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無欲,以觀其妙:一直保持在無欲虛靜的狀态,以觀察萬物起始的微妙。妙,王弼的解釋是“微之極也”。極小極微,以至于無形而不可見,就是“妙”,也就是事物的苗頭。能夠洞燭機先,看到事物的苗頭,才能“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好的苗頭,要扶持它;壞的苗頭,要把它消滅在萌芽狀态。
白居易《動靜交相養賦》裡,有段話把老子的“觀妙”解釋得很清楚:
今之人,知動之可以成功,不知非其時,動必為兇;知靜之可以立德,不知非其理,靜亦為賊。大矣哉!動靜之際,聖人其難之。先之則過時,後之則不及時。交養之間,不容毫厘。故老氏觀妙,顔氏知幾。
顔氏知幾的故事,見于《孔子世家·卷九》:
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曰:“雖有九女,是無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顔氏。顔氏有三女,其小曰征在。顔父問三女曰:“陬大夫雖父祖為士,然其先聖王之裔,今其人身長十尺,武力絕倫,吾甚貪之。雖年長性嚴,不足為疑,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征在進曰:“從父所制,将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
——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叔梁纥說:“我雖然生了九個女兒,卻沒有一個兒子。”他的小妾生了一個兒子叫孟皮,孟皮一字伯尼,他的腳有殘疾。于是叔梁纥就求婚于顔氏。顔氏有三個女兒,最小的女兒叫顔徵在。顔父問三個女兒:“陬大夫叔梁纥的父親和祖父雖然都是士,但他卻是古代聖王商湯的後代。如今叔梁纥身高十尺,武藝高超,我非常希望你們有誰能嫁給他。雖然他年紀大了而且脾性暴躁,但是這都不值得疑慮。你們三人誰願意做他的妻子呢?”有兩個女兒沒有說話,隻有徵在向前說道:“聽從父親的裁決,還有什麼好問的呢?”顔父說:“就是你肯這樣做了。”于是就把顔徵在嫁給了叔梁纥。
彼時的叔梁纥已經是70歲的古稀之年了。按照當時的規定,女兒和殘疾的兒子都不能做繼承人,所以他才在這麼大的年紀還要娶妾。顔家肯把女兒嫁給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看重了他非凡的家世。事實也證明,顔父的眼光的确很準,他的女兒生下了一位萬世師表的聖人,這件事也因此被傳為佳話。
這就是“知幾”,從别人看不到的細微之處,把握事物的本質,預見事物的發展。
觀妙即知幾,知幾即觀妙。
觀妙、知幾是我國文化所一直強調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如:《周易·系辭》:“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兇之先見者也。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剛”,“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幾也,故能成天下之務”,《孫子兵法》:“見勝不過衆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戰勝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舉秋毫不為多力,見日月不為明目,聞雷霆不為聰耳”,還有《黃帝内經》“上工治未病”的觀念,都是指這個意思。
而要具備這種能力,就必須始終保持一顆虛明至靜之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能夠清晰照見萬物,看到事物的精微之處。對于一個滿腦被各種欲念占據的人,是無法産生這種能力的。所以莊子說:“嗜欲深者天機淺”。
句中的“常”,原本作“恒”。漢代為避漢文帝劉恒諱,而改為“常”,于義有損。因為随着漢語詞義的演變,現在的“常”已經很少有“恒”之意,多作“經常”、“常常”講。唯一作“恒”的,是在“常數”這個詞裡。常數,即永久不變之數。
必須“恒無欲”,而不是三分鐘熱度,才能觀物之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始終保持在有意識的狀态,以觀察事物的演進和結局。觀妙,是觀物之始,需要的是洞察力;觀徼,是觀物之終,需要的是預見力。這兩種能力都不是等閑之人可以輕易獲得的。
“徼”(jiào)這個字是标準的形聲字,其中“彳”是形旁,表行走,“敫”(jiǎo)是聲旁。即使不認識這個字,由雙人旁“彳”也能知道,其義當跟“行走”有關。目前排名第一的答案,把具體語境抛在一邊,然後千方百計在字的聲旁上做文章,拉拉雜雜羅列一大堆,最後把“徼”解釋為“噴射”,真是荒唐,根本連最基礎的語文常識都不具備。
《辭源》對“徼”的解釋有三義:①巡查,巡邏;②邊界;③見"徼妙"。“邊界”顯然是“巡察”的引申義。
《道德經》的這個“徼”字,應當是老子借用來表達他自己的哲學概念的,如同“道”。所以,《辭源》的“徼”字條為《道德經》單列一義,是有道理的。不過,它把“徼妙”解釋為“微妙”,即"徼"、“妙”同義,卻不能令人信服。還是王弼的解釋更合理:“徼,歸終也。”一件事物最終的結果,最終所能達到的邊界,就是“徼”。題主所指牟宗三所發明的“徼向性”一詞,就是據王弼的解釋而來。事物的發展由微至巨,其間總有它的一個方向和軌迹。而它起點的至微和終點的至巨之處,都為常人所不見,必須無欲而有心之人,才能把握。
有些人受佛教影響,說“徼”、“竅”通假,硬把這個“徼”字解釋為“竅”,進而訓為“空”,實在是沒什麼說服力,但隻要他們自己高興就好。
最後,順帶提一下,“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斷句,被北宋司馬光、歐陽修一班人改為“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不但别扭,且有違漢語語法規則,屬于病句。真要按照這種斷句法,兩個“欲”字根本就是多餘的。
但由于這些人在文壇的巨大影響力,此種斷句法被大多數人沿用至今。
《老子》第一章可以跟第五十二章參照閱讀,能夠相互加深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