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葉赫那拉·杏貞,也就是慈禧太後,大家都不會陌生。作為清政府頑固派的代表,慈禧一向以玩弄權術,自私狹隘的邪惡形象在史冊中出現。
慈禧掌權期間,雖然未能打破腐朽落後的政治框架,但是她"審時度勢",在框架之内最大的程度上維護了清朝的統治,甚至差一點在各方相互妥協的背景下建立立憲制,隻不過清末新政還未完成,慈禧便去世了。因此,慈禧也可以說是一位頗具影響力的女性政治家,僅僅被打上"迂腐""罪惡"的标簽,也未免太過委屈。
慈禧的丈夫鹹豐帝,在她27歲時就駕崩了。慈禧27歲以後的生活,都是以玩政治為主,玩政治幾乎成為了她唯一的愛好和一生的目标。慈禧的一生中,發動過"辛酉政變"、"戊戌政變",進行過"清末新政",做過兩任皇帝的"攝政太後",掌權時間超過40年。她嚴謹一生,卻終究未能将清政府帶離深淵,最終背上千古罵名。
究其原因,除了近代史視角下的必然趨勢,以及慈禧與頑固派本身對世界潮流的認識不足,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這個因素,甚至影響了她決策的理性化。
到底是什麼因素呢?或許從慈禧生前的幾個稱呼中,我們可以找到答案。
1、 西太後
鹹豐十一年(1861)七月,鹹豐帝在熱河駕崩,他唯一的兒子也是慈禧的兒子載淳登基了,也就是同治皇帝。孝貞顯皇後鈕祜祿氏晉升為母後皇太後,即慈安太後,稱東太後;同治帝的生母懿貴妃葉赫那拉氏則晉升為聖母皇太後,即慈禧太後,稱西太後。清朝後期以東為尊,作為正妻,東太後的聲望、資曆、影響力都高于西太後。
因此,對于手握大權的慈禧來說,西太後就是一個貶低她的稱呼,暗示她的地位較低,而慈禧太後才是對她的尊稱。當年戊戌變法時,維新派就一口一個"西太後",直恨得慈禧牙癢癢。
2、老佛爺
"老佛爺"這個稱呼,據說是慈禧身邊最得寵的太監之一——李蓮英發明的。
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年北京大旱不雨,對于農業社會來說,旱災是大事情,會使糧食歉收,嚴重的甚至導緻饑荒,影響社會穩定。每到這個時候,君主便會借"天子"的身份,為民祈雨。期待自己的統治地位被認可的慈禧,也以此規模進行祈雨。巧合的是,祈雨之後的第三天,北京就天降甘霖,在那個時代,這無疑是對慈禧地位的肯定。李蓮英看到下雨,就立刻跪下叫慈禧"老佛爺"。
另一種說法是,為了鞏固慈禧的地位,達到她二度垂簾聽政的目的,李蓮英在萬壽寺建了一座佛,以"雙佛顯光"為由邀請慈禧前去觀看,等到慈禧駕到,李蓮英立即跪下大喊"恭迎老佛爺",其他大臣見狀,也不敢怠慢,跪下喊"老佛爺",這個稱呼便流傳下來。
無論是祈雨說,還是禮佛說,其實都是李蓮英為了提高慈禧的威信,又不破壞清朝的倫理秩序而發明的稱号,無疑是十分得慈禧歡心。
3、 親爸爸
"親爸爸"這個稱号,是光緒叫的,但傳說也出自李蓮英之口。
大家都知道光緒隻是慈禧的外甥。他之所以能當皇帝,是因為同治帝早夭無子,慈禧又不想早早讓權,于是将年幼的光緒帝過繼給鹹豐帝後才登基的。
光緒帝登基之後,既不能叫慈禧"額娘",也不能再叫她"伯母"或"姨母",于是隻好叫她"太後",但慈禧卻并不喜歡。後來光緒帝請教李蓮英,便有了"親爸爸"這個稱呼。
這個稱呼妙,一在"親",遮蓋了過繼這層尴尬關系,體現了光緒帝對慈禧的孝心和尊敬;二在"爸爸",這無疑是在某種程度上認可了慈禧想要的"太上皇"身份,規避了她"牝雞司晨"的把柄,側面認可了她的權力合理性,慈禧自然很受用。
結語:回到前文提出的問題,從慈禧對這三個稱呼的态度上不難看出,慈禧對于自身的權力和地位非常在意,甚至影響了她為清王朝所做的決策,最終成為阻礙中國進步的重要因素。她死死地抓住自己的權力,不願讓光緒帝獨立,不願進行政治改革,甚至在清末預備立憲時,也要向使臣一再确認是否會影響到自己的勢力,方才同意。她對權力和操控政治的執念過大,結果導緻自己的格局過小,即使再謹慎努力,到最後也未能給自己和大清一個光明的前途。不過話又說回來,倘若慈禧沒有這樣的執念,或許根本不能成為一個政治上的女強人,也不能叫慈禧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