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蘇轼在鳳翔府任判官時,與董傳私交甚笃。董傳雖家境貧寒,但飽讀詩書滿腹經綸,樸素的衣着絲毫掩蓋不住他積極進取的精神風骨。離開鳳翔時,蘇轼給董傳寫下一首留别詩,詩中以“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稱贊董傳即使身上穿着粗衣劣布,但胸中富有學問,氣質才華依舊光彩奪人。正所謂,“人之氣質,由于天生,本難改變,惟讀書則可變化氣質。”含英咀華,浸潤書香,精神面貌也會透着文化的氣息,閃耀出不一樣的氣質。
蘇轼出生在書香世家,相傳他七歲知書、十歲能文,鄉鄰憐愛他便誇他為神童。面對誇獎,少年時的蘇轼難免志得意滿,有一次便書了一副對聯張貼在書房門口:“識遍天下字,讀盡人間書”。一位朱姓老人看到門上的對聯後,拿出一本書向蘇轼讨教,蘇轼打開一看,竟是一本先秦古書,别說自己沒讀過,就連裡邊的許多字都不認識。老人走後,蘇轼拿出筆墨在那副對聯上各添了兩個字,改作“發憤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此後,蘇轼日日以此聯自勉,博覽群書。
“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閱讀是獲取知識、啟智增慧、培養道德的重要途徑,可以讓人得到思想啟發,樹立崇高理想,涵養浩然之氣。作為知識載體的書籍,特别是經過曆史積澱而流傳下來的經典書籍,更是蘊含着豐厚的人生哲理和人文内涵,對于陶冶情操、塑造品德、淨化心靈大有裨益。
“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品讀好書,就如同與智者對話,順境時給人清醒,迷惘時給人希望,挫折時給人信心。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後,雖處于人生低谷仍能氣度從容、苦中作樂,以豁達寬廣的胸懷坦然面對。其所作的“腹有詩書氣自華”,亦如他自己一般,在人生失意時表現出的豁達态度和精神面貌,是心胸氣度和風骨,也是飽讀詩書後儒雅之氣的自然流露。
書因飽學成就高。司馬光主持編纂《資治通鑒》,記述年限始于周威烈王,止于五代十國,曆史年代跨度長達1360餘年,内容涉及曆朝曆代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地理等多個方面,可謂包羅萬象、浩繁博奧之至,為後人提供了豐富的曆史借鑒。倘若沒有飽學博覽的基礎,司馬光又何能完成如此巨著。
飽學需要付出長期的辛勞,不能心浮氣躁、淺嘗辄止。正如荀子在《勸學篇》中所說,“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韓愈讀書時,常常口中不斷吟誦《六經》,手裡不停翻閱典籍,從點起油燈便一直學習到天亮,焚膏油以繼晷,夜以繼日、年複一年,終成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讀書學習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的過程,需聯系實際,知行合一,通過理論的指導、知識的積累,洞察客觀事物發展的規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隻有把讀書學習當成一種生活态度、工作責任和精神追求,“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修身養志,增長才幹,躬身實踐,如此方能大有所為。
◎本文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