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完整的讀書筆記?《應物兄》《希尼三十年文選》,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一篇完整的讀書筆記?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應物兄》
《希尼三十年文選》
《北上》
《傻瓜吉姆佩爾》
《國王的兩個身體》
歡迎來到2019,在新的一年,想在這個日子跟大家聊一聊讀書這件事:
這個時代,學者們都在研究怎樣的書籍,思考怎樣的問題?
創作者們都在創作怎樣的小說與詩歌?
做書的出版人又在籌劃着出版怎樣的書籍?
我們在新年的初始,采訪了二十餘位學者、作家與出版人,請他們回顧了自己2018年的閱讀收獲,也談及了2019年的閱讀期待。
我們的閱讀之1
做研究的人
陳嘉映 首都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
2018年,威廉斯哲學是一個重點;另一個重點是決定論與自由意志——這一類,叫讀書還不如叫啃書。
此外的閱讀我統稱閑讀。書多半不是閑書,隻是我不求甚解,有一二新知心得就好。這一類,我讀後受益最大的列幾本:
《城邦與靈魂》G.R.F.費拉裡;
《莊子内七篇析義》張文江;
《啟蒙時代(上)》《啟蒙時代(下)》彼得·蓋伊;
《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尤金·羅根;
《金雀花王朝》丹·瓊斯;
《戰争、槍炮與選票》保羅·科利爾;
《暴力》蘭德爾·柯林斯;
《民主的邏輯》包剛升;
《現實不似你所見——量子引力之旅》卡洛·羅韋利;
《現代主義》彼得·蓋伊
任劍濤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教授
回顧2018年的閱讀經曆,除開随興所至的漫讀,在專業方面,因為受編輯朋友的邀請,對三本書做了深讀:
一是《國王的兩個身體》,這是一本專深的大部頭著作,論述的是中世紀晚期神性化國王的問題。沒有料到這樣的一本書會列入暢銷書榜,我還為之撰寫了書評和長篇論文,算是奇事一件。
二是《現代政治的思想與行動》,這本書對現代西方政治理論的介紹并無令人稱奇之處,但對日本的二戰責任之所以流失的分析精深獨到。
三是《亢奮戰:納粹嗑藥史》,這是一本揭示納粹以毒品助戰争的著作,讓人對激進主義的精神提振極限有一個嶄新的認識。
毛尖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有時候會想,也許2018年的意義會在很多年後才能呈現,而我們也會在很多年後意識到,原來我們曾經生活在一個曆史的大轉折年份。
這樣想想,應該再看一遍朱迪絲·施克萊的《平常的惡》,它會讓我們為即将大量湧現的“次級文化”做好準備。其中就包括“平常的惡”。
也是在這個意義上,2018年我會特别推薦劉統的《戰上海》,本書以文學筆法返回歲月現場,特别值得做成一個史詩劇。而在史詩的意義上,徐則臣的《北上》也值得在曆史拉開帷幕的年份細讀。
孫柏 中國人民大學副教授
今天的思想問題中,曆史仍然是焦點。對于二戰的主流叙事就再典型不過,它讓我們看到,一部曆史劇怎樣被演繹成了道德劇。阿根廷學者皮耶爾保羅·巴維裡的《希特勒的影子帝國》卻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把納粹德國對西班牙内戰的幹預以及英法等國可恥的綏靖政策放在經濟運行的背景裡加以讨論。
何懷宏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
隻談談2018年讀的幾本閑書,主要是小說。
比如看了羅特的《拉德茨基進行曲》,講述那個延續了六百多年的古老帝國——奧匈帝國的事情,對它其實需要重新認識。還讀了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設計精巧,人情味十足。但也讀了他的《白夜行》、《單戀》等幾部作品,卻并不都是這麼有味。
村上春樹的《1Q84》不知何故沒有讀進去。
林奕含的小說《房思琪的初戀樂園》也一度讓我被悲涼之水淹沒。
雷頤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2018年,好書不少,有兩本研究美國建國的書幾乎同時出版,互相對讀,相“讀”益彰。
一本是《美國秩序的根基》。這本書對美國建國的幾大精神源流,條分縷析,娓娓道來。如此千頭萬緒,都是為了論證最後的結論:美國秩序是自發生長的,不是外來強加的。
另一本書是《阿爾比恩的種子》。這本書與上本書完全不同,從民俗的角度切入解答美國自由體系的形成因素有哪些。以往有關研究關注的重點是思想、觀念的作用,本書則為人們打開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視角。
如果隻讀《美國秩序的根基》,會以為美國的建國完全是思想、觀念的産物,如果隻讀《阿爾比恩的種子》,絲毫看不到美國形成中思想、觀念的作用。兩書對照閱讀,會加深對曆史中思想與現實生活互動的理解。
陸銘 上海交通大學教授
2018年,蘇力的《大國憲制》和施展的《樞紐》成為我的閱讀重點。這兩本書對于增進我自己對中國曆史及其制度的理解,有非常大的啟示。
就在新年來臨之際,我又關注了英國學者奧蘭多·費吉斯的著作《娜塔莎之舞:俄羅斯文化史》,其中有關俄羅斯傳統農業社會與歐洲現代文明之間的文化沖突,在我看來也是反映中國當下社會文化心态的重要借鑒。
雷思溫 中國人民大學講師
2018年的新書很多,但印象最深的還是先剛于2015年翻譯出版的黑格爾《精神現象學》。這次帶着學生重讀,深感這本譯作不但比此前的漢譯本更為準确,而且以全景的上帝視角展現了人類精神發展曆程的浩瀚與博大。
新書裡吳功青的《上帝與羅馬:奧利金與早期基督教的宗教-政治革命》頗值一讀,是這一領域近年的力作。
董強 北京大學法語系教授、翻譯家
我屬于“職業讀者”一類,所以可能反而在閱讀範圍上有些傾向性。
中國文學方面,我讀了賈平凹的《極花》、王安憶的《考工記》、張悅然的《繭》,開年準備讀一下李洱的新作《應物兄》。
外國文學方面,讓我感到突出的有我的老師昆德拉的《慶祝無意義》,以及法國諾獎得主勒克萊齊奧的《變革》。這兩位文壇老将都有某些突破之處。
我們的閱讀之2
寫小說和詩歌的人
王家新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詩人
我這一年的深度閱讀大都和研究有關:重讀了馮至的《杜甫傳》、2卷本的《穆旦詩文集》(增訂版)、《昌耀詩文總集》包括燎原的《昌耀評傳》。
另外還讀過奧登的《染匠之手》(胡桑譯)、《希尼三十年文選》(黃燦然譯)、米沃什的《凍結時期的詩篇》(林洪亮譯)等詩文集,也讀了英文版的由伊利亞·卡明斯基編選的一大本《ECCO世界詩選》,并從中譯過一些。
接着準備讀一本新出版的艾略特傳《不完美的一生》(林德爾·戈登著、許小凡譯),我自己編選和翻譯的《沒有英雄的叙事詩:阿赫瑪托娃詩選》前不久剛出版和上市,我希望它也能成為給中國讀者帶來的新年禮物。
淩越 詩人,譯者
中國圖書市場體量巨大,每年出版的書籍有二三十萬種,再勤勉的讀者面對如此汪洋大海,也隻能算是滄海一粟了。
2014年啟動的“巴别塔詩典”2018年又繼續推出幾種,加上剛剛出版的希尼訪談集《踏腳石》,希尼作為詩人的形象在中文世界突然有了一個全方位的透徹的展示。
河南大學出版社2018年出的《菲利普·拉金詩全集》和《傑克·吉爾伯特詩全集》頗為引人注目。吉爾伯特是美國當代詩人,他最早為中國讀者所知,是因為一篇優秀的廣播講稿——《談1965年美國詩壇》,文中對當年美國詩壇種種弊病的分析,也很适合中國當代詩壇。
張楚 作家
2018年的春天格外漫長。作為職業寫作者,這一年想得多寫得少,出版了小說集《中年婦女戀愛史》。這是一本我很喜歡的作品集,也是我銷量最好的作品集了。作為職業閱讀者,盡管幹眼症時犯,仍閱讀了大量小說,尤其是中國作家們的小說。無論如何,這是段美好自知、冷暖自知的時光。
王鹹的《去海拉爾》裡隐藏的克制與溫情,既有日常生活的隐晦暗澀,也在罅隙處透出散淡之光。黃昱甯的《八部半》對城市小說題材進行了某種不自覺地拓展;斯繼東的《白牙》是位有想法的作家從稚嫩到成熟的典型标本;徐則臣的長篇《北上》在小說結構和曆史表達上的探索讓我相信他能抵達更神秘的遠方;李洱的《應物兄》隻讀了部分,卻足以讓我心生敬畏……
之所以将這些書籍的名字和作者不厭其煩地羅列出來,是因為我對那種純文學已死或中國沒有好小說的說辭徹底厭倦了。那些不讀書的人,或者讀不懂書的人,總在強調文學的式微和死亡。他們永遠不會知道,那些一心一意在小說之路上探索和行走的人,發出了如何的光亮和熱度,唱出了如何美妙的歌聲。
任曉雯 作家
近年讀書的趨勢,是越來越少,越來越精。圍繞自己的寫作和問題意識進行閱讀。2018年的閱讀,和前幾年一樣,主要是學習《聖經》,翻閱中國古典文學和重溫西方古典文學經典。為了保持語言感覺,我每天讀點中國古典文學,2018年開始精減到《聊齋志異》和《金瓶梅》兩本書反複看。
因為這一年我主要在寫作短篇,所有對西方經典的閱讀以短篇為主,包括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奧康納、契诃夫、辛格、巴别爾、馬爾克斯、海明威等。我二十多歲時,就已讀過書店裡和舊書攤上能夠買到的所有辛格作品。但要到四十歲才能夠熱愛上他。這一年最大的閱讀收獲是重新發現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他現在成為我最熱愛的短篇小說作家之一。
張定浩 文學評論人、譯者
就個人時間體驗而言,2018年可能是我過得最快的一年。這一年出版了兩本小書,《取瑟而歌》和《竭盡全力的輕盈》,為此做了不少場次的讀書分享和交流會,也因為工作原因應邀參加了其他一些文學活動,去了很多城市,喝了很多場酒。
新年的計劃與期待,大概首先就是盡量不再參與各種會議、活動和講座,回到一個普通讀者和寫作者的樣子。2018年最後一個工作日,恰好是晴天,諸事暫了,遂把亂糟糟的辦公室好好清理一番,坐在書桌前,看着手邊堆放整齊的一直想看而未看的新書,如同面對一個個即将到來的日子,心裡有一種喜悅。
陳以侃 譯者
我是翻了一會兒聊天記錄和“番茄工作法”那個軟件,才敢相信這一年真的隻幹了這麼一點活兒,還好意思把自己稱作自由譯者真的全靠性情剛硬。2018有三本書出來:《毛姆短篇全集第二卷》和湯姆·麥卡錫十分輕薄的一冊先鋒小說《撒丁島》是差不多開春一道上市的,到下半年,有一本改寫莎士比亞系列裡的《尋找鄧巴》。2018年主要是生産的字數太可憐,天還沒暖和的時候就在弄那本《尋找鄧巴》,年中譯了“毛三”,九月交的稿,年末卷起褲腳管踏入了理查德·艾爾曼的一本文學評論集,他的王爾德傳和喬伊斯傳對我還是意義很重大的,隻是那些評論學問太精湛,目前譯得很蹒跚。
我們的閱讀之3
做書的人
楚塵 楚塵文化創始人
2018年我把自己的閱讀時間幾乎都給予了南美作家,我也一直在琢磨波拉尼奧的閱讀胃口,花了一點時間之後,我發覺他特别欣賞阿根廷作家塞薩爾·艾拉,這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我買了他六部作品的版權,2019年春天會陸續出版。
此外,我還幸運地獲得了艾薩克·巴什維斯·辛格的十部作品的版權,他其實是一個多産的作家,國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出過寥寥幾部,之後就無人問津了。但他卻影響過很多中國作家,尤其是那篇著名的《傻瓜吉姆佩爾》。他在中國出版界完全被低估或忽略了,我有一種撿漏兒的感覺。
何家炜 九久讀書人副總編輯
這一年裡,我主持的“巴别塔詩典”詩歌叢書出到了24種,重印的品種達到三分之一,這都是令人欣喜的事。作為文學出版編輯,尤其在乎小衆圖書的市場接受度,像《風格練習》這樣一部實驗作品,年初出版,發行十個月後也必須重印,說明讀者的需求在持續多樣化。
新的一年即将啟幕,做了十二年出版編輯,幾乎習慣了按部就班地做自己認為有價值的書,時常也有驚喜甚至亢奮,當突然發現某位心儀的作家還有幾部重要作品沒出過中譯本,或者哪位譯者找上門來說自己翻譯了哪本詩集,而且譯文特别棒……出版編輯是一份不值得焦慮的工作,應該時常為此種種感到欣慰和欣喜。
汪宇 啟蒙編譯所總編輯
回首總結2018,乏善可陳;慶幸的是,踉踉跄跄,總算是度過了這一年,進入2019。
2018年我們出了一點書,沒有特别的亮點,但還是堅守了啟蒙編譯所的出版宗旨。我們出書少,不能像别家評選十大好書,評選了五本,大緻能體現啟蒙編譯所的出版特色。《啟蒙觀念史》《科學之魂:愛因斯坦、海森堡、波爾關于不确定性的争論》《叛逆精神:喬布斯與蘋果企業文化》《平等不公正》《“愛國的”獨裁者:佛朗哥傳》。
卞清波 江蘇人民出版社
我個人的閱讀興趣,與編書有關,從時間段上講,目前也集中在三國兩晉南北朝這段曆史時期。這段時期持續約四百年,時間很長,變動很大,是整個中華文明的重要轉折形成時期,我們對它的認識并不充分。
說起來我們還有一本新書,也是海外中國研究叢書中的新書,值得關注。書的名字叫《修仙》,作者是美國漢學家康如博。所講的内容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道教信仰的情況,但作者關照重點在修行與社會記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觀點。我個人還想回過頭來看一看我們此前出版過的一些相關著作,比如荷蘭許理和《佛教征服中國》這部經典。
周彬 北大出版社
這一年來國際關系的不确定性讓我們印象深刻,由此我們推出的加裡·納什代表作《美國人民》,讓讀者透過現實怪相,重新反省如何看待世界,如何看待美國;而即将出版的《世界政治》《穿行社會》,則是我們對當今時代的更為深切的探索。
看中國,我們同樣不能脫離這塊土地的真實語境,而一味标榜遠在雲端的理想國。也許曹林《時評中國2》的副書名“用靜能量對抗狂熱”,剛好可以成為我們應對這個時代的注解之一。
采寫/新京報記者 宮子 徐悅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