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古文觀止短古文

古文觀止短古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18:57:48

古文觀止·四字經文

作者:神來之筆WO筆下生花

古文觀止短古文(古文觀止四字經文)1

古文觀止,論交

勢利之交,難以經遠。士之相知,溫不增華;

寒不改葉,四時不衰,因曆險夷,而益固也。

古文觀止,論諸子

古文觀止短古文(古文觀止四字經文)2

道家老子,長于養性,卻不善于,臨解危難。

法家商鞅,長于法理,卻不善于,推行教化。

蘇秦張儀,長于馳辭,卻不善于,結盟誓約。

兵家白起,長于攻取,卻不善于,廣納士衆。

謀臣子胥,長于圖敵,卻不善于,謀保自身。

情癡尾生,長于守信,卻不善于,随機應變。

西漢王嘉,善遇明君,卻不善于,事奉暗主。

名士許邵,善明臧否,卻不善于,培養人物。

評論諸子,此術可以,揚長避短,用人之長。

古文觀止,運命論

古文觀止短古文(古文觀止四字經文)3

夫言治亂,謂國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

運之将降,必生聖君;聖明之君,必有賢臣。

而其相遇,不求自合;所以相親,不介自親。

言之必和,謀之必從;道合玄同,曲折合符;

得失不能、疑其志也,讒構不能、離其交也;

然後能夠,得成功也。其所得然,豈徒人事?

授之者天,厚之者地,告之者神,成之者運。

夫黃河清,而聖人生;夫裡社鳴,而聖人出;

夫群龍見,而聖人用。故有伊尹,莘氏媵臣;

阿衡于商,商即商湯;故有太公,渭濱賤老;

而尚父周,周文武王。百裡奚者,在虞虞亡;

而百裡奚,在秦秦霸,非不才虞、而才于秦。

張良得授,黃石兵符,誦三略說,遊于群雄,

而其言也,身微言輕,如水投石,莫之受也;

及遭漢祖,其言猶如、以石投水,莫之逆也;

非張良拙、說于陳項,而又巧言、于沛公也。

然則張良、之言一也,因不識其、所以合離。

合離之由,神明道也。故彼四賢,名載于圖,

應乎天事,合于人心,其可格之,賢或愚哉?

天縱之聖,孔子有雲:清明在躬,氣志如神;

嗜欲将至,有開必先;天降時雨,山川出雲。

詩歌總集,詩經有雲:惟嶽降神,生甫及申;

惟申及甫,惟周之翰。謂因聖君,運命之謂。

豈惟興主,亂亡者如。幽王之惑,因褒女也,

祅者同妖,始于夏庭;曹伯陽獲、公孫強也,

征發其于、土神社宮;叔孫豹者、之昵豎牛,

而此禍亂、成于庚宗。吉兇成敗,各以數至,

鹹皆不求、而自相合,鹹皆不介、而自親矣!

昔聖受命、河洛而曰:以文命者,七九而衰;

以武興者,六八而謀。及至成王、定鼎郏鄏,

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命有在,鼎未可問?

故幽厲間,周道大壞。二霸之後,禮樂淩遲。

文薄之弊,漸于靈景。辯詐之僞,成于七國。

酷烈之極,積于亡秦。文章之貴,棄于漢祖。

雖仲尼聖,顔冉大賢,皆揖讓于、規矩之内,

亦訚闇于、洙泗之上,而總不能、遏其端也。

孟轲孫卿,體二希聖,從容正道,不維其末,

天下卒至,溺不可援。夫以仲尼、之才學也,

以仲尼器,不周魯衛;以仲尼辯,言不定哀;

以仲尼謙,見忌子西;以仲尼仁,取雠于桓;

以仲尼智,屈厄陳蔡;以仲尼行,招毀叔孫。

夫道足以、濟于天下,而己不得、貴重于人;

其言足以、經理萬世,而不見有、信之于時;

其行足以、應乎神明,而其不能、彌綸于俗;

應聘七十,不獲一主。總驅驟于、蠻夏之域,

總屈辱于、公卿之門,其不遇也,即是如此!

及孫孔伋,其字子思,希聖備體,而未之至,

封已養高,勢動人主。其所遊曆,所到之處,

諸侯莫不、結驷造門;雖來造門,猶不得賓。

其徒蔔商,其字子夏,升堂未入、于室者也。

退老于家,魏文師之,西河之人,肅然歸德,

比于夫子,莫敢間其。故而言之:治亂運也;

窮達命也,貴賤時也。後之君子,區區一主,

不免常常、歎息一朝。大夫屈原、以之沈湘,

太傅賈誼、以之發憤,自我抑郁,不亦過乎?

然則聖人,所以為聖,因蓋在乎,樂天知命,

故遇不怨,居而不疑。其身可抑,道不可屈;

其位可排,名不可奪。譬如水也,通斯為川,

而堵塞之,斯為淵焉;升之于雲,則雨施下;

沉之于地,則澤土潤;體清洗物,不亂于濁;

受濁濟物,不傷于清。故聖人處,窮達如一。

忠直迕主,獨立負俗,好人難為,理勢然也。

故木秀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

行高于人,衆必非之。前鑒不遠,覆車繼軌。

志士仁人,蹈之弗悔,操之弗失,究竟何哉?

将以遂志,而成名也。求遂其志,冒于風險,

求成其名,曆謗議時,而彼處之,蓋有算矣!

佼佼蔔商,子夏而曰: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道之将行,命之将貴。伊尹呂尚,之興于商;

百裡子房,用于秦漢,不求自得,不徼自遇。

道之将廢,命之将賤。豈獨君恥,而弗為乎?

蓋知為之,而弗得矣!凡有希世、苟合之士,

遽戚施人,俯仰尊顔,逶勢利間,搖頭擺尾,

意無是非,贊之如流;言無可否,應之如響;

窺看為神,向背變通;勢之所集,從如歸市;

勢之所去,棄如脫遺。其必言曰:名身孰親?

得失孰賢?榮辱孰珍?故有爾等,趨炎附勢,

潔其衣服,矜其車徒,冒其貨賄,淫其聲色,

脈脈然地,自以為得。龍逢比幹,之亡其身;

飛廉惡來,之滅其族;知伍子胥,屬镂于吳;

而不戒于、費無忌者、之被誅夷、于楚國也;

蓋譏汲黯,白首王爵;不懲張湯,牛車之禍;

蓋笑蕭望,跋踬于前;不懼石顯,絞缢于後。

達者之算。亦各有盡。那麼有問:凡人所以,

奔競富貴,何為者哉?若夫立德,必須貴乎?

而幽厲王、之為天子,不如仲尼、之為陪臣;

必須勢乎,則有王莽、則有董賢、之為三公,

不如楊雄、仲舒阒門。必須富乎?齊景千驷,

不如顔回、原憲約身。其為實乎?則執之杓、

而飲河者,不過滿腹,棄室灑雨,不過濡身。

過此以往,弗能受也;其為名乎?則有善惡,

書于史冊,毀譽千載;則有賞罰,懸于天道;

則有吉兇,灼乎鬼神;人之言行,固可畏也。

以娛耳目,樂心意乎?譬命駕遊,五都之市;

則天下貨,畢陳此矣!褰裳而涉,汶陽之丘;

則天下稼,如雲織矣!椎紒将士、執矛而守,

敖庚海陵、之二倉也,則山坻積,在眼前矣!

披衽而登,锺山藍田,則有夜光,之珍可觀。

夫如是也,可謂天下,為物甚衆,為己甚寡,

不愛其身,而啬其神,風驚塵起,散而不止,

六疾待前,五刑随後,利害生左,攻奪出右,

自以為見,身名親疏,亦分榮辱,之客主哉!

謂天地之,大德曰生;謂聖人之,大寶曰位;

何以守位,可曰之仁?何以正人,可曰之義?

故古王者,一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也;

古之仕者,官行其義,而不以利,冒其官也。

古之君子,為官為民,蓋恥得之,而弗能治;

不恥能治,而弗得也。而還原乎,天人之性;

而核查乎,邪正之分;而權衡乎,禍福之門;

榮辱之算,其昭然矣!故而君子,舍彼取此,

若夫出處,不違其時;若夫默語,不失其人。

天動星回,而北極星,自我澤民,猶居其所;

玑旋輪轉,衡軸執中。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贻厥孫謀,燕翼子者,昔吾先友,從事于斯。

古文觀止,文賦

古文觀止短古文(古文觀止四字經文)4

餘有每觀,才士所作;竊有以得,其用心也。

放言遣辭,良多變矣!妍蚩好惡,可得而言。

每自屬文,尤見其情;而也恒患,意不稱物;

文不逮意,蓋而言之,非知之難,能之難也。

故作文賦,多有借鑒;以述先士,之盛藻也。

因論作文,利害所由,佗日殆謂,曲盡其妙。

操斧伐柯,取則不遠,随手之變,良難辭逮;

蓋能言者,具於此雲。伫立中區,以玄覽也,

頤情志於,三墳五典。遵守四時,以歎逝也;

瞻視萬物,而思緒紛。悲之落葉,于勁秋也;

喜于柔條,於芳春也;心懔懔然,以懷霜也;

志眇眇然,而臨雲也;詠之世德,之駿烈也;

誦之先人,之清芬也;遊之文章,之林府也;

嘉之麗藻,之彬彬也;慨然投篇,而援筆也;

聊宣斯文,其始作也;收視反聽,耽思傍訊,

精骛八極,心遊萬仞。而其緻也,曈昽彌鮮,

事物昭晣,而互進也。傾于群言,之瀝液也;

漱于六藝,之芳潤也。浮于天淵,以安流也;

濯于下泉,而潛浸也。沈辭怫悅,遊魚銜鈎,

牽引而出,重淵之深;浮藻聯翩,翰鳥纓繳,

而墜落于,曾雲之峻。博覽而收,百世阙文,

廣采博納,千載遺韻。謝之朝華,於已披也;

啟之夕秀,于未振也。觀之古今,於須臾也;

撫之四海,於一瞬也。然後能夠,選義按部,

考究言辭,就班有序。抱暑鹹叩,懷響畢彈。

因枝振葉,沿波讨源。本隐以顯,求易得難。

虎變獸擾,龍見鳥瀾。妥帖易施,岨峿不安。

罄澄于心,以凝思也;眇于衆慮,而為言也。

籠于天地,于形内也;挫于萬物,于筆端也。

始于踯躅,於燥吻也;終于流離,于濡翰也。

理之扶質,以立幹也;文之垂條,而結繁也。

信于情貌,之不差也,故有每變,而在其顔。

思涉于樂,其之必笑;方言于哀,而已必歎。

或因操觚,以率爾也;或因含毫,而邈然也。

伊之茲事,之可樂也;固之聖賢,之所欽也。

課之虛無,以責有也;叩之寂寞,而求音也。

函之綿邈,於尺素也;吐之滂沛,乎寸心也。

言恢彌廣,思按逾深。而播芳蕤,之馥馥也;

而發青條,之森森也。見粲風飛,而猋豎也;

見郁雲起,乎翰林也。體有萬殊,物無一量。

紛纭揮霍,形難為狀。文辭程才,以效伎也;

其意司契,而為匠也。在乎有無,而黾勉也;

當乎淺深,而不讓也。離方遯員,窮形盡相。

故夫誇目,者尚奢也;故夫惬心,者貴當也。

故夫言窮,者無隘也;故夫論達,者唯曠也。

詩于緣情,而绮靡也;賦于體物,而浏亮也。

碑于披文,以相質也;诔于纏綿,而凄怆也。

銘于博約,而溫潤也;箴于頓挫,而清壯也。

頌之優遊,以彬蔚也;論之精微,而朗暢也。

奏之平徹,以閑雅也;說因炜晔,而谲诳也。

雖因區分,之在茲也;亦因禁邪,而制放也。

要辭因達,而理舉也;故而文辭,無取冗長。

其為物者,也多姿也;其為體者,也屢遷也。

于其會意,也尚巧也;于其遣言,也貴妍也。

而暨音聲,之叠代也;而若五色,之相宣也。

雖然逝止,之無常也;固之崎锜,而難便也。

苟之達變,而識次也;猶之開流,以納泉也。

如之失機,而後會也;恒之操末,以續颠也。

謬之玄黃,之袟叙也;故因淟涊,而不鮮也。

仰逼先條,俯侵後章。辭害理比,言順義妨。

離之雙美,合之兩傷。臨于考殿,最於锱铢;

對于定去,留於毫芒。苟铨衡裁,固應繩當。

或有文辭,文繁理富,而其文辭,意不指适。

極無兩緻,盡不可益。片言居要,一篇警策。

雖然衆辭,之有條也;必然待茲,而效績也。

功多累寡,取足不易。藻思绮合,清麗千眠。

炳若缛繡,凄若繁弦。所拟不殊,暗合曩篇。

雖然杼軸,於予懷也;怵之佗人,之我先也。

傷廉愆義,雖愛必捐。苕發穎豎,離衆絕緻。

形不可逐,響難為系。孤立特峙,非常音緯。

于心牢落,而無偶也;于意徘徊,而不能揥。

石因韫玉,而山輝也;水因懷珠,而川媚也。

榛楛勿翦,蒙榮集翠。綴下白雪,吾濟所偉。

或者讬言,於短韻也;或對窮迹,而孤興也。

俯視寂寞,而無友也;仰視寥廓,而莫承也。

偏弦獨張,清唱靡應。寄辭瘁音,靡言弗華。

混之妍蚩,而成體也;累之良質,而為瑕也。

象于下管,之偏疾也;故而雖應,而不和也。

或者遺理,以存異也;或徒尋虛,以逐微也。

言因寡情,而鮮愛也;辭因浮漂,而不歸也。

弦麼徽急,雖和不悲。奔放諧合,嘈囋妖冶。

悅目偶俗,高聲曲下。因寤防露,與其桑間,

又雖然悲,而不雅也。清虛婉約,除煩去濫。

阙之大羹,之遺味也;同之朱弦,之清汜也。

雖于一唱,而三歎也;固染既有,雅而不豔。

豐約之裁,俯仰之形。因宜适變,曲有微情。

或因言拙,而喻巧也;或因理樸,而辭輕也。

或因襲故,而彌新也;或因沿濁,而更清也。

或因覽之,而必察也;或因研之,而後精也。

譬猶舞者,赴節投袂;譬猶歌者,應弦遣聲。

是蓋輪扁,所不得言,亦非華說,之所能精。

普及辭條,與文律也;良及餘膺,之所服也。

練及世情,之常尤也;識及前修,之所淑也。

浚發巧心,受欠拙目。彼于瓊敷,與玉藻也;

若于中原,之有菽也。同于橐龠,之罔窮也;

與于天地,乎并育也。雖乎紛藹,於此世也;

嗟乎不盈,於予掬也。患于挈瓶,之屢空也;

病于昌言,之難屬也。踸踔短垣,庸音足曲。

恒于遺恨,以終篇也;豈可懷盈,而自足也。

懼于蒙塵,於叩缶也;顧于取笑,乎鳴玉也。

應感之會,通塞之紀。來不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滅,行猶響起。天機駿利,何紛不理。

思若風發,於胸臆也;言如泉流,於唇齒也。

紛之威蕤,以馺鹓也;唯之毫素,之所拟也。

其文徽徽,以溢目也;其音泠泠,而盈耳也。

六情底滞,志往神留。兀若枯木,豁若涸流。

而攬營魂,以探赜也;而頓精爽,於自求也。

因理翳翳,而愈伏也;因思乙乙,其若抽也。

是以或者,竭情多悔;是以或者,率意寡尤。

雖有茲物,之在我也;而非餘力,之所戮也。

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吾未識夫,開塞所由。

因伊茲文,之為用也;固為衆理,之所因也。

恢弘萬裡,而無閡也;通達億載,而為津也。

為之俯贻。則於來葉;為之仰觀,象乎古人。

濟之文武,於将墜也;宣之風聲,於不泯也。

因塗無遠,而不彌也;因理無微,而弗綸也。

配之霑潤,於雲雨也;象于變化,乎鬼神也。

被于金石,而德廣也;流于管弦,而日新也。

古文觀止,洛神賦

古文觀止短古文(古文觀止四字經文)5

黃初三年,餘朝京師,還濟洛川,古人有言:

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于宋玉,對楚王遇,

神女之事,遂作斯賦,即神女賦,其辭有雲:

餘從京域,言歸東藩,背伊阙山,越轘轅山,

經過通谷,攀陵景山。日既西傾,車殆馬煩。

稅駕蘅臯,秣驷芝田,容與陽林,流眄洛川。

精移神駭,忽焉思散。俯則未察,仰以殊觀。

睹一麗人,于岩之畔。乃援禦者,而告之曰:

爾有觌于,彼之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豔!

禦者對曰:臣聞此有,河洛之神,名曰宓妃。

然君王見,無乃是乎?其狀若何,臣願聞之。

餘告之曰:其形貌也,翩若驚鴻,婉若遊龍,

榮曜秋菊,華茂春松。仿佛兮若,輕雲蔽月;

飄飖兮若,流風回雪。遠而望之,皎若旭日。

迫而察之,如泣如訴,灼若芙蕖,出于渌波。

秾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

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禦。

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内鮮。

明眸善睐,靥輔承權,瑰姿豔逸,儀靜體閑。

柔情綽态,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

輕披羅衣,之璀粲兮!晃珥瑤碧,之華琚也;

穿戴金翠,之首飾也;綴之明珠,以耀軀也。

踐踏遠遊,之文履也;拖曳霧绡,之輕裾也。

微散幽蘭,之芳藹兮!緩步踟蹰,于山隅也。

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蔭桂旗。

攘其皓腕,于神浒兮!探身采摘,湍濑玄芝。

餘已情悅,其淑美兮!心田振蕩,而不怡也。

苦無良媒,以接歡兮!乃托微波,而通辭也。

願心誠素,之先達兮!解下玉佩,以要求之。

嗟乎佳人,之信修兮!羌習禮儀,而明詩也。

其抗瓊珶,以和予兮!指着潛淵,而為期也。

執着眷眷,之款實兮!懼乎斯靈,之我欺也。

感于交甫,之棄言兮!怅然猶豫,而狐疑也。

收斂和顔,而靜志兮!申明禮儀,防以自持。

洛靈感焉,徙倚彷徨。神光離合,乍陰乍陽。

竦之輕軀,以鶴立也;若之将飛,而未翔也。

踐于椒塗,之郁烈也;步于蘅薄,而流芳也。

超然長吟,以永慕兮!聲音哀厲,而彌長也。

衆靈雜遝,命俦嘯侶。或戲清流,或翔神渚。

或采明珠,或拾翠羽。随從南湘,之二妃也;

亦攜漢濱,之遊女也。歎乎匏瓜,之無匹兮!

詠乎牽牛,之獨處也。其揚輕袿,之猗靡兮!

其翳修袖,以延伫也。體迅飛凫,飄忽若神。

淩波微步,羅襪生塵。動無常則,若危若安。

進止難期,若往若還。轉眄流精,光潤玉顔。

含辭未吐,氣若幽蘭。華容婀娜,令我忘餐。

屏翳收風,川後靜波。馮夷鳴鼓,女娲清歌。

騰躍文魚,以警乘也;鳴響玉鸾,以偕逝也。

歡乎六龍,俨其齊首;載着雲車,之容裔也。

鲸鲵踴躍,而夾毂也;水禽飛翔,而為衛也。

便越北沚,翻過南岡,而纡素領,回望清陽,

啟動朱唇,以徐言也;陳述交接,之大綱也。

恨乎人神,之道殊兮!怨乎盛年,之莫當也。

抗其羅袂,以掩涕兮!其淚流襟,之浪浪也。

悼之良會,之永絕兮!哀之一逝,而異鄉也。

而無微情,以效愛兮!乃獻江南,之明珰也。

雖然潛處,于太陰也;長寄心于,心儀君王。

忽而不悟,其所舍也;怅然神宵,而蔽光也。

背下陵高,足往神留。遺情想像,顧望懷愁。

冀其靈體,之複形也;禦其輕舟,而上溯也。

浮乎長川,而忘反也;思乎綿綿,而增慕也。

于夜耿耿,而不寐也;沾濕繁霜,而至曙也。

命我仆夫,而就駕也;吾将繼續,歸乎東路。

而攬騑辔,以抗策也;怅然盤桓,而不能去。

古文觀止,與妻書

古文觀止短古文(古文觀止四字經文)6

吾妻意映,卿卿如晤:

吾以此書,與汝永别。作此書時,尚是世人;

汝看書時,吾已成鬼。吾作此書,淚墨齊下,

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于汝,不察吾衷,

而謂吾忍,舍汝而死,謂不知汝,不欲吾死,

故遂忍悲,為汝言之。吾至愛汝!如汝愛吾,

而即為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以就死也!

遇汝以來,常願天下,有情人者,都成眷屬;

然遍腥雲,滿街狼犬,稱心快意,幾家能夠?

司馬多情,淚濕青衫,吾不能學,太上忘情。

古語有雲:世上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之吾,愛汝之心,

助天下人,愛其所愛,所以吾敢,先汝而死,

而不顧汝,懇體吾心。悲啼之餘,天下為念。

當亦樂于,犧牲吾身,與汝之身,及汝福利,

為天下人,謀永福也。夫行大義,汝其勿悲。

汝曾憶否?或者四年,五年某夕,吾嘗語曰:

與其使吾,先去死也,無甯讓汝,先吾而死。

汝初聞言,生氣而怒,後經過吾,委婉解釋,

汝雖不謂,吾言為是,而亦無辭,合适以答。

吾意蓋謂,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

而吾先死,留苦與汝,生不如死,吾心不忍,

故而甯請,汝先去死,再由吾來,擔悲痛也。

嗟夫誰知,吾因愛汝,敢于辭世,先汝而死?

吾真不能,忘懷汝也!時常回憶,後街之屋,

入門穿廊,過前後廳,又三四折,有一小廳,

廳旁一室,無比溫馨,為吾與汝,雙栖之所。

還在初婚,三四個月,适逢冬之,望日前後,

窗外疏梅,篩落月影,忽明忽暗,依稀掩映,

時吾與汝,脈脈含情。並肩攜手,低低切切,

何事不語,何情不訴!及今思之,空餘淚痕!

又回憶起,六七年前,吾之逃家,亦複歸也,

時汝委屈,而泣告我:望夫今後,若有遠行,

必以告妾,妾随君行。吾亦感動,既許汝矣!

前十餘日,回家即欲,乘以此行,之事語汝,

與汝相對,不能啟口;且以汝之,有身孕也,

更因失吾,恐不勝悲,故惟日日,呼酒買醉。

嗟夫當時,餘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

吾願與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勢觀之:

天災可死,盜賊可死,瓜分之日,亦可以死,

奸吏虐民,可以死也!吾輩處于,今日中國,

而于國中,暗無天日,無地無時,不可以死!

而到那時,使吾痛苦,眼睜睜地,看着汝死,

或者使汝,無比痛苦,眼睜睜地,看着吾死,

吾能之乎!抑汝能乎!即可不死,離散不見,

徒使兩地,魂牽夢繞,望眼欲穿,而骨化石,

試問世人,古往今來,幾曾得見,破鏡重圓?

則較之死,更為苦也,身不由己,将奈之何?

今吾與汝,幸而雙健;天下人人,不當死死,

與不願離,别無選擇,而有離者,不可數計;

倆倆鐘情,如吾輩者,如鳥飛散,能忍之乎?

此吾故敢,心懷天下,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吾今可謂,死無餘憾,對于國事,成與不成,

自有同志,大有人在。依新五歲,轉眼成人,

汝善撫之,使之肖吾。汝腹中物,吾疑其女,

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則亦教其,

父志為志,則吾死後,尚有後二,意洞在也,

甚幸甚幸!甚幸甚幸!吾家以後,日當甚貧,

貧無所苦,清靜過日。吾今與汝,再無言矣!

吾已居于,九泉之下,遙相呼應,聞汝哭聲,

吾亦當哭,以相和也。吾在平日,不信有鬼,

于今則又,望其真有。人言心電,感應有道,

吾亦渴望,其言是實,則吾之死,是超凡也,

吾靈尚有,依依傍汝,汝亦不必,以無侶悲。

吾于生平,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

然而語之,又恐于汝,日日夜夜,為吾擔憂。

吾之犧牲,百死不辭,使汝擔憂,非吾所忍。

吾愛汝至,不惜生命,故為汝謀,惟恐未盡。

汝幸偶吾,又何不幸,而要生于,今日中國?

吾幸得汝,又何不幸,而要生于,今日中國?

卒總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嗟夫!巾短情長,

所未盡者,尚有萬千,汝亦可以,摹拟得之。

吾今不能,再見汝矣!知汝不能,就此舍吾,

其時時于,夢中尋吾。一恸幾絕!一恸幾絕!

辛亥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鼓,意洞手書。

家中諸母,皆通曉文,有不解處,望請指教。

當盡吾意,深以為幸!

1911年3月26日——林覺民

古文觀止,禀父書

原作:方聲洞

古文觀止短古文(古文觀止四字經文)7

父親膝下,跪而禀者:

此為汝兒,不孝之子,最後親筆,之禀父書。

此禀父書,果到家者,則兒已經,久别人世。

謂兒之死,死不足惜,第此次事,未禀吾父,

愧對宗祠,實為大罪,故兒臨死,特将其之,

就死原因,為父陳之:竊自滿洲,入關以來,

淩虐漢人,無所不至。迄於今日,外患逼迫,

瓜分之禍,已在目前;滿洲政府,猶不願意,

實心實意,改良政治,變法維新,以圖強盛;

僅以預備,立憲空名,炫惑内外,之觀聽也!

卑躬屈膝,必欲斷送,漢人土地,於外人也!

然後始滿,大快其心。故滿政府,一日不去,

中國一日,不免危亡。欲保全土,必驅滿府,

此固人人,所共知也!兒蓄此志,誠然已久,

隻是因以,時機未至,故而翹首,隐忍未發。

迩者幸而,與海内外,諸多同志,共謀起義,

以撲滿府,以救祖國。祖國存亡,在此一舉。

敗則中國,不免于亡,四萬萬人,難免皆死,

而不特留,汝兒一人;如事成則,四萬萬生,

汝兒雖死,亦樂哉也!隻以吾父,愛汝兒切,

故兒臨死,必須禀告。但望吾父,以國為心,

而勿傷于,汝兒之死,大義為先,則幸甚矣!

男兒在世,若能施展,建功立業,以強祖國,

使我同胞,皆享幸福,奮鬥而死,亦大樂也!

且為祖國,而光榮死,亦義之大,所應爾也!

兒刻已念,有六歲矣!對于家庭,本應盡責,

隻以國家,今不能保,則我身家,亦不能保,

即兒因此,為身家計,亦不得不,死中求生。

汝兒今日,竭力驅滿,竭盡國家,之責任者,

亦即所謂,保衛身家。預見他日,革命成功,

我家之人,皆新國民,而子孫輩,長保無虞,

則兒雖死,死得其所。惟甚擔憂,從此以往,

一切家事,均不能為,吾父分憂,甚為抱憾。

幸有濤兄,及諸孫在,則兒或可,稍安地下。

惟祈吾父,得此信後,懇切不可,過於傷心,

郁郁不樂,以礙福體,則兒之罪,更彌大矣!

父之偉大,慶幸諒之。我不去死,誰為國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