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水産前沿 植銀素
圖、視頻| 揚州五湖四蕩水産科技有限公司
池塘内循環流水養殖模式(圖片來自網絡)
池塘循環流水環形槽養殖系統
池塘内循環流水養殖模式,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個池塘中固定幾個流水單元池進行養殖,通過機械裝置使養殖外塘和内塘水體循環流動的高效養殖模式。最初最早由美國大豆協會推動并走進國内,但是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大範圍的推廣。據統計,目前我國流水養殖槽8000多條,但是真正長期盈利的隻有少數。
業内人士指出,池塘内循環水養殖缺點主要體現在啟動成本相對較高;管理精細化程度高,對養殖管理人員的要求較高,除養殖技術外還必須熟悉其他的技術,如排除一些水電等設備故障等;必須有穩定電源供應,不能斷電。
尤其是在糞污收集率這一方面,池塘内的總體糞污收集率僅為20%左右,與預期效果有較大差距。去年全國技術推廣站就提出池塘内循環流水養殖模式要着力集成水生生物淨水技術,加強魚菜共生,鲢鳙魚、珍珠蚌、螺蛳等濾水動物套養,合理配備人工生物浮床、湧浪機、耕水機、生物轉刷、底排污、微孔曝氣等設施設備,通過技術應用,提升生态淨化效能。
在2019’中國水産前沿展上,有一家企業,針對池塘内循環糞污收集率底下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借此機會,筆者采訪了揚州五湖四蕩水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相炳坤先生,了解他在池塘内循環流水模式的改進方案。
揚州五湖四蕩水産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相炳坤先生
這次相炳坤帶來的是池塘循環流水環形槽養殖系統。據介紹,該系統是由相炳坤團隊研發,具有完全的自主知識産權和嚴密的專利技術保護的産品。它将傳統池塘“開放式散養”改為 “圈養”的養殖方式,包括外循環“散養”和内循環“圈養”。“這是水産養殖理念的一次革新,目前正在全國大力推廣。 ”他說到。
相炳坤介紹,該系統的外循環占池塘總面積的95~98%,用推水式增氧機把水流推動起來,達到循環流水的目的,同時生态散養濾食性的魚、蝦、貝和蟹并種植水草、水生植物等。“外循環的關鍵是搞好藻相平衡、菌相平衡,淨化好整個池塘的水質。”他說到。
内循環占總面積的2~5%,用于建設環形槽“圈養”吃食性魚類,包括十大組成部分:①環形槽槽體系統、②增氧推水系統、③底增氧系統、④吸污系統、⑤攔魚網、⑥水槽走道、⑦投料系統、⑧配電系統、⑨監測系統、⑩糞便固液分離處理系統。“内循環的關鍵是及時高效把養殖糞便抽離出水體,避免糞便溶解和發酵而污染水質。”
提到原始的池塘内循環流水養殖模式,相炳坤說:“由于長方形養殖槽在集排污方面先天不足,在IPA養殖中固體廢棄物收集效率低,通常在10~30%左右,遠沒有達到美國大豆協會預先估計的70%左右,在養殖中後期,随着投餌量的增加,外圍池塘水質淨化能力不足,從而導緻水質惡化,病害發生。”
而環形槽養殖系統采用獨創的旋流集污、豎流沉澱、物理攔截和生物淨化四大技術,魚糞移除率最高達到90%,遠遠超過長方形槽10~30%的糞便移除率!這是池塘内循環跑道養殖成敗的關鍵。
傳統的長方形養魚槽養魚段通常22米長,沉澱區3米長。當池塘溶氧高時,氣提推水增氧裝置隻需開小功率工作就可滿足槽内魚類耗氧的需要,但小功率推水時可能會導緻魚糞到達不了水槽後端的沉澱區而落在槽内污染水槽内水體;當池塘溶氧低時,氣提推水增氧裝置需開大功率工作才可滿足槽内魚類耗氧的需要,但大功率推水時可能導緻魚糞被推到沉澱區外而進入外塘淨化區,增加外塘淨化壓力。因此一般養殖戶為保險起見,通常使氣提推水增氧裝置在較大功率下工作,從而會導緻IPA系統能耗大,魚類頂水消耗大,餌料系數變高,養殖成本提高。
智能的可調節進水的水層和水溫的高效氣提推水增氧裝置由于其獨特結構,當槽内水溫低于養殖魚類最佳水溫時,全部取水面下10厘米左右以上高溶氧和較高水溫的水體的推入水槽内,根據水槽中在線監測到的溶氧,在保證水槽溶氧大于等于6mg/L的情況下,調低氣提推水增氧裝置的功耗,達到節能的目的;當槽内水溫高于養殖魚類最佳水溫時,在保證水槽溶氧大于等于6mg/L左右的情況下,取部分深層較低溫度的水體與上層水體混合推入水槽,降低水槽中水體的水溫,以适合水槽内魚類的生長。合适水溫的高溶氧的水體,促進魚類的健康快速生長,降低餌料系數,節省成本。
環形跑道養魚槽的4個氣提推水增氧裝置均勻地架設在外環邊角處向槽内增氧推水,進入槽内的水量30~800噸/小時(可調),使得槽内270立方米水體旋轉起來,槽内魚類較均勻分布在槽内遊動,避免了長方形槽中魚類集中在養魚段前端形成“魚牆”導緻魚類擁擠和受傷;當采用本公司研制的360度風送投餌機喂食時,飼料均勻投喂在環形槽内,魚類吃食分布均勻,大大降低了魚類分布的密度,避免了魚類争搶而受傷。
水體在氣提推水增氧裝置作用下旋轉起來,由于槽底是鍋底狀,所以當調節氣提推水增氧裝置的功率時,不論變大還是變小,魚類排洩的魚糞等固形物均能随旋轉水流落到水槽中央底部的集排污區,這樣可以在不同季節、晝夜、魚體大小和天氣情況下,根據水槽中在線監測的溶氧值,在保證水槽溶氧大于等于6mg/L左右的情況下,來調低推水增氧裝置能耗,大大節約電能。采用真空罐體吸污,避免了采用吸污水泵時高速轉動葉輪對抽吸魚糞的打碎和攪拌,有利于魚糞的固液分離和循環利用。
我們知道一般使用IPA模式養殖的魚類通常有頂水的習性,因此水槽内養殖的魚類主要集中在養魚段前端12米左右範圍内,後端10米左右魚類很少。在養殖中後期,随着魚體的長大,擁擠的魚類會在養魚段前端形成較密的“魚牆”,使得氣提推水增氧裝置推動水流流動不暢,增加了能耗,同時在投喂時,擁擠的魚類争搶飼料行為加劇,使其受傷而易生病。而且用水泥磚混建造的固定的長方形水槽,不僅在有淤泥的池塘裡施工難度大、建造周期長、不可搬運,而且水泥材料側壁容易刮傷魚鱗使魚群患上水黴病,給養殖者帶來極大的經濟損失。針對這種情況,相炳坤在設計時采用了超高強度刀刮布或玻璃鋼材料,可大大減少魚類的應激和受傷。“刀刮布表面光滑,延展性好,柔韌性強,魚類碰撞到也不會刮傷體表,抗氧化,耐酸堿和耐嚴寒,用于水産養殖十分合适!”他補充到。
“我們設計的環形跑道養魚槽系統與深海網箱相似,不僅美觀大方,而且施工難度小、建造周期短、可拆卸搬運。如果拆遷損失也不會很大。”
總結
環形槽優勢:采用獨創的旋流集污、豎流沉澱、物理攔截和生物淨化四大技術,魚糞移除達到90%以上,遠遠超過矩形槽20~30%的糞便移除率!
1)低碳環保:高效吸排污,魚糞移除率達到90%以上,養殖廢棄物充分循環利用;
2) 增産增效:比精養塘增産3~6倍,效益提升2~4倍;
3)提升品質:養殖魚類無土腥味、品好味美;
4)管理方便:投喂、防病、治病、起捕非常方便;
5)節省成本:節地、節水、節能、省飼料,省魚藥、省人工;
6)計劃銷售:多品種養殖、多級輪放、多次捕撈、錯峰銷售、均勻上市。
環形槽養殖參數:
環形槽尺寸:外環是帶圓角正方形12.06*12.06米、内環3米、鍋型底、槽中水深平均2.0米,養魚面積135平方米。
環形槽養殖量:槽内水體270立方米,養殖魚類3~10萬斤;
生長周期:魚類生長縮短三分之一周期;
電費:生長每千克魚耗電5分~8分;
溶氧:槽内全年幾乎24小時可保持6mg/L以上;
槽内換水:10~800噸/小時(從魚苗到成魚養殖階段可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