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天民(讀史專欄作者)
楚漢相争,劉邦最終戰勝項羽,做了漢朝的開國皇帝。按照成王敗寇的慣例,劉邦在曆史上應該是一派高大全的光輝形象。
可是不知為什麼,劉邦的形象一直高大不起來。在後人的評價中,劉邦的形象頗有些猥瑣甚至無賴。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他“好酒及色”,元曲作家睢景臣更是在《高祖還鄉》中曆數劉邦的劣迹,點着他的小名劉三罵他“白甚麼改了姓,更了名,喚作漢高祖”。
劉邦出身微賤,是曆史上第一個平民皇帝。他沒有多少文化,談不上什麼雄才大略,好像也沒大有主心骨。
遇到麻煩事就知道兩手一攤,問别人:“為之奈何?”或者“且為之奈何?”。
這句話已經成為劉邦的口頭禅,僅在鴻門宴前後就出現了3次,以後又在《留侯世家》等篇目中多次出現。
鴻門宴前夕,劉邦得知項羽将要攻打他,按照一般軍事将領的通常做法,一定是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成立滅項抗楚領導小組,劉邦親自任組長,連夜制定迎戰方案,最後劉邦作重要指示,一定要奪取迎戰項羽的最終勝利,然後各部門分頭行動。
事實上,劉邦不僅沒有作重要指示,反倒顯得不知所措,接連問張良“為之奈何?”
這是不是說明劉邦本是個無能之輩,他戰勝項羽完全是靠不擇手段?
其實,劉邦的口頭禅是蘊藏着大智慧的,甚至可以說是戰勝項羽的一個重要原因。
1首先,劉邦的口頭禅表明了一種謙虛的态度,有利于招攬人才。
春秋戰國以來,有才能的士人都希望投靠一位賢明的君主,闡述自己的政治主張和治國理念,施展抱負,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
秦末大亂,群雄逐鹿,誰招攬的人才多,誰就能在鬥争中取勝。
劉邦的這一态度,确實為他招攬了不少人才,有些人比如韓信甚至是從敵對陣營投奔過來的。
2其次,劉邦的口頭禅給各路人才提供了展示才能,表現自己的機會。
劉邦的一句“為之奈何”,實際上就是給手下人出了個題目,讓他們展開自由辯論。
通過辯論,一方面給他們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提高他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
另一方面誰是騾子誰是馬,通過這麼一遛,劉邦的心裡也就有數了。
3最後,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劉邦的口頭禅使他能夠聽取各方面的意見。
個人的智慧畢竟是有限的,通過集思廣益,然後衆謀獨斷,作出正确決策,就可以少犯錯誤。
事實上,劉邦不僅在鴻門宴中多次問“為之奈何”,在以後的鬥争中,也多次這樣向手下人發問,然後虛心接受他們的建議。
相比之下,項羽雖然出身貴族,但是他剛愎自用,聽不進别人的意見,經常在關鍵時刻做出錯誤決策,導緻政治上和軍事上的失敗,許多有才能的人紛紛離他而去。
劉邦平定天下後,總結經驗說:
“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裡之外,吾不如子房。
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饷,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
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
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增,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有人說,聰明的君主往往比那些昏庸的君主更容易誤國。
這話聽起來似乎有悖常理,其實卻也有一定道理。
太聰明的人,往往過于自信,聽不進别人的意見。但是人沒有絕對聰明的,再聰明的人也有犯錯誤的時候。
一個團隊或組織的管理者,如果太自信,聽不進别人的意見,所犯的錯誤就會越來越多,最終必将導緻行動的失敗甚至團隊的解散。
所以,作為管理者,不妨稍微“無能”一點。
遇到困難,不必太急于作指示,有時候兩手一攤,兩肩一聳,多向下屬問兩個“為之奈何”,或許能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