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上來說胡思亂想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思維雲集”的現象。
所謂思維雲集即至
“思維雲集又稱強制性思維,是指一種不受患者意願支配的思潮,強制性地大量湧現在腦内,内容往往雜亂多變,毫無意義,毫無系統,與周圍環境也無任何聯系。”
胡思亂想的思維雲集的産生一般可能和“強迫性思維”有關系,這種思維強迫我們沒有辦法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的事情上,胡思亂想一般分成兩種:具體的【情景恐懼】以及廣泛的【彌散性焦慮】。
那麼,胡思亂想一般的表現是什麼呢?
第一種是對于某個指定的事件所産生的胡思亂想,在心理學上把這種胡思亂想稱為【情景恐懼】,這又分為個小類——
1、關于已發生的事情,不斷産生強迫性的入侵思維,比如——
| 我不斷地想到之前有句話沒有說對,我要是沒有這麼說該多好;
| 我不斷想到之前有個offer我沒接受,要是我接受了該有多好;
| 我不斷地思考我之前的選擇沒有選對,我要是換一個選項該多好;
2、關于未發生的事情,不斷産生強迫性的入侵思維,比如——
| 我三天後有一場考試,要是有題我做不來該怎麼辦?
| 下個月我要去見網上的男友了,要是他對我不滿意該怎麼辦?
| 股票明天開盤,不知道是上漲還是下跌?
他們的共同點在于,有具體的時間、地點、人物。我們胡思亂想的,基本上都集中于這些事件發生後的最壞結果——沒說對話得罪了人、沒接受offer就沒了工作、工作中領導同事不喜歡不滿意自己,股票下跌全部虧完等等。
所以這一類的胡思亂想本質是【恐懼】。
第二種是沒有具體事件,沒有具體情感的胡思亂想,在心理學上把這種胡思亂想稱為【彌散性焦慮】。
比如,很多人對于半年後的事情感覺很焦慮,慢慢地吃不下飯,睡不好覺。最後折磨地自己已經沒有功夫考慮這個事情了,但依然擺脫不了這種狀态。
比如,我的一位來訪者之前非常擔心他和他妻子的關系,每天要考慮怎麼拯救婚姻,後來終于把關系穩定了下來。但是他發現,自己依然處在焦慮之中,每天都有各種亂七八糟的想法。
這是因為焦慮的人會自動激活認知注意綜合征,焦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一些生理喚醒(比如太恐懼而導緻的驚恐發作,或者軀體反應),但是這卻導緻了焦慮思維的反彈,為了抑制情緒,焦慮變得更強了。
容易胡思亂想的原因或者容易胡思亂想的人有哪些特質呢?容易胡思亂想的人,一般受下面四個因素的影響——
1、人格方面
臨床咨詢中發現,一些擁有特定人格特質的人更容易陷入反複的胡思亂想當中——
偏執型人格:習慣性的猜疑和偏執,所以總是對人和事抱有懷疑态度,而且一旦覺得自己有可能沒有做好,就會逼着自己必須做到完美。
邊緣性人格障礙:有着極不穩定的情緒和自我評價,所以對于事件的評價經常兩極分化,要麼完美,要麼就是完全失敗,所以總是會困在這種極端的情緒中。
自戀型人格:對于事情過于謹慎,完美主義,所以總是對自己嚴格要求,往往因為一些小細節而感到特别糾結,甚至自我攻擊。
讨好型人格:過分依賴别人,有極大的分離焦慮,所以經常害怕被抛棄,對于事情也沒有決定能力,瞻前顧後,過分焦慮。
2、強迫思維
強迫性的思維本質上是一種入侵性的感受,自己無法控制,也無法預測——
吃着飯,突然腦子裡就閃過自己考試不及格,而被數落的畫面;
明明上一秒還在開心的聚會,下一秒腦子裡就出現了自己被冷落的畫面;
已經下定決心不再想這個事情,但是關于這個事情的各種可能不停地浮現在眼前;
即使你在意識層面上不斷地拒絕這些信息,但是他們就是會在腦子裡出現,讓你産生一種不能控制自己的感覺。
我們的大腦有一部分是動物性質的,就像條件反射:一看到水,就會想象喝水的樣子;一吹到風,就會想象迎風飛翔的樣子;一看到尖銳物,就會想象刺穿某物的場景。
這些都是正常的,這些念頭往往會在腦袋裡一閃而過。但是如果你被這種強迫性的入侵思維所糾纏,一旦想到這些事情,就很難再逃脫了。
我的一些強迫症患者經常會告訴我,一旦想到自己的手可能不幹淨,他們就無法逃脫這個想法,直到強迫症去把手洗了,才能緩解;
甚至一些患者會在看到高樓的時候,腦子裡一旦閃過跳樓的畫面,就會一直保持在這樣的狀态中,強迫着他去想各種可怕的事情;
這甚至會讓來訪者認為,自己内心真的想去做這個事情。但顯然,這已經是我們的意識,被大腦所綁架了。
3、思維反刍
焦慮性的思維反刍是指,反複地被動思考。
“反刍”本來是指動物把咽下去的食物重新返回到嘴裡,嚼碎了再慢慢吞回去,以促進消化。
而思維反饋則是在遭遇了重大事件之後,本能的壓抑,但是又無法完全壓抑,所以隻能反複地在大腦裡思考這個事情,産生自動的反複思考。
當發生思維反刍時,你會總是關注消極事物,刻意回避有可能出現問題的情景,每天提心吊膽,以至于沒有辦法去享受當下。
一方面,思維反刍的患者認為自己可以做一些“萬全的準備”來避免心中的焦慮,所以時時刻刻都緊繃神經,預防壞事發生;但另一方面,他們也堅信不疑自己這種神經質的做法,也會導緻不好的結果,所以要放松自己,不能這麼緊繃。
完全矛盾的想法,導緻自己不停地思考事件,還要思考自己“這樣思考”本身是否合理。
我的建議解決方案
1、CBT認知療法
認知行為療法(CBT)是目前最快捷,最有效治療焦慮症、強迫症的療法之一。
我本人的咨詢流派也是以CBT行為認知流派為主,所以咨詢風格也是偏向于理性和辯論,以此來打破不合理認知,重建對事物新的态度和看法。
首先我們要知道,讓我們感覺焦慮【情緒】的都是因為我們在胡思亂想;而這些胡思亂想都是我們的【自動性想法】。
我們通常認為這些自動跳出來的想法無法被控制,但其實并不是這樣,他們受我們的【生活規則】控制。而這一部分則屬于潛意識的部分,在CBT中,這一部分成為【元認知】。
我們可以通過CBT的技術來調整自己的思維:
通過記錄【日期】、【事件描述】、【情緒感受】以及【具體的焦慮内容】來做到對自己的焦慮進行自我監控。
堅持記錄自己的焦慮感,這可以有效地讓這種思維反刍變得具體化,變得可控,而不是一旦開始就不斷在腦子裡肆虐,這是我們擺脫大腦綁架情緒的重要一步。
2、森田療法
在臨床上,森田療法是用來治愈焦慮症、強迫症、神經症最多的療法。
森田療法的創始人森田正馬,在個人的經曆中總結出了神經質的本質:就是主觀臆斷。這種主觀臆斷有着内向性、顧慮性、被動性、強迫性,比如——
追求完美,厭惡失敗,超高自尊,強支配欲。這些想法本質上都是滿足過敏的自我認知,以及超強的欲望。
所以,森田療法的核心就是“放棄治療的心态”,從而達到【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當我們真正抛開心底的軟弱,同時一心一意去完成每項任務時,這種相互矛盾的主觀臆斷也就消失了,神經症也就消失了。
比如,焦慮自己失眠的患者,處理失眠的最好辦法就是:承認自己失眠了。
所以在失眠的時候,就不要強行想着去睡覺,而是看看書,玩玩遊戲,做當下能做到的事情;而不是躺在床上輾轉難眠,反複思考:我怎麼才能睡着?
這一點和我國傳統的道家思想不謀而合,讓我們可以順其自然,随遇而安,自然可以降低焦慮。
3、放松冥想【強烈推薦】
近幾年【正念冥想】在心理治療裡異軍突起,成為治療各種焦慮症的中流砥柱。
正念冥想的本質,其實是一種心理訓練,它能讓你慢慢控制自己的思維,放慢思緒的速度,逐漸讓消極的情緒消失。
其實類似于CBT與森田療法的組合,能夠讓你不加判斷的去感受和接納自己的想法、感受。整個訓練不需要蠟燭香薰,隻要坐的地方舒服,閉上眼睛就可以開始了。
整個訓練隻用專注于自己的呼吸,每一次吸氣,每一次吐氣,都感受空氣在鼻腔、在氣管、在肺部中的流動,将注意力全部放在這上面,你自然也就能擺脫神經焦慮的思維反刍了。
科學研究表面,正念冥想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感神經的緊張,甚至可以改變大腦中的思維結構,可以說是是見效最快,上手最快的治療方式了。
我是深刻,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書籍《非暴力溝通 · 兩性篇》譯者,大連市心理協會會員,34歲,已婚已育,願意分享我的态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