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許多腦卒中病人出院後身體機能尚未恢複,更談不上生活自理,有些恢複心切的病人會自己盲目鍛煉,認為這就是康複鍛煉。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康複醫學科燕鐵斌教授指出,中國腦卒中患者緻殘率極高,這與社會、病人對康複治療的錯誤認識有關,如果卒中早期就開始康複幹預,且堅持長期、科學地康複治療,大部分患者可以達到生活自理,中年病人甚至可以回歸工作崗位。
指導專家:燕鐵斌,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目前擔任中國康複醫學會康複治療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廣東省康複醫學會會長,對神經科和骨科疾患的康複具有較深造詣。
我國卒中緻殘率高達80%
貫徹三級康複體系可有效提高病人康複水平
卒中以“五高”著名,即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複發率高、緻殘率高和經濟負擔高,特别是高緻殘率嚴重影響了卒中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據了解,我國現存腦卒中病人700多萬,相當于中國香港2010年初的總人口數。與美國、法國、德國、日本四個國家相比,四國的緻殘率在32%~39.5%之間,而中國竟高達80%。
燕鐵斌指出,在高緻殘率的背景下,我國許多病人及其家庭對“康複治療”的錯誤理解也導緻卒中病人無法得到最有效的康複治療,給家庭、社會帶來的經濟負擔達400多億元。
所幸的是,随着人們對腦卒中康複治療的認識不斷加深,許多省市的醫保逐步開放卒中康複治療,接受康複治療的卒中患者越來越多。
燕鐵斌提醒,康複治療不能僅僅停留在早期的住院治療,而要貫徹三級康複醫療體系。一級康複是發病早期的住院治療,多在大醫院進行,即使正在接受神經科治療的病人也可以同時進行康複幹預,防止各種并發症的發生;病情穩定後出院,病人要在縣、區的二級醫院或康複專科醫院繼續鞏固治療;病人各種機能得到明顯改善後,病人不能在家盲目鍛煉,而要在離家最近的社區醫院做三級康複。
卒中康複≠普通鍛煉
巧用高科技可明顯提高康複療效
“康複是一個理念,許多病人往往誤解了‘動起來’的真正含義”,燕鐵斌指出,動起來包括主動和被動,即使病人無法起身活動,家人、護士和機器都能幫助病人做一些預防性康複,防止肌肉萎縮、關節僵硬、壓瘡、深靜脈血栓、肺部感染等并發症。
這些預防性康複越早做越有利,“發病後能否及早介入康複,是功能恢複的基礎。”燕鐵斌提醒道。據了解,發病後前3個月内人體的恢複功能最快,3個月後開始減慢,6個月後進一步減慢,一年後仍有緩慢恢複,發病後2年,經過強化康複訓練,運動功能仍有改善。
康複治療要有成效,必須掌握科學的康複方法。科學的康複治療是一個綜合的整體治療,包括體位治療、肢體功能訓練、平衡功能訓練、步行訓練、手功能訓練、作業治療、言語訓練等等。燕鐵斌提醒,康複治療必須持久以恒,單靠醫院幾周的訓練是不夠的,有條件的患者可以在家配備合适的治療儀,提高患者的康複積極性。
那麼,哪些康複治療儀對卒中患者最合适呢?燕鐵斌說,部分康複治療儀是專門針對社區和家庭使用的,比較适合卒中病人在家使用,目前電刺激儀器比較通用,價格在5千左右。
據了解,功能性電刺激療法利用一定強度的低頻脈沖電流,輔助病人活動,糾正異常的姿勢和動作。引導正确的行走姿勢、手部動作,患者訓練會更安全,康複療效更明顯,護理的人力成本也會相對減少,這對于長期康複的病人來說比較實用。燕鐵斌曾經有一位中年男性患者,一開始需要拐杖才能步行,佩戴功能性電刺激儀器,治療2周後可獨立行走。
燕鐵斌提醒,WHO數據顯示,中風康複治療後1年,60%可以達到自理,工作年齡的患者30%在病後第一年可以工作,所以卒中患者要重視科學的康複治療,持之以恒,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通訊員:王海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