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漫步汾河兩岸綠地,徜徉東西兩山花海,駕車疾行在快速路、高架橋,乘坐地鐵2号線在城區地下穿梭……過去十年時間,太原城市面貌的變化有目共睹、有口皆碑。
道路在變,風景也在變;城市在變,憧憬也在變。這樣的變,既是城市建設的不斷提速,也是知不足而奮起直追的一種勇氣。
與時代同進步,與城市共成長。多年來,山西晚報聚焦這座城市,鏡頭下、紙筆間,城市是我們書寫不盡的主題。新聞報道是我們的号角,緊随城市發展的步伐,忠實記錄城市變化日新月異,關注這座城市從不斷變化中孕育出的獨特魅力。
策劃人語
與時代同進步,與城市共成長。作為一家負責任的主流媒體,記錄、見證、助力這場城變大劇,自然而然成為山西晚報當仁不讓的選擇和擔當。
——房華
《太原城變》特刊全城熱捧
2013年的太原,一場城市嬗變大劇拉開序幕。
當年的3月2日,太原市政府發布《關于市環道路及府東府西街改造工程的通告》,此次城市街道改施工程,涉及規劃中長約45公裡的中環道路,以及府東街、府西街和并州路,以期建設城市快速交通體系,緩解日益嚴重的交通擁堵現象。這項“街道改造工程”的發布,成為太原這座千年古都“城市嬗變”的契機。
太原市城市改造啟幕以來,山西晚報第一時間開辟“城變”專欄,及時準确地報道城市改造中每一個令人欣喜的變化,并及時發布各類相關服務的信息,受到讀者關注。
随着市民對太原修路、城市建設、城市規劃關注的持續升溫,我們覺得報道得還不夠深、不夠廣。所以,山西晚報推出了曆時半年之久的《關注太原城變》大型戰役性報道,在每一個重大工程項目的關鍵節點,都會有一期山西晚報“太原城變”特刊,全景式縱深呈現工程細節和全貌、剖析民生福祉和影響,而這樣的特刊在當年共推出了32期。
2013年5月16日,山西晚報推出了第一期《關注太原城變特刊》系列報道——《堵路,别堵心》。特刊發布當天,山西晚報副總編輯帶隊,記者分10路前往省委門前、省政府門前、太原市委市政府、火車站、長途汽車站、柳巷、銅鑼灣、朝陽街、長風街沃爾瑪、府東街施工工地附近,向過往行人免費贈送當天的報紙。從8時30分開始,贈送活動一直持續到12時,2000份報紙被争相搶閱。
就這樣,在之後的半年多時間裡,一個個主題鮮明的城變特刊飛到了太原讀者的桌前。《行路指南》《城變觀察》《聚焦微循環改造》《暢行新路》《提前走一圈領略中環路》等特刊不僅記錄和見證了這座城市的變化,也為這座城市書寫着曆史。
與此同時,在當年太原城市建設再掀熱潮之際,山西晚報還先後推出了多篇即時獨家報道。從最早的太原市“兩會報道”,時任市長耿彥波對于未來太原藍圖的描繪,到27條道路規劃、10條道路封閉等消息,都在第一時間傳達給太原市民。同時,為了應對修路帶來的擁堵等問題,山西晚報抽調精兵強将,從出行路線選擇、公交車改線、公共自行車網點布局調整等多方位進行了解讀報道,為市民出行提供參考。
一紙風行,全城熱捧。由于及時、權威、實用性強,《太原城變》特刊每次推出,不少人閱讀後不舍得丢棄,往往選擇随車、随身攜帶,以備查詢。
《太原城變》關注曆史文化
2013年11月21日,随着聚焦太原道路改造的《太原城變》特刊系列接近尾聲,山西晚報推出《太原城變——鳳凰涅槃》特刊。一座有責任感的城市的快速發展,不應該忽視對曆史文化的保護與複興。而喚起人們的這種意識,則是山西晚報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唐堯故地、趙國初都、秦漢舊郡、北朝霸府……從晉陽古城起算,太原已經有2500年輝煌的建城史。然而,重工業城市的定位,曾經一度遮蔽了這筆豐厚曆史遺産的光輝。而在太原的城變規劃中,有多處涉及曆史文化保護相關的工程:明太原縣城保護複興,晉陽古城大遺址保護工程,以崇善寺、純陽宮、文廟、國民師範、文瀛湖為中心的曆史街區保護,晉祠大景區綜合整治……
其中,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的明太原縣城,建築布局精心、獨特,俯瞰縣城,酷像一隻振翅高翔的鳳凰,俗稱“鳳凰城”。當年古城複興工程的啟動,不僅是對湮沒在地下600年城史的挖掘搶救,更是太原一系列文物梳理工程的開始,也是太原“城變”的重要一環。
2021年5月1日,太原古縣城正式對外開放。這隻被歲月侵蝕的“鳳凰”涅槃重生。而我們曾經的記錄則成為了這座“鳳凰城”重新騰飛的最好注腳。
2019年7月1日,對很多太原人來說是一個難忘的日子。因為這一天,堪比杭州西湖的華北最大人工湖——太原晉陽湖正式對外開放。
如果說城市記憶是城市的靈魂,那麼城市地标,顯然是記憶中最容易溝通和依附的栖息地。晉陽湖正是如此,它存在于每一個太原人的城市記憶中,承載着太原幾十年嬗變的記錄,也寄托着太原人幾十年的情感和記憶。因此,當2013年12月10日,山西晚報推出《太原城變——晉陽湖新區崛起》特刊時,一時間洛陽紙貴,勾起了無數太原人的回憶。
2013年,以晉陽湖公園建設為核心的晉陽新區開發重新提上議事日程,晉陽湖片區被定位為時尚都市核心區,未來将以現代服務業、總部經濟、體育休閑等産業為龍頭,打造全新的城市地标。
事實上,像晉陽湖、明太原縣城等具有自然、人文底蘊的城市資源的發掘整合,在當年的太原城市改造中堪稱鴻篇巨制,山西晚報《太原城變》特刊的重磅報道一經推出,就赢得市民、專家學者、政府人士等全社會人群的熱切關注和高度贊譽。
攝影記者用鏡頭見證“城”長
作為全省負責任、有擔當的主流媒體,山西晚報一直以來秉承“盡心竭力為大衆服務”的宗旨,一直奮力做好城市發展的見證者、記錄者和守望者。山西晚報的記者們,也以心為筆,記錄時代,透過鏡頭,見證“城”長。
武六紅是山西晚報的一名攝影記者,作為用圖片記錄新聞的攝影記者,一出門,她總會帶着一雙觀察周圍變化的眼睛,尋找拍攝的角度。遇到城市改造,更不能錯過。
2016年,太原城市改造的步伐邁向了老城區堵車嚴重的重要路段。五一路道路窄,沿線密集分布着各類曆史建築、學校、醫院及衆多門面房,道路拓寬至50米,難度相當大。與此同時,太原多個小街巷的拓寬工程也在進行。
而在五一路這條太原老城區的交通要道上,五一大樓、五一廣場天橋、道路兩邊的銀杏樹、一家國營理發店等地标,都是武六紅和不少攝影記者經常光顧的地方。特别是五一廣場的天橋,為攝影記者們拍攝周圍環境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場地。
随着城市改造,五一廣場要大變樣,武六紅關注的這幾個地方,也将拆除。“當年,五一路改造的消息一出,攝影記者們都紛紛去記錄天橋的拆除、路面擴寬、街邊店鋪打折甩賣、附近居民搬遷、通車等。”回憶起當年用照片記錄太原城市改造,武六紅說,這種記錄不需要構圖多麼完美,不需要畫面多麼漂亮,隻要記錄,都是很好的曆史資料,很多年後翻來看看,更是一種回憶。
讓武六紅記憶最深的,是一家可能面臨拆遷的國營理發店——華藝美發。這裡面還保留着古老的座椅,有兩個理發師堅守着老手藝,60多歲的武占梅和40多歲的李世敏,好多太原人都願意來這裡享受老手藝。而在當時,這裡更是成為媒體和好多市民關注的焦點。
記得當時武六紅采訪李世敏時,他面對鏡頭直接毫不客氣地說不讓拍攝,而為了記錄和考慮拍攝者的情緒,武六紅硬着皮頭将鏡頭對準了60多歲的武占梅。為了記錄這家理發店,武六紅跑了無數次,并不是每次都在拍,而是為了和拍攝者溝通,加深感情,前期的準備和付出很重要,終于在自己的努力下,拍攝采訪時兩位師傅都有了有一個輕松的狀态。而那個當年不給好臉色的李師傅,如今也和武六紅成為了朋友,還加了微信,時有互動。
最終,在山西晚報和社會各界的努力下,這家承載了無數太原人回憶的老牌理發店在城市改造當中保留了下來。如今,武六紅還時不時去理發店坐坐,和兩位師傅打個招呼,依然感覺那麼親切。
武六紅居住在老城區,五一廣場成為她每天下班回家的必經之路。幾年中,她又見證了五一廣場的巨變,鏡頭裡熟悉的畫面,都已成為一種曆史,曾經五一廣場那座天橋、那些銀杏樹和那些老店仿佛就在昨天,而這個城市的巨變,武六紅依然在用她的鏡頭不間斷地記錄着。
山西晚報記者 李飛飛
(責編:馬雲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