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堡方言?“旮旯”【gā lá】雖然是個方言詞彙,不過因為應用廣泛,幾乎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至于它的含義,更是衆所周知本來一個常用詞彙,沒有必要拿出來說事兒,不過近日看了幾個資料有關對于“旮旯”的解釋,覺得實在值得商榷,便順便說一說“旮旯”是什麼意思,也算有感而發,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于屯堡方言?我們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這個問題吧!
“旮旯”【gā lá】雖然是個方言詞彙,不過因為應用廣泛,幾乎可以說無人不知、無人不曉,至于它的含義,更是衆所周知。本來一個常用詞彙,沒有必要拿出來說事兒,不過近日看了幾個資料有關對于“旮旯”的解釋,覺得實在值得商榷,便順便說一說“旮旯”是什麼意思,也算有感而發。
一、新華詞典解釋:旮旯,角落、狹窄偏僻的地方。這是最權威的解釋,沒有任何異議。
二、有的詞典解釋,“旮旯”是相交的兩牆形成的内角,引申為偏僻的地方。這個解釋雖然與新華詞典的解釋内容差不多,不過真實含義卻截然不同。這個解釋直接表達的是:“旮旯”的原意就是“相交的兩牆形成的内角”。這個解釋對于“旮旯”一詞的本來含義形成了誤導。【篇海】解釋,旮,與旭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旮”,其實是旭日初升的時候。由此推測可知,“旯”是夕陽西下的時候。“旮旯”合起來其實是晨昏光線昏暗的時刻。所以,“旮旯”是個表達時間的詞彙,不是表達地理方位的詞彙。白天時分,“角落”光線昏暗,如同“旮旯”時刻一般,古人便将“旮旯”與“角落”聯系起來,使得“旮旯”具備了“角落”的含義。後來進一步引申,在宏觀地域上較為偏僻的地方也被稱作“旮旯”。比如,住在山旮旯裡。相反,由于“旮旯”所表達的“時間”的含義不被經常使用,久而久之,這個含義就被遺棄了。
總之,“旮旯”的表層意思是“晨昏時刻”,第二層引申為“角落”,第三層引申為“偏僻的地方”。由此可知,“旮旯”并不是相交的兩牆形成的内角。需要說明的是,相交的兩牆形成的内角叫“犄角”。在北方方言中,“旮旯”經常與“犄角”并列使用,表達角落的意思,即“犄角旮旯”。
三、有人解釋,“旮旯”是肮髒的意思。這是我國南方部分地區的方言用語特征,可以看作是“旮旯”再深一層意思的引申。
四、還有人解釋,“旮旯”除了上述含義以外,還有“挂拉”的含義。比如,比如“把圍巾旮旯在脖子上”。還有人認為,“旮旯”有“攀扯”的意思。比如,把一些拐彎抹角硬拉扯上的親戚叫成“旮旯親戚”;還有人認為,“旮旯”還有“交談”的意思,比如,将一些互不關聯的事理穿鑿附會到一起叫成“胡旮旯”等。另外,“旮旯”還是一種植物的名稱,即有一種藤類植物,叫做“旮旯蔓兒”。
上述這些詞彙和解釋實在難以服衆。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關鍵是遠離了“旮旯”一詞的真實含義。隻要明白了“旮旯”的原始意義,我們便會想明白,“旮旯”無論如何不會具有“挂拉”、“攀扯”、“交談”等含義。
據筆者研究,膠東方言所說的的“旮旯蔓兒”應寫作“葛拉蔓兒”,葛【gé】,膠東方言讀作【gá】。葛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可編籃做繩,纖維可織布,塊根肥大,稱“葛根”,可制澱粉,亦可入藥。膠東人稱“葛”為“葛子”,讀作【gá zi】。
圖片來源網上,如侵權,請聯系删除
圖片來源網上,如侵權,請聯系删除
圖片來源網上,如侵權,請聯系删除
“葛子”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莖生長速度快,常常與其他植物攀扯在一起,很難分離。膠東方言将這種現象稱作“葛拉【gá la】”,“葛”也因此被稱作“葛拉蔓兒”;二是堅韌,很難扯斷。因此,百姓根據“葛”的這個特點,把胡亂攀扯稱作“葛拉”,意思是“像葛子那樣胡亂拉扯在一起”,故有“葛拉親”的說法,就是對方硬攀扯上的親戚。其隐含的含義就是“一旦扯上了,想甩都甩不掉”。通常情況下,“葛拉”作動詞使用。比如,“門子不緊,葛拉四鄰”,意思是“看不好自己的家門,周圍鄰居都會被無辜牽連”;“圍巾葛拉在脖子上”,就是“圍巾挂在脖子上”的意思。所以,此“葛拉”非彼“旮旯”。
“胡旮旯”應寫作“胡嘎啦”。嘎啦【gā lā】象聲詞,形容短促而響亮的聲音。用在人身上,形容一個人說法話多且嘈雜,略微偏貶義。所以,“胡嘎啦”就是“不但胡說八道,且話多,聲音還響亮”的意思。因此,此“嘎啦”也不是彼“旮旯”。
總之,中國語言每個字都具有鮮活生動的原生态含義,正确理解詞的含義,必須從最原始的字的含義去理解才能不走彎路,不走錯路,才能從心底去體會文字之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