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四大天王哪四大?或許是因為經常在影視劇、新聞裡刷存在感,“四大天王”這個稱呼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你是不是本能地想起了這四位?(暴露年齡系列),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西遊記中四大天王哪四大?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或許是因為經常在影視劇、新聞裡刷存在感,“四大天王”這個稱呼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陌生,你是不是本能地想起了這四位?(暴露年齡系列)
但小編這裡要說的“四大天王”并不是他們。而除去他們,你對于“四大天王”的曆史文化本源,又知道多少呢?
心之所憶:童年映像中的“劃水群演”
我們在回憶他們四位時,印象中往往還伴随着第五個“人”——沒錯,他就是《西遊記》男主角,齊天大聖孫悟空。
▲電視劇中,孫悟空彈起了持國天王心愛的“土琵琶”
很多人最早通過《西遊記》認識了四大天王。
“四大天王”在《西遊記》原著中的首次亮相,是在第四回(官封弼馬心何足,名注齊天意未甯),說太白金星奉玉帝招安指下界,邀孫悟空上天拜受仙,然而孫悟空一個筋鬥十萬八千裡,把金星撇在腦後,先達南天門外。
“正欲收雲前進,被增長天王領着龐、劉、苟、畢、鄧、辛、張、陶,一路大力天丁,槍刀劍戟,擋住天門,不肯放進。”
山大王首次上天,竄天猴難得出現。在這麼重要的時刻,不但無人迎接,還被猛男阻攔,增長天王作為“攔猴大隊”小領導,自然給孫悟空留下了十分糟糕的第一印象,悟空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大鬧天宮》中的“四大天王”
後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孫悟空自封大聖、偷吃蟠桃、大鬧天宮。這讓玉帝很沒面子,四大天王奉命協同李天王并哪吒太子,率十萬天兵,捉拿“妖猴”——然後被“妖猴”暴揍了一頓。
講到這裡,恐怕是不少人對于“四大天王”的全部印象。
《西遊記》第三十六回(心猿正處諸緣伏,劈破傍門見月明),師徒一行經過金角、銀角大王一難,繼續西行,唐僧見有一寺廟。
“正歎息處,又到了二層山門之内。見有四大天王之相,乃是持國、多聞、增長、廣目,按東北西南風調雨順之意。”
縱觀全書有關四大天王的橋段,除了在南天門外日常巡邏打卡以及随托塔李天王與哪吒率天兵天将前往花果山捉拿孫悟空外,便幾僅剩此章回。
心之所念:典籍文獻中的精神信仰
當“四大天王”從熒幕走向生活、從現實回歸曆史,其形象和标簽便不再是“守南天門的胖子們”、“拿着四種法器的壯漢們”、“和齊天大聖打架的神仙們”這般扁平和單調。
我國典籍文獻中對于“四天王”最早的記載可見于曹魏時期康僧铠所譯淨土三經之一《大無量壽經》,其言:
“須彌山共四天王”
須彌山是印度婆羅門教術語,位于一小世界的中央(一千個一小世界稱為一小千世界,一千個小千世界稱為一中千世界,一千個中千世界為一大千世界,這就是“三千大千世界”的由來),後為佛教引用。
宋姑蘇景德寺普潤大師法雲編《翻譯名義集》載:
“欲界;一天王天,二忉利天,三夜魔天,四兜率天,五化樂天,六他化自在天……”
佛教将世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合成三界。欲界是沒有擺脫世俗、沒有看破紅塵的衆生所處的境界,而“天王天”是“欲界六天”中距人間最近的。
南朝梁代寶唱法師撰《經律異相》卷一《三界諸天》言:
“欲界六天;四天王天,居須彌四口,東方天王,名提頭賴吒……南方天王,名毗婁勒……西方天王,名毗婁博義……北方天王,名毗沙門……”
四大天王居于須彌山山腰,各護一方。
▲李雲中繪四大天王像
東方持國天王,梵語音譯“提頭賴吒”,即慈悲為懷,護持衆生。手持琵琶,護東勝神洲。
南方增長天王,梵語音譯“毗婁勒”,即讓衆生增長善根,護持佛法。手提寶劍,護南瞻部洲。
西方廣目天王,梵語音譯“毗婁博義”,即能以淨天眼觀世界、護人民。手持紫金龍索,護西牛賀洲。
北方多聞天王,梵語音譯“毗沙門”,即福德之名遍聞四方,持傘或拄長柄幡,護北俱蘆洲。
自漢代佛教傳入以降,大名鼎鼎的東晉高僧鸠摩羅什所譯《妙法蓮華經》、《大智度論》即有“護世四天王”、“最下天是四天王”等記載。另一位東晉名僧法顯所著《佛國記》中亦有“四天王守四門,父王不得入”等多處描述。甚至包括《水經注》中都有“四天王捧缽處”等記載。
北魏《洛陽伽藍記》中有人利用辘轳絞索完成“非人力所能舉”的大型土木設施的搬運,旁人竟“皆雲四天王助之”。、
念茲信茲。佛教的不斷傳播發展促進了相關典籍文獻的翻譯、撰寫工作,典籍文獻中“四天王”的形象伴随着人們的虔誠信仰,一道漸入尋常百姓家。
心之所拜:宗教場所中的四大護法
四大天王像多見于佛教場所。作為佛教護法神,幾乎所有寺廟都建有天王殿,這是佛教寺院内進山門第一重殿。
▲廈門南普陀寺天王殿
從現存實物看,四大天王像的形象,也非一塵不變。
較早的天王形象見于莫高窟第472窟隋代,天王頭戴冠,着衣裙,配護甲長靴,手握拳,腳踏小鬼。
上博研究員李柏華提到,莫高窟380窟東壁北側的壁畫上也出現了與427窟相同的天王像,相似的形象已經在許多石窟中出現。可見隋末唐初時,上述“武士踏小鬼”之姿,即為佛教中天王之形。
▲敦煌莫高窟第427窟天王像
雖然此時的天王像在服飾上呈現出變化與多樣性,但并未明确區分四大天王的身份形象。
盛唐時期,得益于大量佛經被翻譯,佛經中對四天王的形象作了明确的區别,工匠有了依據可循,四大天王在造像時得以區分開來,并且達到了标準化和規範化。比如龍門石窟奉先寺的天王像,即便頭戴冠、身着甲,足踏小鬼的造型與莫高窟427窟天王像仍有類似,但其手托寶塔的姿态足以證明其北方多聞天王的身份。
此後,天王像在塑造上無大改觀,主要的變化來自天王手中持物的改變。
▲奉先寺北方多聞天王(左)
好事者會發現,上文介紹北方多聞天王持傘,而此處多聞天王卻托塔,莫非當地幹旱從未下雨無需打傘?或是天王能随意更換自己的裝備?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與其說是天王換裝備,不如說是天王制造者換寶貝。
為什麼會更換象征四大天王個人logo的寶貝持物?
原因一,是佛經版本不同。佛經多為譯本,版本多樣是其特點,天王像制作者根據不同版本的佛經,制作出不同的形象。“托塔多聞天王”可見于日僧心覺《别尊雜記》四天王條:“北方毗沙門……著七寶嚴甲宵,右手托腰,左手捧寶塔。”
原因二,是受世俗情趣的影響。人們根據自己的精神信仰需要,對天王的形象寓意進行改進,以便膜拜、祈福,獲得内心的滿足。寶劍、琵琶、傘帷、金龍四種持物分别代表鋒(風)、調、雨、蜃(順),寓意風調雨順。
據悉,東方持國天王原型為把刀持矛,元代曾換做琵琶,明清時又将其琵琶與西方廣目天王的紫金龍調換。而在諸多樂器之中選擇琵琶,則在于此二字隐含着“四大天王在上”之意。
中國古代民間對于四大天王進行的文學加工與造型重構,是佛教與儒、道等本土文化交流碰撞并漸趨本土化的體現。
芸芸衆生期盼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天王殿内四大天王之像,香火不絕。
參考文獻:
中國基本古籍庫。
吳承恩:《西遊記》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
王鶴鳴,王澄等編:《中國寺廟通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
李柏華:《佛教造佛中的力士像與天王像》,《文博》2000年05期。
《妙法蓮華經》卷一
《大智度論》卷九
《洛陽伽藍記》,《洛陽城北伽藍記》卷第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