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PC電源最為重要的參數,非“額定功率”莫屬。從P4年代的額定300W(代表作冷靜王),到80Plus開始普及的額定450W(代表作VP450),再到如今遊戲獨顯金牌500W起步的标準。除了國家富強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PC硬件功耗的上漲也功不可沒。
玩家測試電源額定功率是否足夠也十分簡單粗暴,所有配件的TDP相加,再往上 100-200W作為功率餘量,就得出所需功率瓦數。更有玩家會買來“功率儀”,通過重載直觀的顯示AC端的輸入功率,就判斷出電源是否夠用。
因此當年讓你購買大功率電源的就是“JS”的論調一度占據主流。随着CPU和顯卡的發展,這股論調伴随而來的是間歇性黑屏、高負載重啟、藍屏等等。讓電源“額定功率”有點虛,甚至XX電源虛标種種傳聞甚嚣塵上。尤其RTX、VEGA等顯卡的推出,讓許多玩家苦不堪言,破口大罵電源無能。
“功率虛标”的背後,是标準的過時
為了應對日益嚴苛的功耗管理, CPU會設計有輕載和重載的分頻,甚至大小核調度。同時随着超頻的智能化應用,還推出了“睿頻”,頻率的進一步拉升伴随着瞬時功耗的大為增長。以CPU為例,已出現PL4能效調教。未發布的13代酷睿PL4的瞬時功耗據傳高達420W,維持時間10MS,相當容易觸發電源的保護,也就是“功率虛标”現象。
而老舊的ATX2.X規範,甚至還提出了電源采用雙路 12V的設計。一路 12V專門為CPU供電,另一路 12V輸出則為主闆和PCIE顯卡供電,OPP保護的設定範圍為1.1-1.7倍額定功率。随着顯卡功耗的激增,各大電源廠商又回歸到單路 12V的設計,有默契的拒絕了雙路的設定。
說到顯卡功耗的激增,尤其近幾年,顯卡功耗已不和CPU平分秋色,選擇了在性能和功耗上一路高歌。同時“Boost”加速頻率的引入,讓顯卡從2D/3D簡單分頻進入到了非常複雜的頻率設定模式,一點都不比PL1-PL4簡單。
這導緻了顯卡動辄雙8PIN供電,3個8PIN供電也比比皆是。就拿使用HBM2顯存的VEGA64這樣老卡為例,AMD官網對一個TDP295W的顯卡推薦750W的電源。而更過分是的是EVGA的RTX3090Ti KingPin,破天荒使用兩個PCIE 5.0 12VHPWR接頭,直接贈送1600W電源配套使用,實屬喪心病狂(這一設定也令上遊的大哥頗為不爽)。
對電源的苛求并不是顯卡廠商黑心,是因為除了顯卡的2D/3D下的動态分頻,随着處理場景的變換,晶體管消耗的電能是動态且高能。這需要電源的 12V的動态反應時間和動态過載能力出衆過人。并且這種浪湧沒法通過廉價的功率儀和免費的GPU-Z抓到,因為都是毫秒甚至微秒級的存在。因此需要高精示波器,普通消費者和媒體也沒法讀取。随着“功率虛标”的現象越來越嚴重,老舊的ATX2.X标準需要升級換代了。
“ATX3.0”電源标準,重大升級有4點
在衆多玩家還在對PCIE 5.0标準雲裡霧裡的時候,其實Intel在2022年3月發布發布了ATX3.0電源标準。這個号稱19年來“最大的升級”,相信許多玩家毫無頭緒。首先你要确定的是,ATX3.0電源标準,引入了PCIE 5.0的規範标準:
第一,根據PCIE5.0關于12VHPWR接頭的要求(額定功率>450W強制配備),12V供電線必須使用16AWG規格,同時針腳通過改進後單根最大支持9.2A(這一項指标仍有可能提高)。也就是說理論上支持662.4W理論功率,滿足12VHPWR最大600W的供電要求。同時内置S1-S4共4針信号線與顯卡通訊;
第二,對于12V的過載,需支持3倍功率并堅持100μs,并根據時間推移,到了1秒以上回歸1倍負載(持續輸出)。這個相對于以往的ATX2.X規範裡,新規範詳細到μS-mS都有對應的過載要求。這其實和intel的PL1-PL4功耗相對應;
第三,對于電源總功率過載,當額定功率>450W并且内置12VHPWR接口時,需支持2倍過載并堅持100μs(10%占空比)。随着過載時長增加,下降至1.8倍直至1倍(持續輸出);
第四, 12V的電壓偏離下限,從11.4V調整為11.2V。這屬于配合 12V瞬時大電流進行的調整。
總結:其實ATX3.0電源規範的更新,積極意義在于明确強調電源動态性能,用标準去統一“功率虛标”這一亂象。背後也為“額定功率”注入了更複雜的内涵,帶來不小的成本提升(相對于同功率)。而像華碩、微星、長城、鑫谷等大牌廠商,也一并開始産品升級換代更叠。是制造“功率不足”焦慮,還是切實升級換代,各位小夥伴又有什麼看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