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透紙背”被譽為書法功底高超的表現。書法作品要想寫得好看,寫得遒勁有力是重要的一個審美标準。王羲之的字曾經被人稱贊“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卧鳳阙”,這跟他的字勢遒勁有力是分不開的。那麼怎麼樣增加寫字時的力度呢?
這就需要運筆時發出的力量後勁十足,不能把力量用盡!王羲之的老師衛夫人曾說“衛夫人所說“點畫波撇屈伸,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區區寫字又不是舉重,何以要用“一身之力”?其目的正是要留有後勁,留有一定的後勁寫出來的字才會潇灑勁媚,這正如唱歌要留有一定的氣息以保持歌聲的韻味一樣。《莊子》中有一句話叫做“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說得也是這個道理。
“大鵬飛兮振八裔”,大鵬鳥之所以能有雄健之姿跟其羽翼帶來的風力有很大關系,即所謂“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裡,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阏者”!書法運筆與之相類,動筆書寫前力量要蓄足,然後寫字的時候才會有力。
那怎樣增加書寫時的力量呢?清代書法家蔣和說:“小字運指,中字運腕,大字運肘。蓋寸以内,法在指掌;寸以外,法兼肘腕。”(《習字秘訣》)
指力、腕力與肘力三者相比,當然是用腕、肘的力量比較大。古代書法家之所以多說寫字要運腕或肘,目的就是增加書法的後勁。明朝書法家徐謂就這樣說:“古人貴懸腕者,以可盡力耳。大小諸字,古人皆用此法……如人立志要争衡古人,大小皆須懸腕,以求古人秘法,似又不宜從俗矣。”
但是懸腕或肘書寫字的話,一則不夠靈活,二則控筆不易。故又有很多變通的方法,徐渭說:“以左手搭桌上,右手執筆按在左手背上,則來往也覺通利,亦自覺能懸。此則今日之懸腕也,比之古法非矣。然作小楷及中品字小草猶可,大真大草必須高懸手書。”
很多人認為小字懸肘不容易寫好,但是宋代書法家米芾反駁了這一說法,他專門懸肘寫小字,用來增強寫字的力量。米芾說:“以腕着紙,則筆端有指力無臂力也”他的朋友問:“提筆亦可作小楷乎?”米芾即紙書其所進《黼扆表》,筆畫端謹,字如蠅頭,而位置規矩,一如大字。米芾說:“此無他,自今以後,每作書時,無一字不提筆,久之自熟矣。”(“這并不難,隻要您今後作書時,無一字不提筆,久之自然會熟練地掌握這個方法。”)
會用肘寫字,當然比用指頭寫字後勁足,寫着不累啦!古人說“殺雞焉用牛刀”,但是寫字時若“牛刀殺雞”卻能舉重若輕,增加筆力。蔣骥《續書法論》說:“作小楷能懸腕已非下乘,惟能懸臂,則靜氣益靜,非端坐不能為之,此所以更高于懸腕一籌。”清代汪雲在《書法管見》中說:“古人懸腕書扇頭,雖小楷不必倚案,細閱《黃庭》楷法,律度最嚴,而神機盡以行草流貫,人忽不察。今人多按定扇骨作小字,不敢作《淳化》《聖教》諸大字,以小者機熟掩過,大者病處盡露。”
米芾在《海嶽名言》中說:“凡大字要如小字,小字要如大字。褚遂良小字如大字,其後經生祖述,間有造妙者。大字如小字,未之見也。世人多寫大字時用力捉筆,字愈無筋骨神氣,作圓筆頭如蒸餅,大可鄙笑。要須如小字,鋒勢備全,都無刻意做作乃佳,自古及今,餘不敏,實得之。榜字固已滿世,自有識者知之。” (書法應該寫大字要寫得象小字,小字寫得象大字。褚遂良小字寫得象大字,此後抄經的人效法,偶然有達到此妙境者。大字寫得象小字的,沒有看到過。原因是現在的大多數人寫大字時,隻知道用力握住筆,寫出來的字就越加沒有筋骨和神氣,寫成圓筆頭象是蒸餅,非常粗鄙和可笑。關鍵是寫大字要像寫小字一樣,筆意和姿态要完美,而且要做到無一點刻意做作才是佳妙之境。從過去到現在,沒有知道這個道理。我雖然不聰慧,卻領悟到這一點。榜書現在已經流行于世,自然會有見識高深的人懂得這個道理。 )
“寫小字如大字,寫大字如小字”,既鍛煉筆法的靈活,又鍛煉自己的力量之美。兩者結合,正如武俠小說中所說的“小快靈”的打法和“重拙大”的打法結合,講的就是類似的道理。
但是用肘力臂力寫字還沒有做到發力的更高境界。怎麼樣将字寫得更有力量呢?那就需要在用肘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做到“丹田發力”,如是方能做到如衛夫人所說“點畫波撇屈伸,皆須盡一身之力而送之”!用腕、肘、肩發力,貌似能夠将力量用得很大,其實仍不免有肌肉僵硬之弊,這個力量還是不足的。内家拳講究寫字要用身體放松,調動丹田的力量來進行發力。如果寫字也能夠做到這一點,那麼寫起來就會輕松自如,看似不用力,其實力在其中!近代草聖林散之提出把太極拳融入書法中,稱寫字要“在有力與無力之間”說的就是如此。
那麼這個“丹田力”貌似非常的複雜啊,其實也很簡單。比如說打乒乓球的時候講究“松握拍”(“準備動作指放松,勁整合一最為妙”),遊泳的時候講究要肌肉放松,都是如此。身體放松之後,多餘的力量不會發揮,隻需要将丹田的力量在書寫時自如地調動出來,發力也就進入到了更高的境地。
再以唱歌為例,唱歌的人中氣十足,就是因為他會丹田發力,而不會丹田發力,則是一味的扯嗓子,要不了很久,嗓子就累得嘶啞了。寫字也是如此,如果你不會調動丹田的力量來去書寫,而一味的用指頭寫,那麼時間一長指頭就累,這其實是一個簡單的發力技巧。古人曾經很好地總結過,至今在唱歌、朗誦及唱戲中,還流行丹田發力,但是在書法中後來因為不傳授就顯得越來越淺薄,這是不好的。
當力量能夠收發自如的時候,寫字就不需要再單獨去考慮力量之使用了。就像遊泳運動員,如果動作熟練之後,隻去想怎麼讓自己遊得快,而不是再去琢磨怎麼樣去使用力量了!那因為形成了肌肉記憶,就不用再刻意的去考慮發力了。這就是所謂“用意不用力”。
寫字也是如此,如果能夠将力量的使用好,然後要做的就是主要去考慮怎麼樣把字的章法和結構就可以了,而不用去考慮怎麼樣處理發力問題了。寫字時力量吞吐自然地配合着情思而動,古人所說“用意不用力”就是如此。
如果力量的訣竅沒有把握到,一味地去考慮結構章法,那麼寫字沒有根基,終歸還是欠缺筆力,體現在線條的質量上,就是字勢漂浮無力。如果隻會用指頭發力,要不了很長時間就會手指酸軟,寫不了很長的字,趙松雪所謂“日書萬言”的情況,就沒法做到了。
能夠學會發力,實現趙松雪所說的“日書萬言”,那麼不僅寫字來說會變得輕松,而且點畫的質量也會有所提高的。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以奉不足”,如果你寫字有了後勁兒,力量充分發揮,那麼字就會越寫越輕松,越寫越好,上合“天道”,“一日千裡無難”,寫起來就會舉重若輕。所以想要書寫的人,何不去試一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