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勸劉禅不戰而降?劉禅即蜀漢第二任皇帝,史稱後主,字公嗣,乳名阿鬥,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為什麼勸劉禅不戰而降?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劉禅即蜀漢第二任皇帝,史稱後主,字公嗣,乳名阿鬥。
古往今來,一本老百姓耳熟能詳的《三國演義》把蜀漢後主劉禅編排得簡直一無是處,是個典型昏庸無能的君主,就連正統的《三國志》對劉禅也是頗有微詞,民間因此有“扶不起來的阿鬥”之俗語。
真實曆史上,劉禅果真是“亡國之昏君,喪邦之庸人”嗎?
有人會認為,劉禅之所以能穩坐皇帝位置,完全是諸葛亮鞠躬盡瘁輔佐之功勞。
事實并非如此,劉禅在位四十年,是三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其在位十一年時,諸葛亮就去世了,倘若劉禅是昏庸無能之輩,他怎麼可能會繼續穩坐皇位二十九年呢?
作為君臣,劉禅對諸葛亮很敬重,事之如父,但并非沒有矛盾,在處理人事上也并非毫無主見。
當時,楊儀和魏延兩個人互怼,都聲稱對方要謀反,劉禅權衡利弊,最後決定舍棄魏延,使蜀國内戰的風險大大降低。
諸葛亮去世後,劉禅深知丞相權力過大,将直接影響帝位的穩定性,于是宣布廢除丞相制,将這一職位一分為二,以費祎為尚書令、大将軍負責政務;
以蔣琬為大司馬,掌管軍事,二人相互制約,而劉禅得以“自攝國事”,徹底解決了蜀漢事無巨細,大小政務均決于丞相的政治局面。
諸葛亮當年出兵北伐,做為皇帝的劉禅是持反對意見的,但諸葛亮固執己見,結果大軍北上遭遇失敗,勞民傷财,将士疲于戰事,民衆怨聲載道。
諸葛亮病逝,劉禅立即下诏,停止消耗國力的北伐軍事行動,使得蜀國民衆得以修生養息,相對穩定發展了近三十年。
劉禅最為飽受诟病的是不戰而降,且在亡國後醉生夢死,樂不思蜀。劉禅之所以選擇不戰而降,因為他看清了時局,三國大勢所趨,蜀漢的無謂抗争隻能是百姓遭殃。
司馬昭評價劉禅:“人之無情,乃可至于是乎!”
實際上屬于站着說話不腰痛,在人口平均壽命二十幾歲的三國時代,年近六旬的劉禅已經屬于高齡老人了,他不可能再像年輕人一樣呈一時之匹夫之勇了。
已經參透人生的老皇帝能夠被封為安樂縣公,在洛陽安然度過餘生,六十四歲壽終正寝,不失為一種理智的選擇。
還是魏晉時期的史學家張璠說的比較中肯:“劉禅懦弱,心無害戾。”不管後來人如何評價,當年人口數量九十餘萬的蜀漢人們沒有遭受戰亂之苦是鐵的事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