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馬說觀點評析

馬說觀點評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4 23:09:39

馬說觀點評析(掀之之蓋頭)1

《馬說》“鳴之”中“之”用法

唐代著名散文家韓愈的《馬說》是一篇經典篇目,幾經教材改革依然保留下來,可見其思想性、藝術性的深遠影響。《馬說》通篇運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以千裡馬不遇伯樂比喻賢才難遇明主,表達作者心中憤懑不平和窮困潦倒之感,也獲得天下人的共鳴。

除了内容上積極的現實意義,語法上文言虛詞的用法也是其中重難點。尤其“之”的用法也是說法各異同,各執一端。“之”是文言文中一個重要的虛詞,不僅出現的範圍廣泛,而且用法很複雜。

由于受具體語言環境的影響,它的意思和用法十分靈活多變,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馬說》中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鳴之不能通其意”中第三個”之“的用法就引發不同說法,在此與大家商榷。

馬說觀點評析(掀之之蓋頭)2

《馬說》“鳴之”中“之”用法

翻開課本和教學參考書(人民教育出版社)無論文下注釋,還是“有關資料“部分都回避了“鳴之”中“之”的明确解釋,顯得含糊其意。這樣就給 “鳴之”的準确理解留下了無盡空間。

一種看法認為“鳴之” 中的“之”依然是代詞,代馬。

理由是與前兩句的結構保持一緻。既然策之、食之中的“之”,分别翻譯為鞭打它,喂養它,所以“鳴之”自然理解為代詞,指馬。即便教學參考書譯文也譯釋“鳴之“中的之為”它“的意思。其表述為“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它的意思。”

另一種看法則是; “鳴之”中的“之”在這裡調音節,無實在意義

馬說觀點評析(掀之之蓋頭)3

《馬說》“鳴之”中“之”用法

理由在于,的确從結構上看“鳴之”是要與前面的“策之、食之”結構保持一緻,這也遵循了骈文的句式整齊對應的要求。但需要注意的是“策”與“食”分别是鞭打與喂養的意思,兩個都是及物動詞,動作的發出者為喂馬者,所以翻譯前兩個“之”為它,代表“馬”理所當然,也順理成章。

而”之“中的”鳴“本身是指鳴叫,動作由”馬“發出的,不是喂馬者所施。要區分清楚這裡前後動詞動作發出者不是同指一人,這裡的”鳴“是不及物動詞。所以不能牽強把”鳴之“也翻譯為鳴叫它。顯得不合理,也不符合語法規則。這裡的“之”就是用在不及物動詞“鳴—鳴叫”後起協調音節、舒緩語氣的作用,不用翻譯。何況”之“本身也有”調音節“的作用。許多例子也可見一斑。

例如:①公将鼓之。(左秋明《曹刿論戰》)譯:魯莊公将要擊鼓進攻了。

馬說觀點評析(掀之之蓋頭)4

《馬說》“鳴之”中“之”用法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蒲松齡《狼》)譯:時間長了,眼睛好象閉着,神情悠閑得很。

③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國也》)“之”用在動詞“鼓”(擊鼓)後,無實義,隻起調節音節的作用。

因此根據這裡前後的語法具體語境,這裡的“鳴之”的“之”為調音節輔助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在這裡讨論“之“的用法并不是吹毛求疵,在今天日益淡化語法現象的境況下似乎也顯得多餘了點。

對這裡”之“的探讨,隻是為了讓學生更清晰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規範的語法規則,幫助學生更好地去閱讀一些淺顯的文言文,更規範地在生活中運用語言!

馬說觀點評析(掀之之蓋頭)5

《馬說》“鳴之”中“之”用法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