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割舍的是家鄉情?離開我的家鄉湖南湘陰這個小縣城已經一年多了說起來也奇怪,在家時從來沒有好好看過它,更别說仔細打量,而一旦離開卻發現了家鄉不一樣的美麗與動人之處偶然一個機會,讓我看到了同學發的一個視頻,是關于湘陰旅遊的,這才發現,原來家鄉的改變是如此之大,還有那麼多我所不知道的地方令人神往于是借着今年端午節,我跟它叙了叙舊,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最難割舍的是家鄉情?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離開我的家鄉湖南湘陰這個小縣城已經一年多了。說起來也奇怪,在家時從來沒有好好看過它,更别說仔細打量,而一旦離開卻發現了家鄉不一樣的美麗與動人之處。偶然一個機會,讓我看到了同學發的一個視頻,是關于湘陰旅遊的,這才發現,原來家鄉的改變是如此之大,還有那麼多我所不知道的地方令人神往。于是借着今年端午節,我跟它叙了叙舊。
(湘陰龍舟賽)
大家隻知道汨羅的龍舟賽赫赫有名,卻不知在湘陰的很多小村鎮,人們對屈原的膜拜和龍舟賽的熱情一點兒也不輸汨羅。每逢端午節,家家戶戶都會在門上挂菖蒲和艾葉,這時候小朋友們都會争先恐後的去采摘菖蒲和艾葉,再一束束洗幹淨捆好叫賣賺取零花錢,每個村都會挑選出最強的壯漢與其他村進行為期五天的龍舟賽(五月初一至初五),村民們也會自發在家門前的馬路上圍起紅色的充氣單拱門,來表達自己對龍舟賽的熱情。最後赢得比賽的村子會敲着鑼打着鼓兒,把自己村的龍舟擡回來,搭台請人來唱戲。更難得的是,其他村盡管輸了,也會很開心地過來捧場,大家開開心心,毫無芥蒂。
(充氣單拱門)
說起湘陰,我第一個想起的就是左宗棠了。高中時聽老師說,左宗棠是土生土長的湘陰人(湘陰縣界頭鋪左家段人),他在湘陰設計建造并在此隐居了六年的農莊被稱為“柳莊”,現在位于縣城南樟樹鎮柳家村。前幾年柳莊還沒有修葺完成的時候,隻是一個有點兒破舊的茅草屋,牆面上很多地方還被糊上了各類報紙,一層層撕下來甚至可以看到五四運動時期的報紙!之後柳莊開始修葺,雖說越來越完整,卻也少了很多它原來的味道。一件件文物被保護了起來,隔着玻璃進行觀賞,不知為何,我竟覺得曆史離我是那麼遙遠,又是那麼近。除了柳莊,還有他生前囑咐他兒子左孝同修建的左太傅祠(位于縣城南界頭鋪鎮左家段),以及左文襄公祠(位于文星鎮八甲村)。左太傅祠是用于供左式子弟讀書和祭祖的一所義塾,始名“留青學堂”。而左文襄公祠又名相國祠、左公祠,是朝廷建來專門紀念左宗棠的場所。
湘陰有兩塔一一文星塔和烏龍塔。文星塔位于白水江南岸,第一層正南門内有一塊乾隆末年的古碑,刻着“科貢題名”四字,塔頂為三顆鐵鑄圓球,用鐵棒穿接于鐵盤之上。素有“幾度憑臨懷舊迹,摩挲碑篆更留連”之稱。烏龍塔城北湘江東岸,建于乾隆末年,因有“烏龍出角狀元生”,故又名“狀元塔”。這兩座塔的外形非常相似,也都是七層,但狀元塔塔頂的圓球比文星塔要少一顆,且兩塔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在于它們每一層門的位置不一樣,烏龍塔為直線型而文星塔呈相連的棱形分布。因建在湘江東岸,每當湘江漲水時會淹沒掉塔的第一層,而塔座由于常年受洪水的沖擊,已經基本看不出它原來的樣子了,而塔的下層也出現了裂縫,可惜這麼久過去了,塔部受損的地方也仍然沒有得到修護。
(狀元橋。資料圖片)
除了狀元塔,還有狀元橋,這兩處可是湘陰學子每逢大考都必去膜拜之地。狀元橋位于湘陰縣的舊步行街,與“玉振金聲”沖天坊、“太和元氣”坊等屬于湘陰文廟的一部分。是湘陰僅存的一座古橋,按照舊時的科舉禮尚,縣裡有人中了狀元的,才可在文廟前面的頭門處不下馬。原來在狀元橋前面的甘家祠堂牆角上還豎過一塊石碑,題曰:“官員到此下馬。”而狀元則可以驅馬入門,打馬過橋,從大殿中門而進。湘陰雖然沒出過什麼狀元,但在現在的老百姓眼裡,走過狀元橋就寓意着一定能考試大吉,豐功偉績。
這些就是我對家鄉湘陰的點滴印象,當然除了這些,還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從厚重的曆史文化中,去發現的美與感動,這無疑是湘陰與衆不同之處。
文/盛亦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