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文化與風俗

文化與風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08:06:28

文化與風俗(習俗與文化内涵)1

今天我們來了解一下中秋節的起源、習俗與文化内涵。“玉露金風滿桂枝,清光因此更華滋。一年月色最明夜,千裡人心共賞時。”這是宋代林光朝的《中秋月夜》,這首詩真實地描寫了中秋景象。中秋節,又稱八月十五、八月節、月亮節、團圓節等,深受國人重視。除漢族外,侗族、苗族、壯族、傣族、黎族、白族、阿昌族、布依族、毛南族、德昂族、滿族、朝鮮族、高山族、土家族、蒙古族、鄂溫克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也都将中秋節視為重要節日。在中華傳統節日中,中秋節是與月亮關系最為密切的一個節日。

“中秋”一詞,早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周禮》中有“中秋獻良裘”“中秋夜迎寒”的記載,但這裡的中秋并無節日之意。中秋作為節日的出現,是後來的事情。目前關于中秋節的起源時間,主要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是中秋節形成于唐代。此說以張澤鹹、李斌城、吳玉貴、楊琳、黃濤為代表。我們也持唐代說。另一種觀點認為中秋節起源于宋代,此說以尚秉和、周一良、蕭放、朱紅、劉德增、熊海英為代表。如周一良在《從中秋節看中日文化交流》一文中指出,“中國人在唐以前以及唐代,根本不過中秋節”,并從中國官方文獻、敦煌書儀、筆記(如圓仁《入唐求法巡禮行記》、韓鄂《歲華紀麗》)、類書(李昉編《太平禦覽》等)以及“顯然沿襲了唐朝的典制”的日本文獻(即菅原道真在892年從《六國史》中分類纂輯而成的《類聚國史》卷七三至七四的歲時部)中沒有對中秋節的記載加以論證。

一、中秋節形成于唐代

(一)中秋節在唐代已是民俗節日

如果說一個節日具有特定名稱、特定空間、特定活動、特定情感,那麼中秋節确實在唐代就已經出現了。

首先,在唐代,中秋、八月十五已經成為特殊名稱。中秋,也稱仲秋,本來是指秋季的第二個月份,并非專指八月十五日,然而在許多唐代人那裡,中秋已經專指八月十五了。李峤、朱慶馀、無可、馬戴、張祜、李洞、潘緯、方幹、栖白、薛瑩、白居易、許晝、唐彥謙、裴夷直、武元衡、崔備、柳公綽、徐放、王良會、鄭畋、元稹、許渾、孫緯、孫蜀等人都有針對八月十五月或八月十五情感而作的詩文。

除了“中秋”之外,在唐代,“八月十五”也是一個節日專名。以節日所在曆法中的時間指稱節日,在我國傳統社會是一種極其普遍的事情,甚至在今天,亦不鮮見,比如,在我的老家——山東定陶,如今依然将時在農曆二月二的龍擡頭節稱為“二月二”,将時在五月五日的端午節稱為“五月五”,将時在七月七日的七夕節稱為“七月七”,将時在九月九的重陽節稱為“九月九”,等。

唐人留下的關于玩月、賞月、懷月的詩作,除了以“中秋月”或“中秋夜月”冠名外,便多以“八月十五夜”來冠名。《全唐詩》中收錄30餘首,如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二首》,白居易《答夢得八月十五夜玩月見寄》《八月十五日夜同諸客玩》,韓愈《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陸龜蒙、皮日休都有《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等。翻檢唐人詩作,可以發現,除非是節日,否則很少出現多位詩人不約而同用某個日期作為詩文題目(或題目的一部分)的現象,據此可以認為“八月十五”是節日專名的事實。

第二,中秋節所在的八月十五日已有衆人參與的約定俗成的玩月活動。據劉德增統計,《全唐詩》中,詠八月十五中秋的詩有111首,出自65個詩人之手。這111首詩,最核心的主題就是玩月。依據這些載有豐富信息的文學作品,輔以其他記載,可以揭示唐代人已經普遍參與八月十五玩月的活動了。

一些學者認為,在唐代,八月十五玩月主要是文人的喜好和作為。然而,隻要看看這時的一些詩作,就可以發現它其實并非隻是文人的風習。比如,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詩中寫道:“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在誰家”,張南史《和崔中丞中秋月》詩中寫到“千家看露濕,萬裡覺天清”,吳融《八月十五夜禁直寄同僚》詩中寫道:“中秋月滿盡相尋,獨入非煙宿禁林”,劉禹錫也有“遠近同時望,晶熒此夜偏”的詩句。“人盡望”“千家看”“盡相尋”“遠近同時望”這些詞彙語句,雖不免有誇張之處,但也能說明八月十五夜玩月已是極其普遍的行為,而且往往以家庭為單位來進行。

唐人玩月時往往有飲酒宴會之舉,詩句“去年今夜醉蘭舟”“玩處臨尊卻掩扉”均可為證。《開元天寶遺事》載,某年的八月十五日夜,蘇颋等人“于禁中直宿,諸學士玩月”,亦“備文酒之宴”。

“嵩嶽嫁女”是以八月十五玩月為背景展開的傳說故事,故事以田璆、鄧韶二人相約中秋玩月開始,他們的玩月就與酒有關:“三禮田璆者,甚有文,通熟群書,與其友鄧韶博學相類。皆以人昧,不能彰其明。家于洛陽。元和癸巳中秋望夕,攜觞晚出建春門,期望月于韶别墅。行二三裡,遇韶,亦攜觞自東來。”二人都帶着名為“乾和五酘”的美酒,顯然是準備邊飲邊玩了。後來二人參加了嵩山上的群仙之會,并主持了上清神女和玉京仙郎的婚禮。十分有趣的是,當嵩山神仙之會的主角西王母問剛剛駕臨的穆天子“何不拉取老軒轅來”時,穆天子回答說:“他今夕主張月宮之宴,非不勤請耳。”可見在時人心目中,連神仙也要在中秋宴飲的,而這當然是時人過中秋節的反映。

第三,唐代還流傳着一些有關中秋的傳說故事。中國人對于月亮有着十分特殊的情感,很早就有許多想象,并形成了諸如嫦娥奔月等美麗傳說。在唐代,這樣的傳說依然流傳,并新生成了若幹關于中秋的傳說故事,如前文提到的“嵩嶽嫁女”。

這裡再說一個唐玄宗八月十五遊月宮的傳說。這個傳說,在唐朝已經廣為流傳。相傳為柳宗元著述的《龍城錄》中有《明皇夢遊廣寒宮》,描寫得绮麗詳細:

“開元六年,上皇與申天師、道士鴻都客,八月望日夜,因天師作術,三人同在雲上遊月中。過一大門,在玉光中飛浮,宮殿往來無定,寒氣逼人,露濡衣袖皆濕。頃見一大宮府,榜曰‘廣寒清虛之府’。其守門兵衛甚嚴,白刃粲然,望之如凝雪。時三人皆止其下,不得入。天師引上皇起躍,身如在煙霧中。下視王城崔巍,但聞清香霭郁,視下若萬裡琉璃之田。其間見有仙人道士,乘雲駕鶴,往來若遊戲。少焉,步向前,覺翠色冷光,相射目眩,極寒不可進。下見有素娥十餘人,皆皓衣乘白鸾往來,舞笑于廣陵大桂樹之下。又聽樂音嘈雜,亦其清麗。上皇素解音律,熟覽而意已傳。頃天師亟欲歸,三人下若旋風。忽悟,若醉中夢回爾。次夜,上皇欲再求往,天師但笑謝而不允。上皇因想素娥風中飛舞袖,被編律成音。制《霓裳羽衣舞曲》。自古洎今,清麗無複加于是矣。”

此外《太平廣記》卷二二“羅公遠”條和卷二六“葉法善”條均有記載。唐玄宗八月十五遊月宮的傳說至遲在唐玄宗逝世不久即已傳至敦煌地區,敦煌本《葉淨能詩》講述的這則故事就非常的完整。

唐玄宗八月十五遊月宮的傳說既是“八月十五”已為民俗節日的重要表現,同時也豐富了“八月十五”這個民俗節日的内容,使其具有了更強的神秘色彩和趣味性,而這也有助于“八月十五”在更廣闊的時空範圍内流傳。

作者: 張勃 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所研究員、碩士生導師

本文節選自宣講家網獨家文稿 《張勃:中秋節的起源、習俗與文化内涵》

文化與風俗(習俗與文化内涵)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