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八月十五,也是我們的傳統節日中秋節。據說中秋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秋夕祭月、演變而來。最初“祭月節”的節期、是在二十四節氣“秋分”這天,後來才調至農曆八月十五,其實就是起源于古代對月的崇拜,至今已曆史悠久。因為我國古時候的曆法,農曆8月15日,正好是一年的秋季,而且是八月中旬,故稱為“中秋”。另外,在一年四季中,每季分為“孟、仲、季”三部分,所以秋季的第二個月名為“仲秋”。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了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記》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中秋”這一詞最早記載于《周禮》。裡面說;先秦時期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獻良裘”、“秋分夕月”的活動。據記載,在漢代時,有在中秋或立秋之日敬老、養老,賜以雄粗餅的活動。晉時也出現過中秋賞月之舉的文字記載,不過不太普遍,當時在我國北方地區還不是很流行。
關于怎麼過中秋節,各地都有自己的習俗。但是大家都有幾個共同之處:就是,祭月、賞月、觀花燈、吃月餅。
除此之外,各地還有:民間拜月、、兔兒爺、舞火龍、燃寶塔燈、偷菜求郎、竊瓜祈子、等等。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受我國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
北宋時期,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了,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節令食品。
到了明清時,中秋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了。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中,“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
關于月餅的起源呢,說法不一,有好幾個傳說版本,有傳說是張骞出使西域帶回來的胡餅、還有說是起源于唐朝唐高祖年間,大将軍李靖征讨匈奴得勝,八月十五凱旋班師。當時有經商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獻餅祝捷。高祖李淵接過餅盒,拿出圓餅,對着空中月亮說:“應将胡餅邀蟾蜍”,說完把餅分給群臣一起吃了,後來唐玄宗将胡餅改名為月餅。
還有的說法就是,早在商、周時期,江浙一帶就有一種紀念太師聞仲的邊薄心厚的 “太師餅”,說是月餅的“始祖” 還有就是北宋皇家過中秋時會吃一種“宮餅”,俗稱“小餅”“月團”。也認為是月餅的雛形。
到了明代,中秋吃月餅才開始在民間流傳。餅師們,将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作為圖案印在了月餅上,這樣月餅成為了更受人們喜愛的中秋節必備食品了
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吳自牧的《夢梁錄》中,那時候僅是一種點心食品。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團圓,那時的月餅是菱花形的,和菊花餅、梅花餅、五仁餅等同時存在,而且還不隻是在中秋節吃。至于月餅這個名詞的來曆,已無從考證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