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境界、結局之别
始于是堅持自己的标準不妥協
還是選擇退而求其次
你曾經想找一個喜歡的人結婚過日子,後來年齡大了,家裡又逼得緊,于是心想算了吧,找個差不多的湊合過吧。
你曾經想做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碰壁幾次之後,心想無所謂了,隻要能掙錢,差不多就行了。
你曾經能夠堅持自己的原則、主張,結果總是在争吵之後鬧得很不愉快,于是“頓悟”做人何必那麼較真,馬馬虎虎也就過去了。
……
生活中最常上演的戲碼,就是退而求其次。這甚至已經成了人們心中的處世智慧,美其名曰“退一步海闊天空”。
于是你隻能活在不滿和抱怨之中。你隻能平庸。
關于這一點,老祖宗說得尤其深刻。有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這句話有兩個版本——
唐太宗《帝範》: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宋代嚴羽《滄浪詩話》: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
兩句話的意思沒什麼兩樣,更精煉全面一點說,便是: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無所得。
說得更明白點:你标準高,達成的目标才可能高;你要求嚴,得到的結果才可能好。雖然不是什麼樣的标準就一定得到什麼樣的結果,但卻一定是正相關。
那些結局為上的人,求的則一定是“上上”。優秀人物幾乎都有一個共同的特質——他們永遠對自己做到的不滿意,那些讓常人豔羨的結果,其實都離他們理想中的甚遠。
反之,就是不斷放低自己的标準和要求,得到的結果就隻能是越來越差。
當退而求其次成了一種習慣,不盡人意就形成了慣性,形成一種越妥協越失敗的惡性循環,這就是低端人生的來源。
《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一書中,有這麼一段話,說得很是透徹。
你一直以為:妥協一些,将就一下,這個世界就會為你讓出一席之地;但你卻發現,除了失去更多,抱怨更多,你什麼都沒得到。
實際上,每一次妥協的背後,都有一個真實的目的:或是害怕失去,或是息事甯人,或是不願付出努力……當你以為降低标準就可以更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時,你就注定會得不到想要的。
要記住,你所設定的底限決定了你不會失去什麼。一旦你失去了底限,你很快就會潰不成軍。更嚴重的後果是,你想要的東西,也會跟着一樣樣失去。
更可怕的是,退而求其次對人的腐蝕,是在你的不知不覺中悄悄進行的。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環環相扣如同一根無形的繩子,綁住你把你往人生泥潭的深處拉。
所以,人隻有絕不降低标準,才可能等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而退而求其次的,則已經放棄了這項權利。
事情上可以權宜,心底的标準卻不能有絲毫減損,兩者的區别要看清楚。
人也隻有絕不降低标準,才可能突破當前的困境,到達一個全新的層面和格局。莊子、孔子等古代先賢們,沒有一個因為現實困境而降低自己的精神追求;所有的現實成功者,也沒有一個在困難面前選擇放棄。
假如馬雲在創業艱難期的一再失敗中放棄了,他還可以去做他的英語老師,但他沒有;假如史玉柱在破産負債2.5億後放棄了,他随便就可以謀得一份高管職位,但他沒有。
他們不放棄,正是因為他們不肯退而求其次,不肯降低自己人生追求的标準。
人隻有逼自己一把,才能看到更多的可能性。活着最大的失敗,不是跌倒,而是從來不敢奔跑。
說白了,那些輕易就肯退而求其次的人,是心靈的格局不夠,抗壓的能力不夠,堅韌的程度不夠,生命的成色不夠。
因此,他們配不上更好的結局。
有的人說,我沒有那些先賢和成功人士的天分,“求其上”隻能是好高骛遠、不自量力。但就算如此,就一定要“求其下”嗎?不還有“求其中”嗎?
所以别再給自己找借口了。沒有任何一種生活,是靠退而求其次來成全的。
因為,人隻有不後退,才能向前。
來源:京博國學 微信号jingboguoxu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