年時間,還未能實現盈利;有的因資金不足、規劃不接地氣、農業專業人才缺乏,進展緩慢,鄉村面貌沒有根本改變;有的農業項目号稱“一二三産融合”,實際上一産利潤微薄,二産附加值低,三産“賺吆喝”。以上種種讓當地農民對項目前景由“期盼”變為“懷疑”。
“村企合一”:“兩塊牌子、一套人馬”
湖南省某市郊區有一家規模很大的農業綜合體。這個項目流轉了6000畝土地,其中一個村就有4000多畝。按照規劃,還将建設農産品加工廠、遊客接待中心、農家樂、民宿,計劃投資超過4億元。
進入村莊,柏油馬路如同城市公園裡的遊道,随處可見“某某農業公司”的标識、售賣棚、遊覽車。公司雇用了200位村民員工,按“基本工資 績效提成”發放薪酬,部分村幹部在企業兼職做事。
這是村莊,還是企業?兩者的界限變得有些模糊。半月談記者了解到,這類大型項目大有“兼并”村莊的态勢。一些項目更是“村企合一”,直接表現形式是“兩塊牌子、一套人馬”,企業董事長同時擔任村支部書記,并成立村企聯合黨總支部。村企之間人員可以雙向流動,比如企業的本地員工到村裡當組長,或者組長到企業當項目經理。
企業進入村莊後,成為市場決策主體,項目的運作頗為商業化。一個農業綜合體的投資商向半月談記者講述他的運作模式:第一步,将農村土地、生态等資源資産化;第二步,把農産品資源變成産品賣出去;第三步,資産資本化、資本證券化,當項目形成可持續盈利的商業模式後謀求上市。
資本“擠出”小農?
計劃總投資30多億元,占地3萬多畝,涵蓋12個行政村——湘江邊上,一個由外來資本投資的國際農業産業示範園區,投資額堪比一些大型基建和工業項目。除了農産品種植加工、農業觀光等與農業直接相關的内容,項目還包括水上樂園、五星級生态酒店、養生養老區等闆塊。
面對這樣的“宏偉”藍圖,一些要征地拆遷的農民卻有着對未來不确定性的擔憂。企業的設想是,項目建好後,吸引大批遊客前來消費,提供大量就業崗位,帶動地方經濟快速發展。而村民們的想法很樸素:土地就是“命根子”,失去土地後長久生計怎麼辦?
據了解,這個項目采取的是“一錘子買賣”方式,其中包括流轉農民土地6000畝,租期達30年;征用農民宅基地和耕地,予以一次性補償,宅基地被征用的村民搬到集中居住區重新安家。
40多歲的村民老劉原本種了8畝果樹,每年收入有8萬至10萬元,如今這些林地以及家裡的房子全部進入了征收範圍。他對記者說,村民們不反對“搞開發”,但企業的承諾就像是“空頭支票”,他們心裡沒底。而且很多村民到了50多歲的年紀,企業不會招聘他們做工。
“農業項目要讓老百姓參與其中,才能有尊嚴感、幸福感。”一位村支部書記說,以前城市發展和老百姓沒什麼關系,房子被拆,變成無業遊民。現在有的企業到農村搞開發,把當地農民排斥出去,造成了農村内部的二元割裂。
此外,大資本與小農戶之間往往經過多層“代理”,難以建立起足夠的理解和信任。一種常見的情形是:企業投資協議與縣市級政府簽訂,征地拆遷等工作由鄉鎮政府承擔,村幹部是政府和企業意志的執行者和“傳聲筒”,而村民缺乏話語權。
一旦關系處理不好,或者利益分配不均,村民很容易産生不合作甚至對抗心理。某大型生态農業項目在土地流轉時,有的村民甯願抛荒棄種,也不将田地租給企業,個别村民提出每畝租金1萬甚至10萬元的“天價”。最後的結果是,很多事情都“搞不了”。
“重組”還需共赢
近年來,社會資本投資農村的勢頭很猛。由于擁有傳統鄉村所不具備的大量資源、資金,“企業家治村”會讓鄉村發展顯著提速。業内人士認為,資本下鄉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推動力量,關鍵在于企業和鄉村要能真正産生協同效應,通過“重組”實現共同發展。
一是經濟上的互利共赢。首先,企業下鄉後要有好的“業績”。湖南省衡陽市珠晖區農林局局長奉滿元認為,大型農業項目前期投入大,回報周期長,如果沒有做好規劃,沒有找到好的盈利點,很可能成為“半拉子”工程,這對鄉村發展會産生負面影響。
其次,相比于“一錘子買賣”,股份合作是實現共赢的較好方式。在郴州市嘉禾縣一個大型農業園,村民以承包經營權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社再以土地入股農業項目,收益的80%歸村民,20%歸村集體。村民成了農業項目的“股東”,和企業的利益聯結更為緊密。
一名縣級農村經濟管理局負責人認為,過去農民講“落袋為安”,願意要一次性補償,現在思想觀念發生了變化,眼光更加長遠。尤其是大型農業項目投資周期長,企業和農戶還是應該進行長期的股份合作,不斷把“蛋糕”做大。
二是促進基層社會治理。企業下鄉,并不是要替代“傳統勢力”。在衡陽市珠晖區力豐現代農業公司董事長吳力看來,農業項目是沒有圍牆的,企業生産和農民生活相互交融。村級組織是聯系兩者的紐帶,作用應該得到強化。
這家企業的具體做法是,企業将公廁、停車場等企業投資建設的資産産權移交給村級組織,做大“集體資産包”。同時,企業向村級組織購買環境清掃等公共服務,包括用工都委托村級組織來安排,而企業專心從事自己擅長的事情。
郴州小埠投資開發集團董事長鄧輔唐認為,現代企業治理應當和村級自治相結合,幫助鄉村完善契約精神、法治觀念、議事規則。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和村民逐漸由互相博弈變為利益共同體。(半月談記者 白田田 周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