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屬于草木類,于是,姓“林”便是順理成章,這是初讀紅樓時的感受。
然而,通部紅樓,作者曹雪芹先生最喜歡“微言大義”,在一個字或一個詞裡,賦予深厚的内涵,尤其是在人物取名上。那麼,對于主要人物林黛玉,作者在她的名字上賦予了哪些内涵呢?
我曾在《曹雪芹為何給林妹妹命名為黛玉?》一文中分析過“黛玉”二字的含義,此文則專門探讨“林”字。結合林黛玉的個性特點,我們會發現,作者賦予黛玉“林”姓,至少有兩層深意。
“林”有文化彙聚之意,代表黛玉書香世家的出身以及超群的才華提到黛玉,就一定會想到她的“詠絮才”,這是作者曹雪芹先生賦予她的人設。
黛玉的“詠絮才”是怎麼來的?一是書香世家的浸潤,二是她“心較比幹多一竅”的天賦,過目成誦,擁有超強的記憶力。
黛玉的書香世家,可不是徒有虛名,其父林如海,用一個“探花”的頭銜證明了名副其實。
“林”字由雙“木”組成,在五行裡文化屬“木”,一切草本植物都可象征文化,因為它們有生發、欣欣向榮的特性,這也正是文化所擁有的屬性。
雙“木”成“林”,許多草本植物彙聚到一起,就成為了一片樹林,因此,人們把文化彙聚稱之為“林”,比如文林、書林。古代有一個沿襲多朝的官名,叫“翰林”,取“書香翰墨之林”的意思。能夠被選拔為翰林的,都是優秀的文學人才。
曹雪芹先生給黛玉的父親取名為“林如海”,脂批特别提示為“學海文林”之意,以突出林家是書香世家。
這就是作者賦予黛玉“林”姓的第一層深意,突出黛玉書香世家的出身以及超群的才華。
“林”代表草木,草木主要靠水來生存,突出黛玉“淚盡而逝”的命運。賈寶玉在太虛幻境看到的薄命冊,代表黛玉命運的是“兩株枯木,木上懸着一圍玉帶”,判詞則為“玉帶林中挂”。
很多人根據這個畫面及這句判詞,認定黛玉最終是上吊而死,這其實是沒能理解“林”中所蘊含的深意。
“兩株枯木”即為“林”,而且是“枯木”,也就是“枯死的林”,意即林黛玉是因缺少水分枯萎而死,即“淚盡而逝”。
要理解這層深意,我們要從林黛玉的前世绛珠草說起。
這株“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因“赤瑕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才“始得久延歲月”。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神瑛侍者的灌溉,绛珠草早已幹枯而死。
作為“草木之人”的林黛玉,同樣需要水的滋潤,才能“久延歲月”,這個能滋潤她的水,就是來自賈寶玉的愛。
然而,賈寶玉不是神瑛侍者,他隻是假寶玉。神瑛侍者不斷提供绛珠水分,讓绛珠不但活了下來,還修成了人;賈寶玉卻沒給黛玉多少愛的滋潤,反而讓黛玉長期活在以淚洗面中。因此,黛玉這個“草木之人”,越來越枯萎,到第四十九回,黛玉說:“近來我隻覺心酸,眼淚卻象比舊年少了些的.心裡隻管酸痛,眼淚卻不多。”這說明她已經到了即将“淚盡”的階段,命不久矣!
這也符合绛珠還淚的下凡目的:“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
眼淚流幹之日,即是還淚終結之日,也就是黛玉的死期。
神瑛灌溉,是向绛珠輸出水分;黛玉流淚,是向寶玉還報水分。黛玉是以“林”的身份來到寶玉身邊的,代表她是一個自帶水分的“草木之人”,是一株帶着神瑛灌溉之水的草,從林家移栽到賈府。因為賈府尤其是寶玉不能持續給她水分(愛),所以她便逐漸幹枯了,完成了“還淚”的使命。
這就是作者賦予黛玉“林”姓的第二層深意:作為绛珠草轉世的“草木之人”,林黛玉在書中的定位是還淚而來,淚盡而逝。
結語:才華和還淚,是黛玉身上兩個最為突出的标簽。曹雪芹先生把這兩個标簽用一個“林”字即表達清楚了,說明曹先生有着極其深厚的語言文字功底,深得孔聖人“春秋筆法、微言大義”的精髓。同時也告訴讀者,想要讀懂紅樓,不要隻是停留在故事情節,被那些絢麗奪目的貴族生活場景所吸引,而要深入細節,才能不被“假作真時真亦假”所迷惑,從而去僞存真,探尋到曹先生真正想要表達的主旨。
相關閱讀:
《紅樓夢》 | 曹雪芹為何給林妹妹命名為黛玉?
《紅樓夢》| 木石什麼時候結過前盟?黛玉愛錯了人,绛珠還錯了淚
《紅樓夢》 | 送宮花引金玉初聚,黛玉親手把寶玉推向了寶钗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