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佳肴》原文: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兌命》曰“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翻譯:
即使有美味可口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習,就不知道它的好處。所以學習以後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教導人以後才知道困惑不通。知道自己不足之處,這樣以後能夠反省自己;知道自己困惑的地方,這樣以後才能自我勉勵。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教别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兌命》上說:“教人是學的一半。”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
一、解釋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紅色):
1、雖有嘉肴:即使。2、嘉肴:美味的菜。嘉,好、美。肴,用魚、肉做的菜。3、旨:味美。至道:最好的道理。至,達到極點。4、是故:所以。5、困:困惑。6、自反:反省自己。7、自強:自我勉勵。8、強:勉勵。9、教學相長:意思是教和學互相促進。教别人,也能增長自己的學問。10、其此之謂乎:大概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吧。其,表示推測。之:是代詞,複指前置的賓語“此”。
二、“四書五經”的文學常識填空:
11、本文選自《禮記正義》,《禮記》是“五經”之一。“四書五經”,是“四書”與“五經”的合稱,是曆代儒家學子研學的核心書經,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的諸多文學作品當中,四書五經占據着相當重要的位置。四書五經詳細的記載了我國早期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各個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四書為:《論語》、《孟子》、《中庸》、《大學》,五經為:《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12、《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體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以語錄為主,叙事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13、《孟子》,是儒家的經典著作,戰國中期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醜等著。書中記載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點和政治活動。
14、《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是儒家經典之一。相傳為戰國時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為的最高标準,把“誠”看成是世界的本體,認為“至誠”則達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學習過程和認識方法。
15、《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春秋戰國時期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讨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南宋朱熹把《大學》和《中庸》從《禮記》中單獨拿出來,與《論語》、《孟子》并稱“四書”。後來人們把《大學》定為四書之首。
16、《詩經》,是中國古代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共311篇(故此書又被稱為《詩三百》,其中6篇為笙詩,即隻有标題,沒有内容,稱為笙詩六篇),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面貌。《詩經》的作者佚名,絕大部分已經無法考證,傳為尹吉甫采集、孔子編訂。始稱《詩》,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才稱《詩經》,内容上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是周代各地的歌謠;《雅》是周人的正聲雅樂,又分《小雅》和《大雅》;《頌》是周王庭和貴族宗廟祭祀的樂歌,又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孔子曾概括《詩經》宗旨為“無邪”,并教育弟子讀《詩經》以作為立言、立行的标準。先秦諸子中,引用《詩經》者頗多,如孟子、荀子、墨子、莊子、韓非子等人在說理論證時,多引述《詩經》中的句子以增強說服力。《詩經》内容豐富,反映了勞動與愛情、戰争與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甚至天象、地貌、動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
17、《尚書》,最早書名為《書》,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彙編。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因是儒家五經之一,又稱《書經》。現在通行的《十三經注疏》本《尚書》,是《今文尚書》和僞《古文尚書》的合編本,即現存版本中真僞參半。 “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尚書”一詞的本義是指中國上古皇家檔案文件的彙編。“尚”意為“(把卷着的、包着的、摞着的東西)攤開、展平”;“書”即文字、文字記錄、文檔;“尚書”即“解密的皇家文檔”、“(向社會)公開的皇室卷宗”。
18、《禮記》又名《小戴禮記》、《小戴記》,為西漢禮學家戴聖所編。《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選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書中内容主要寫先秦的禮制,體現了先秦儒家的哲學思想(如天道觀、宇宙觀、人生觀)、教育思想(如個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學方法、學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會、禮制與刑律)、美學思想(如物動心感說、禮樂中和說),是研究先秦社會的重要資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資料彙編。
19、《周易》即《易經》,《三易》之一(另有觀點:認為易經即三易,而非周易),是傳統經典之一,相傳系周文王姬昌所作,内容包括《經》和《傳》兩個部分。《經》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說明即卦辭和爻辭。《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傳》包含解釋卦辭和爻辭的七種文辭共十篇,統稱《十翼》,相傳為孔子所撰。《周易》被儒門奉為儒門聖典,尊為六經(五經)之首,同時也是群經之首。《周易》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内容極其豐富,對中國幾千年來的各個領域都産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注意:《周易》被尊為儒家經典,但不是儒家著作。
20、《春秋》,是中國古代儒家典籍“六經(五經)”之一,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史書,現存版本據傳由孔子修訂而成。《春秋》記事語言極為簡練,然而幾乎每個句子都暗含褒貶之意,被後人稱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後來出現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曆史進行補充、解釋、闡發的書,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谷梁傳》。中國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在晚年整理了《詩》、《書》、《禮》、《易》、《樂》、《春秋》,被後人稱之為“六經”。其中《樂》很早就失傳了。
三、翻譯句子:
21、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
22、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23、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24、故曰:教學相長也。
25、學學半。其此之謂乎?
三、理解填空:
26、本文主要運用了類比論證的林正方法,論述了教和學兩者之間的關系,說明教學相長(四個字)的道理,也說明了實踐出真知的道理。
27、《雖有佳肴》告訴我們教與學的關系是:互相推動、互相促進;《論語》中說明學與思的辯證關系的句子是: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四、說說你對下面語句的理解。
2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29、時過然後學,則勤苦而難成。
30、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31、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後其節目。
五、比較閱讀,回答問題。
(1)君子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緻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書》不雲乎?“好問則裕。”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選自劉開的《問說》)
32、解釋下面加點的詞(紅色):
(1) 非問無以廣識:增長、增加或擴展 (2)而或不達于事:有時
(3)所謂就有道而正也:到,或者接觸、參與 (4)審問而明辨之也:審慎,或者詳細
33、用“/”畫出下面句子的朗讀停頓,每句畫一處。
君子/學必好問 非學/無以緻疑
34、翻譯句子:
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
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
(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借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诘問,詳細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35、概括文章的中心内容。
我們要做一個勤學好問的人。
(2)國子先生①晨入太學,招諸生立館下,誨之曰:“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方今聖賢②相逢,治具畢張③。拔去兇邪,登崇畯良④。占小善者率以錄,名一藝者無不庸。爬羅剔抉⑤,刮垢磨光。蓋有幸而獲選,孰雲多而不揚?諸生業患不能精,無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無患有司之不公。”(選自韓愈的《進學解》)
注釋:①國子先生:韓愈自稱,當時他擔任國子學博士。②聖賢:聖者和賢者。③治具畢張:法令完全建立。④登崇畯良:提拔任用有才能的人。⑤爬羅剔抉:搜羅發掘,挑揀選擇。
參考譯文:
國子先生早上走進太學,召集學生們站立在學舍下面,教導他們說:“學業由于勤奮而專精,由于玩樂而荒廢;德行由于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敗壞。當今聖君與賢臣相遇合,各種法律全部實施。除去兇惡奸邪之人,提拔優秀人才。具備一點優點的人全部被錄取,擁有一種才藝的人沒有不被任用的。選拔優秀人才,培養造就人才。隻有才行不高的僥幸被選拔,絕無才行優秀者不蒙提舉。諸位學生隻要擔心學業不能精進,不要擔心主管部門官吏不夠英明;隻要擔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擔心主管部門官吏不公正。”
36、解釋加點的詞(紅色):
誨之曰:教導 蓋有幸而獲選:隻有 孰雲多而不揚:怎,哪裡 患不能精:擔心
37、翻譯句子:
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随。
學業由于勤奮而專精,由于玩樂而荒廢;德行由于獨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敗壞。
38、關于學習,包括“知”與“行”,有人主張“先知後行”,有人主張“先行後知”,也有人主張“知行合一”,對于此,你怎麼看?
《大道之行也》原文: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翻譯:
在大道施行的時候,天下是人們所共有的,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幹的人選拔出來,講求誠信,培養和睦(氣氛)。所以人們不單奉養自己的父母,不單撫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終其天年,中年人能為社會效力,讓年幼的孩子有可以健康成長的地方,讓老而無妻的人、老而無夫的人、幼而無父的人、老而無子的人、殘疾人都能得到社會的供養,男子有職務,女子有歸宿。對于财貨,人們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為,卻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們都願意為公衆之事竭盡全力,而不一定為自己謀私利。因此奸邪之謀不會發生,盜竊、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所以大門都不用關上了,這叫做理想社會。
六、解釋加點詞語(紅色)在文中的意思:
39、大道之行:施行
40、人不獨親其親:奉養
41、男有分,女有歸:職責;歸宿
42、貨惡其棄于地:厭惡,憎恨
七、指出文中的兩個通假字:
43、選賢與能:“與”通“舉”,參見繁體字:“與”通“舉”。
44、矜、寡、孤、獨、廢疾者:“矜”通“鳏”。
八、研讀文章:
45、大道的内涵是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大同”社會的傭人标準是賢、能,社會成員之間交往的要求是“講信修睦”。
46、出自本文的兩個成語:天下為公、老有所終。
47、“大同社會”與陶淵明描寫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的地方?
九、課外閱讀
(1)管仲、隰朋①從桓公而伐孤竹②,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随之,遂得道 。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以管仲之聖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難師于老馬、老蟻,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師聖人之智,不亦過乎?(選自《韓非子·說林上》)
參考注釋:①隰朋:隰,音“席”,此人和管仲同為齊桓公大臣。②孤竹:孤竹國。
48、出自本文的成語是老馬識途。
49、結尾的問話有什麼作用?
點名中心主旨。
(2)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餍酒肉而後反。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其妻告其妾曰:“良人出,則必餍酒肉而後反;問其與飲食者,盡富貴也,而未嘗有顯者來,吾将瞷良人之所之也。”
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遍國中無與立談者。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餘;不足,又顧而之他。此其為餍足之道也。
其妻歸,告其妾,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今若此。”與其妾讪其良人,而相泣于中庭,而良人未之知也,施施從外來,驕其妻妾。
由君子觀之,則人之所以求富貴利達者,其妻妾不羞也,而不相泣者,幾希矣。(選自《孟子》)
注釋:餍酒肉:吃飽。 吾将瞷良人:偵查。 施從良人:躲閃地走。 墦間:墓地裡。
讪其良人:怒罵。 施施:洋洋得意的樣子。
參考譯文:
齊國有個人和一妻一妾共同生活。丈夫每次外出,都(說)是吃飽喝足才回家。妻子問跟他一起吃飯的都是些什麼人,(他就說)都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妻子對妾說:“丈夫(每次)出去,都是酒醉飯飽才回家,問是誰跟他在一起吃喝,都是有錢有地位的人。可是,從來也不曾見有顯貴體面的人到家裡來。我要暗中看看他到底去什麼地方。”
(第二天)清早起來,(妻子)便拐彎抹角地跟蹤丈夫。(走遍)整個都城,沒有誰停下來與他打招呼交談。最後(他)走到東門城外的墳墓中間,向那些掃墓的人乞讨殘羹剩飯。不夠,又四下裡看看,到别的掃墓人那裡。這就是他天天酒醉飯飽的方法。
妻子回去,(把看到的一切)告訴了妾,說:“丈夫,是我們指望依靠過一輩子的人。現在卻是這個樣子。”于是兩人一起在院子裡大罵,哭成一團。丈夫卻一點也不知道,還得意洋洋地從外面回來,在妻妾面前大耍威風。
從君子的觀點來看,世上的某些人用來追求升官發财的方法,能夠使他們的妻子小妾不感到羞恥,不相對在庭中哭泣的,幾乎是少見的。懷疑的原因是
50、解釋下列加點詞(紅色)在原文中的意思:
處室:同處一室 未嘗有顯者來:不曾 又顧而之他:看 今若此:這樣
51、文中有兩通假字:分别是蚤 通早 ,反 通返 。
52、用原文填空。
(1) 丈夫引起妻妾懷疑的事情是:
其良人出,則必餍酒肉而後反。
(2)懷疑的原因是:
其妻問所與飲食者,則盡富貴也。
53、下面句子“之”字用法相當于“…的”的是:(D )
吾将瞷良人之A所之B也 卒之C東郭墦間之D祭者 又顧而之E他 而良人未之F知也
54、這則故事諷刺了那種不顧禮義廉恥,以卑鄙的手段追求富貴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