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金山坐落在一個半島上,三面環水,西面是太平洋,東面是海灣,北面是叫作“金門”的海峽。受地理限制,舊金山市比較緊湊,它東西闊11公裡,南北長也是11公裡。
在舊金山半島的中心有兩座不高的小山峰,叫作Twin Peaks(雙峰),從這裡沿着山下的一條主要街道(市場街)向西北看去,遠處靠海邊的地方是舊金山的商貿中心。從雙峰向正北張望,能看到金門以及跨越金門的大橋。
從雙峰瞭望舊金山商貿中心區
從雙峰瞭望金門大橋
舊金山的标志性大樓是泛美金字塔,這是一個瘦長三角形的建築,高260米,建于1972年。泛美金字塔曾經是舊金山最高的大樓,但兩三年前被另一座建築超過了。不過因為這樓形狀易于辨認,所以還算是個地标。
泛美金字塔
舊金山的真正地标是金門大橋,比泛美金字塔知名度更高。這橋建成于1937年,當時是世界上最長(2.7公裡)、最高(227米)的懸索式橋梁。不知咋的,打從建成,這橋就有了非常浪漫的意蘊。
從外海一邊瞭望金門大橋以及遠處的舊金山
舊金山是個旅遊城市,許多房子的外表捯饬得挺幹淨。城市處于太平洋海岸地震帶,所以除了商貿區的那些大廈之外,大多數建築都不是很高,也不是很大。
舊金山是美國房子最貴的城市之一,房子均價在150萬美元左右。房租自然也不低,像樣一點兒的一室一廳公寓大概每月也得2500美元左右。
房子這麼貴,舊金山居民都做些什麼?很多人從事于科技、商貿等方面的工作,因此白領比例比較高,體力工人比較少。據統計,舊金山居民中差不多60%的人有大學學位。
居民教育程度比較高,所以舊金山這城市有一種小資情調。到了這裡,入鄉随俗,一般人裝也得裝出點兒有文化的樣子。
舊金山有大約10%的人處于政府劃定的貧困下之下,也有不少無家可歸的流浪漢,據說常年有萬把人在街頭出沒。政治上舊金山是個自由派大本營,同性戀等團體在當地勢力不小。美國國會衆議院議員、現任議長南希·珀洛西就是從舊金山選出的。
舊金山地界狹窄,停車不容易,相對而言公共交通也還不錯。許多當地人沒有車,不開車,坐公交或者以自行車代步。在這方面,舊金山與它的加州姊妹城市洛杉矶有很大不同。在洛杉矶,人沒有車,幾乎沒法生活。在舊金山,還有許多地方你還可以用腳量地,東走走西逛逛,買點兒東西。
舊金山的有軌觀光電車
七折八拐的倫巴第街
舊金山空氣濕潤,花草還比較茂盛。但是這地方比較陰冷,幾乎沒有夏天。冬天溫度不低,都在零度之上,但是夏季溫度也不高,二十度出頭。這主要是因為太平洋沿岸的海流從北向南沖刷,把加拿大的冷水冷空氣都帶了過來。當然,舊金山的緯度也不算高,三八線左右,大約在中國的大連和青島之間。但是大連和青島都有海濱浴場,而在舊金山幾乎沒人在海裡遊泳。可惜了那麼長的海岸線。大概也是因為沒有海灘文化的緣故吧,舊金山的人沒有其它海濱城市居民那麼奔放,有那麼一點兒收斂和内向。
再就是舊金山霧大,白茫茫的大霧常常突然從海上湧來,漫過城市和海灣。
霧漫金山
舊金山城市本身的人口接近一百萬,整個舊金山灣區人口差不多七百萬。就舊金山城市本身而言,白種人占45%,亞裔35%,拉美裔15%,非洲裔5%。亞裔居民中絕大多數是華人,很多居住在雙峰西邊一直到海邊那個叫作Sunset的區域。舊金山的老唐人街不在這個後起的華人居住區,而是在半島東北角城市商貿中心的旁邊,那附近也有不少華人住戶。
舊金山唐人街
舊金山城市之外,整個海灣周邊也是人口衆多。海灣的東岸城鎮相連,有兩三百萬人。那邊最大的城市是奧克蘭,藍領工人不少,居民中25%是非洲裔,25%拉美裔,15%亞裔,還有35%的白人。奧克蘭向北有伯克利,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所在地,當年是嬉皮士文化的重鎮。從舊金山市這邊向南去,20公裡之外是舊金山國際機場,50公裡之外是斯坦福大學。從斯坦福大學再過去就是所謂矽谷,那裡聚集了諸多高科技公司的總部,比如英特爾、惠普、谷歌、亞馬遜、臉書等等,都在這一塊兒。灣區這些大學和科技公司的存在對于舊金山當然有很大的影響。
舊金山灣區
斯坦福大學
矽谷
舊金山的英文大号是San Francisco,源于18世紀來到此地的西班牙人,紀念的是中世紀基督教的聖人弗朗西斯。華人的“金山”之說,應該是源于1850年前後的加州淘金熱。當時有人在舊金山東北内陸某地發現了金子,不少中國老廣聞風而動,到美國淘金,出門時說的是“去金山!”至于“舊”,那是因為後來澳洲墨爾本也發現了金礦。“上哪?” “金山!“ “哪個金山?” “舊金山!”
詭異的是,金門以及金門大橋的“金”與舊金山的淘金熱似乎無關。美國探險者,後來的加州參議員,約翰·弗萊蒙特,在19世紀40年代初首先使用了“金門”(Golden Gate)這個字眼,說的是從那個水道出去之後的航海和貿易的機會。在那幾年之後,加州才有了淘金熱。到了現如今,舊客已随黃金去,新人所淘全是矽。
加州兩大城市風格不同,舊金山有矽谷,洛杉矶有好萊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