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謝林哲學思想基本内容及其評價

謝林哲學思想基本内容及其評價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1-09 12:04:13

謝林哲學思想基本内容及其評價(世界哲學源流史德國古典哲學之四)1

德國古典哲學之四:謝林

  如果說費希特是聯結康德和黑格爾哲學的第一個環節,那麼,謝林就是第二個環節。但他們二人的性格、特點都饒有不同。  費希特生不逢時,前有高山,後有大海。他夾在山水之間,頗難作為,謝林的命運也大抵如是。但謝林終于落入這樣不尴不尬的境地,卻有更多的個人原因。實際上,他比黑格爾還年輕5 歲,如果僅從年齡上看,本來他有可能取代黑格爾的位置,況且他生性敏慧,學術早成。他17歲時已經寫出相當成熟的哲學論文。23歲時,即成為大學教授。論其學術早成,不但黑格爾就連費希特和康德都比不上他。黑格爾直到35歲才成為一名講師,又經過13年,到了48歲時才成為大學教授。謝林之所以成為謝林,恐怕一大半還在于他本人沒有取得足以與康德、黑格爾相抗衡的哲學成就。  但這并非貶低謝林,實際上,謝林也确實是一位頗有天才的人物。他和黑格爾不僅是同鄉,而且是同學。雖同鄉又同學,卻各有特點如許。在他是少年英才,春風得意,黑格爾則是契而不舍,大器晚成。  謝林是個才子,年紀輕輕便大有作為。令人驚奇的是:他雖然早熟,但絕不偏狹,他有很開闊的視野,又有很淵博的學識,尤其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他一生著述甚豐,而且涉及範圍廣泛。他以哲學聞名于世,但他的倫理學也多有成就。他的美學思想,尤其超過他的前輩費希特。費希特的美學影響是從屬于他的哲學而非專門領域的,他的美學思想則成篇成論,另是一家。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浪漫主義文學開始興趣的時代,他雖然文學創作不多,但有很多文藝圈的朋友。他本人還是那拿浪漫主義小組的成員,而且是這個小組中出色的哲學人物。他能做詩,他的某些詩作,也曾造成相當影響。  他關心科學,而且頗具眼光,他初出茅廬,就受到當時許多自然科學成果的影響。實在,他那個時代,自然科學成果甚多:1760年,普列斯特列發現了氧氣;1777年,拉瓦錫提出了新的燃燒理論;1781年,赫舍爾發現天王星;1783年,蒙高飛兄弟的氣球升空飛行;1782年,瓦特發明了蒸汽機;1785年,庫侖表述了電荷的相互作用律,如此等等。正是這些發現,促使謝林以一個青年才子的身份完成他的成名之作《自然哲學觀念》。在這部著作中,他概括了這些成果,尤其是對電的發現進行了嚴肅的哲學思考,得出一切物質都是内在統一的結論,并且,他以康德式的口氣說道:" 給我物質的一個原子吧,那我便能告訴你怎樣認識宇宙了。" 應該說,謝林後來提出的同一哲學,就和他對這些科學成果的思考有某種必然聯系。隻是他的思路,從一開始,就有一點跑偏。  謝林的哲學思想,也曾一生數變,有一個明顯的發展轉化過程。在這方面,他與康德頗相相仿,而與黑格爾内外皆異。黑格爾是大器晚成者,雖出手不快,甫一出手便不同凡響。謝林青年成名,雖才華橫溢,根基未穩。以他一生的哲學發展軌迹而言,大約經曆了3 個轉折點。1792-1798 年間,是他追随費希特哲學及其轉變時期;1799至1803年,是他批判費希特哲學時期;1803-1810 年是他完成自己的同一哲學體系時期。1810年以後,他開始誤入神秘主義迷途,已經越來越少哲學品位而越來越多神學味道了。以成名的年齡和他一生經曆順利的情形看,謝林可說是德國古典哲學經典作家中最為得意的一個;但從他們的各自的哲學結局看,他又是最為不幸的一個。看來,風頭太順,也不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  謝林1765年出生于一個鄉村牧師家庭,家境平和,成長順利,讀大學期間,已表現出他的超群才華。他雖與黑格爾同學,顯然比黑格爾更有知名度,大學畢業後,雖然也曾做過家庭教師,但時間未久,他就被耶拿大學聘為教授。當時他隻有23歲。在耶拿,他結識了費希特、席勒、諾瓦裡斯、裡特爾等知名人士,他和他們都是朋友。他對費希特的哲學尤其敬佩,當康德和費希特發生沖突時,他堅決站在費希特一邊,寫文章批駁康德,為費希特哲學辯護。他的主要哲學著作《自然科學》、《先驗唯心論體系》在1800年之前,均業已問世。1803年他和費希特的關系破裂了,便到烏爾茲堡大學教書。1806-1820 年,他擔任了慕尼黑美術學院的秘書長。1841年,他應普魯士國王的親自邀請,到柏林大學講學。這和費希特被迫去柏林的情形恰成鮮明對照。費希特一入柏林,便有人跟蹤,有人警告。謝林卻以國王親請的身份登上柏林大學的哲學講台。可惜一經" 皇封" ,便生迂腐,他的思想開始日見退化,終于堕入宗教式神秘主義泥潭而無法自拔。1854年,他于柏林去世。  謝林是德國古典哲學中" 同一哲學" 的創立者。以現代人的眼光看,他的哲學是費希特哲學極度客體化的結果。或說,他以客觀唯心論批駁和取代了費希特的主觀唯心論。但在彼時,同一哲學卻是一門新的哲學流派,而且在他生前死後,都足稱顯學。  同一哲學究竟為何物,實在非三言兩語能夠述說明白。1801年,謝林本人在自己的筆記上寫下一段比較性文字,爾今讀來,頗有意趣。他寫道:  " 我與以下人物的區别在于:  a)與笛卡爾不同,我不主張排斥同一的絕對二元論;

b)與斯賓諾莎不同,我不主張排斥任何二元論的絕對同一;

c)與萊布尼茨不同,我沒有隻在觀念東西(A)之中展開實在東西與觀念東西(A 和B),而是主張兩個原則在其統一條件下的現實對立;

d)與真正的唯物主義者不同,我不是在完全實在東西(B)之中展開精神東西和實在東西。而實在東西是最有靈感的唯物主義——物活論者涉及的。在法國唯物主義者那裡,A完全消失,隻剩下B (原子論者和機械論者),這是與費希特完全對立的,因為費希特隻剩下了A ;

e)與康德和費希特不同,我沒有隻在主觀上(在自我中)設定觀念東西,相反,我把完全實在的東西與觀念的東西對立起來,即設定兩個原則,這兩個原則的絕對同一便是上帝。"

敢與上述這些哲學大師分庭抗禮,可見謝林先生對自己的哲學充滿信心。實際上,西方近代哲學天地裡确實還有生存的空間。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别人的哲學尚有明顯缺陷——因為有明顯缺陷才有他施展批評的餘地;也說明近代哲學的潛力尚未開發通透,——因為沒有開發通透他才能另辟路徑。他本人也曾以圖式方式對自己的哲學體系另作說明。看圖識意,或許好些。其圖如下:  上帝  萬物  一切相對實在的東西一切相對觀念的東西  引力。物質真。科學  光。運動。善。宗教  生命。有機體。美。藝術  宇宙體系。理性 曆史  人。哲學。國家  由上帝而萬物,由萬物而實體/而觀念;而物質/而科學;而運動/而宗教;而生命/而藝術;而宇宙體系/而曆史,而人/而國家。又在宇宙體系與曆史之間加上理性,在人和國家之間加上哲學。由上帝而萬物而理性而哲學則是一條豎行線。  雖以上帝總攬一切,但在謝林創立他的同一哲學時,他并沒有過多顧及上帝。他隻是說,費希特的自我哲學不能作為一切哲學的基礎,隻可作為知識學的基礎。他認為,精神與物質是同一的,自我和非我是同一的,自然和理性是同一的,舉凡天地萬物莫不同一,同一才是最高原則。這聽起來有點像中國的《易經》,太極生陰陽,陰陽生四翼,四翼生八卦……,不過《易經》是自太極而衍生萬物,謝林則自萬物而歸于一理——同一。但是将一切均歸于同一,正如将一切都歸于自我一樣,令人難于理解。  海涅在評述他的這一哲學時,曾講過一段十分精彩又頗帶諷刺意味的話,他說:"1804 年,謝林先生的上帝在一篇題名為《哲學和宗教》的論文中終于全部完成了。在這裡我們看到關于絕對者的學說的全貌。絕對者在這裡被表述在三個公式中。第一個公式是斷言的:絕對者既不是觀念的東西,也不是實在的東西(既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而是二者之同一。第二個公式是假言的:假如存在一個主體和一個客體,那未絕對者是此二者的本質的同一。第三個公式是選言的:隻有一個存在,但這個東西可以同時地或輪流地被看作完全觀念的、或完全實在的。第一個公式是全面否定的。第二個公式以一個條件為前提,這個條件比那個限定者本身更難理解。第三個公式完全是斯賓諾莎的公式:絕對的實體或作為思維,或作為廣延是可以認識的。所以在哲學道路上,謝林先生未能越過斯賓諾莎,因為絕對者隻有在思維和廣延這兩個屬性的形式下面才能被認識。但現在謝林先生卻放棄了哲學道路,并企圖通過一種神秘的直覺來達到絕對者本身的直觀,他企圖在它的中心點上,在它的本性中直觀它,在這裡它既不是觀念的東西,又不是實在的東西,既不是思想,又不是廣延,既不是主體,又不是客體,既不是精神又不是物質。" 難怪聰明絕倫的海涅都要面對這一哲學喃喃自語——" 誰知道是什麼呢?"  雖然同一哲學令海涅先生大為頭疼,但謝林的這套哲學體系并非沒有自己的邏輯。他說:" 一切知識是以客體與主體間的符合為其基礎。因為我們所知道的,隻是真理;而所謂真理,則普遍地被認為是表象與它的對象之間的符合。" 又說:" 我們知識中一切純客觀的總和,我們可稱之為自然;而一切主觀的總和,則可稱之為自我或智性。這兩個概念是互相對立的。"  雖然對立,卻又同一。謝林不同意費希特的自我、非我觀念。照謝林的想法,有對立才能存在,如果沒有非我,怎麼能有自我,反之也是一樣。不要說自我非我,假如世界上根本沒有" 你" ,又怎能有" 我" ?或着進一步說,連" 我" 都沒有,又安知有世界?連世界都沒有," 我" 又怎麼能存在呢?你、我、世界都是一體,此為同一哲學。謝林用的不是這樣的語言,但那意思十分清楚。他說:" 在知識自身中,即當我知道時,主體與客體之間有如是的統一,緻使我們不能說哪一個在' 先' ,哪一個在' 後'。這裡既沒有第一個,也沒有第二個,它們是同時的,是一個東西。" 謝林以這樣的方式批評費希特,公正地講,至少在自我與非我、主體與客體的對立統一這一點上,他的批評頗有道理。  但再往下發展就不行了。因為既然主體、客體完全同一,我們就很難理解,它們将如何發展?謝林對此,也曾作過種種說明,如他的從無意識精神到有意識精神的原始沖動論:如他的人的三階段論,等等。但任你左沖右突,奇思妙想,都不能解決同一哲學的發展問題。應該說,謝林是看到或體悟到世界必然應該有一個發展過程,而他的哲學卻不能解釋這個過程。于是他隻好轉向宗教,求助于神學理論中的啟示哲學。他哲學中的最高同一者,也隻能歸于上帝。

到了晚年,他的思想竟至全然與神學同流合污,完全喪失了他作為一代哲人的立場和風采。對此,恩格斯在寫給費爾巴哈的信中,曾有一段絕妙的諷刺。恩格斯寫道:" 您知道,謝林是德意志聯邦第38個成員。德國所有警察都歸他統轄;我作為《萊茵報》編輯一度有機會親自領教過這一點。就是說,書報檢查令不會放過任何旨在反對神聖的謝林的東西。" 謝林既已如此,後事付予誰人。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