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來宏 1984年生于河北張家口,“六六喜劇”廠牌主理人。2014年進入脫口秀喜劇行業,一手打造的“六六喜劇”是淮海路上最火的脫口秀廠牌之一,曾于2020、2021年連續兩年受邀參演上海國際喜劇節。目前,張來宏和“六六喜劇”正籌劃拓展脫口秀演出邊界,将脫口秀從劇場引至社區、企業等更為廣闊的領域。
大學畢業後,在北方長到20多歲的小夥兒,想去一個“精緻”的城市開始新的生活。
初出茅廬,其實不太清楚“精緻”的含義。但學生時期翻過的《萌芽》讓小夥兒有種模糊的感覺:“精緻”,大概可以歸結為那些雜志裡對上海的描寫。如今回望,張來宏覺得,當時用“精緻”這個詞有些不确切,或許更多是一個不安分的靈魂對一座風格與家鄉完全不同的陌生城市的好奇與向往。新奇,是這個看起來沉穩持重的“80後”一直在追尋的東西,這常讓他内心覺得與周遭格格不入,想打破一切,跳出去。張來宏形容自己是“怪人”,但幸運的是,他在上海遇到了脫口秀,在脫口秀的圈子裡找到了歸屬感,“我們的合作演員、一起共事的夥伴天南地北聚在這裡,大家無一例外都喜歡新的東西”。
所以不難理解,年少時當身邊的朋友都去往離家不遠的石家莊、北京等北方大城市上班,張來宏獨自走上了一條往南的路。放棄了熟悉的關系網,前路是未知的,但張來宏骨子裡對“新事物”的雷達被激活了:“電視裡、書上都說上海是個有想法就能實現的地方,是個靠着自己努力就能活得挺好的地方”,張來宏是個有想法的人,他從不避諱這一點。有想法的人,自然不願日子一成不變,而新鮮感是他們的氧氣。就這樣,一個充滿新鮮感的“意象”,把張來宏從一個千裡之外的北方小城吸引過來。
一開始,同許多年輕人一樣,張來宏到上海後,憑着所學專業“找了個班上”,但沒過多久就按耐不住了。天天對着電腦,日日重複的辦公室工作開始讓張來宏覺得無聊,“沒有創造性”“沒有新意”。都說三十而立,張來宏在30歲那年,選擇了辭職,“我還是想做些好玩的事,做點新鮮的東西”。至于做什麼,這個“可以滿足各種需求和想象”的城市,就如早有準備一般,給了他答案。
一次巧合,張來宏被朋友拉到一個剛創辦的小劇場看演出,表演的正是脫口秀。他“不安分”的雷達響了——當時上海的電視台推出了首檔脫口秀節目《今晚80後脫口秀》,張來宏是忠實觀衆,他沒想到的是,這種演出形式居然開到了線下,“太新鮮了”。當朋友邀請他負責脫口秀團隊“茄子脫口秀”的運營,他一口應下,甚至準備不收“工錢”。
2020年,張來宏創立了“六六喜劇”。經過兩年多的運營,“六六喜劇”在脫口秀廠牌叠出的淮海路上已經頗具名氣。從某種程度上,張來宏覺得自己,甚至現在已成為上海一塊招牌的脫口秀,能取得今天的一些成績,都得益于上海的對新生事物的包容接納,這讓這座城市一直充滿新意,保持生機,“這對脫口秀演員的成長來說是難能可貴的。他們都很年輕,創作需要靈感,而上海的層出不窮的新事物可以給他們刺激”。
“我很難想象,如果不是在上海,我是不是還有機會在2014年就能接觸到線下脫口秀,能在國内較早地踏入這一領域。”8年,就這個線下脫口秀在國内的發展時長來說,張來宏絕對算得上“OG”,他有時想想,會覺得一切是那麼機緣巧合,“這樣一個全新的事物,在這裡,有人敢做,有觀衆願意看,而且對這種新的演出形式接受度非常高——可以說上海從來就有着新生事物發展的土壤。就比如對脫口秀的監管,廠牌最多的黃浦區就采用了引導與管理相結合的方式,讓廠牌和演員把更多精力放在演出和稿子的打磨上。”張來宏感覺,正是這一連串的“天時地利人和”,讓線下脫口秀在上海獲得了非常好的發展,随之出現了越來越多不錯的本土脫口秀廠牌和專門為脫口秀和喜劇節目量身訂制的劇場。尤其是近兩年,因為一些綜藝節目的帶動效應,線下脫口秀演出勢頭正勁。與此同時,上海在脫口秀圈子裡的地位也日益凸顯,甚至有了一絲當年“文化大碼頭”的意味:要成角立名,需要到上海過過場。
“上海常見常新啊”,如今,對于張來宏這個生活了15年的“老住戶”來說,這座城市依然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他還保持着剛來時的愛好,閑來會去太原路汾陽路等一些小馬路走一走,看一看,發一發夢。有時他會在某幢“很有上海感覺“的老房子門前停上很久,看着雕花門窗,腦海裡如走馬燈般過着一個又一個場景:這裡曾經住了什麼人、他們在這裡如何生活……這樣的暢想讓他覺得放松,又好像少年時的“上海意象”在這裡有了callback,對,就是脫口秀常用的那個“回響”。
作者:劉力源 圖片:受訪者提供
編輯:劉力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