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傳習錄誰注解的比較好

傳習錄誰注解的比較好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9 00:18:02

【六】

愛問:“昨聞先生‘止至善’之教,已覺功夫有用力處。但與朱子‘格物’①之訓,思之終不能合。” 先生曰:“‘格物’是‘止至善’之功。既知‘至善’即知‘格物’矣。”

愛曰:“昨以先生之教推之‘格物’之說,似乎亦見得大略。但朱子之訓,其于《書》之‘精一②’,《論語》之‘博約③’,《孟子》之‘盡心知性④’,皆有所證據,以是未能釋然。”

先生曰:“子夏⑤笃信聖人,曾子⑥反求諸己。笃信固亦是,然不如反求之切。今既不得于心,安可狃于舊聞,不求是當?就如朱子亦尊信程子,至其不得于心處,亦何嘗苟從?‘精一’、‘博約’、‘盡心’本自與吾說吻合,但未之思耳。朱子‘格物’之訓,未免牽合附會,非其本旨。‘精’是‘一’之功,‘博’是‘約’之功。曰仁既明知行合一之說,此可一言而喻。‘盡心知性知天’是‘生知安行’事,‘存心養性事天’是‘學知利行’事,‘夭壽不貳,修身以俟’是‘困知勉行⑦’事。朱子錯訓‘格物’,隻為倒看了此意,以‘盡心知性’為‘格物知至’,要初學便去做‘生知安行’事,如何做得?”

①朱子“格物”,朱熹在《補注<大學>》中有“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衆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格物,此謂知之至也。”

②精一,見002節中注解③。

③博約,出自《論語》,原文“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理。”

④盡心知性,出自《孟子》,原文“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⑤子夏,孔子弟子。

⑥曾子,孔子弟子。

⑦“生知安行”、“學知利行”、“困知勉行”,《中庸》中有“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徐愛接着問先生,昨天你說的“知行合一”,我心裡差不多已經能理解了。但關于“止至善”這個事情,我也知道大概用功的方向了,但“格物”這個事情還是模模糊糊。以前主要學朱子的東西,朱子講的“格物”和先生您講的不太一樣。你們倆都是大儒,我心裡很忐忑徘徊,不知道該聽誰的。先生您能不能再詳細的說一說?

在朱子寫的《大學章句》:“所謂緻知在格物者,言欲緻吾之知,在即物而窮理也。”朱熹将“格物”理解為在事事物物上探究道理。而陽明先生将“格”理解成“正”,“格物”的意思便是“正其不正以歸于正”,與朱子的說法大相徑庭。

朱子(《大學章句·補格物傳》):“蓋人心之靈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于理有未窮,故其知有不盡也。是以《大學》始教,必使學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窮之,以求至乎其極。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貫通焉,則衆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而吾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矣。此謂物格,此謂知之至也。”

朱子的核心意思是“窮理等于至善”。人心都是有“知”的,天下的事物都是有“理”蘊含其中的,我們對事物不斷的探求,不斷的琢磨,隻要功夫到了,這個“理”自然就明白了。這個努力琢磨的過程,就是物格。

隻要不斷的琢磨,努力的探求,量變到質變,突然一下子豁然開朗了。所有的“理”就全明白了。這個“理”也包含做人的“理”,朱子說的“格物做到極緻”。意思是這個人技術做到特别精湛,心地就一定會非常善良。我們都知道,在一個“物”的方向做的特别好的人,和這個人心地善良是沒有直接關系。窮理不等于至善。現在的一些專家教授,心裡面真不見得比門口賣菜的大媽心地更善良。把技術專精和心地善良劃等号,朱子這個講法兩邊脫節了。

天理究竟在哪裡呢?天理就在我們内心裡邊!

老百姓經常會講一句話:“你這麼做事,太沒天理了”。意思是說你這個事情幹的忒不像話了,是沒有良知的。儒家文化已經很深的深入我們的社會,百姓日用而不知,天天在用這些東西,但是你讓他說出個所以然來,他說不出來。

心學中的“格物”的“格”,是“正其不正以歸于正”,正的是心中的一團氣,為什麼叫心裡一團氣呢?比如我們經常說“我心裡頭堵得慌”, “聽到你這話,我心裡頭很暖和”,“今天不用吃飯了,已經氣飽了”等等。心裡就像一團氣充盈着。“氣機流行”講的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是很粗糙的說法,目的是為了讓初學者容易理解。

《周易·系辭》中,孔子講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精氣就是物,精氣展開了說就是心裡的七情六欲和貪嗔好惡。“格物”就是把我們心裡的七情六欲和貪嗔好惡歸正了,不會産生負面效果,不遮蔽天性中的良知。心體充滿良知的時候,就是至善的狀态了。知道“至善”是什麼,實際上就已經知道“格物”是什麼了。

“格物”心法入門基本分四點。

第一,你要了解心體是如何運行的,初學者很容易想當然的把心體的運行理解成邏輯和思維模式,這樣就偏了。我們可以借用一個西方引過來的概念——“潛意識”來類比一下,我們知道潛意識是不可控的,它不是靠思維來控制的。這種解析同樣比較粗糙,但可以幫助初學者了解心體是如何運行的。

第二,“至善”的工夫是自内向外的修行,自己的心體才是核心,每個人的蓋棺定論,最有資格評價的是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别人。

第三,“為道日損,為學日增”,意思是說學具體技術和知識的時候,要每天勤奮,日積月累,最後的水準會達到很專精的程度;而修身這個事情,不是讓你見着誰有好的東西就去學,你本心裡這些好東西都有的,隻是雜質比較多,你要每天去除雜質,做提純的功夫,即使每天進展很小,但随着日積月累,心最後就變的越來越純淨,最後達到純潔無瑕的狀态,這個狀态就是良知充盈滿心體,就是至善。

第四,修行是下學才能上達,修心性不是背幾個口訣,找本秘籍就行的,修心性是沒有捷徑可走的,觸摸到心體之後,時時刻刻不可間斷地把良知留存心體中,應對入世的人情事變,有一天突破到質變的程度,就是“上達”了。

徐愛接着問先生,你昨天講“格物”,我大概懂了,但是朱子“格物”這方面的表述,在《尚書》 中的“精一”、《論語》中的“博約”和《孟子》中的“盡心知性”,是能相互印證的。這部分朱子和您說的也不一樣,我想來想去,還是沒想明白。

“精一”源自我們中華文明十六字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傳習錄》裡會反複提到這十六個字,“精”字的意思就是“熟、純”,“精一”的意思,就是對事物的道理研究到非常精細的程度。

“博約”出自《論語·雍也》,原文“子曰:‘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博學于文”,意思是廣泛地吸收各種道理;“ 約”是簡化、約束的意思,“約之以禮”是把學到的道理簡化到人和人相處的禮節行儀等,用禮節約束自己的行為。這個地方“禮”有“理”的意思,引申意思是學到這麼多道理,所作所為應該符合天理秩序。

“盡心知性”出自《孟子·盡心上》,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 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百度上很多解釋都是值得商榷的。

孟子按照人的天資悟性不同,把人分成三類。

第一類 盡心知性知天 生而知之

第二類 存心養性事天 學而知之

第三類 夭壽不貳修身以俟 困而知之

第一類是盡心知性知天,這類人鳳毛麟角,生而知之,悟性特别高,一點就透,已經完全知道天理是什麼。

第二類人是存心養性事天的人,這類人對天理是霧裡看花的狀态,能看到天理是什麼樣子,但還達不到,要時時存養良知在心中,時時提醒自己。比如今天做一件事情,私欲在心頭一湧動,一感覺到了,馬上提醒自己這不對,立即導正方向。我們說“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這類人。反省自己的行為,學而知之,不斷的學,不斷地反思自己。

我們絕大部分人都屬于第三類人。夭壽不貳,這裡指短壽和長壽,修身以俟,堅持修身等待天命的到來。這類人天資不高,對天理究竟是什麼,是看不清楚的,但堅持做自己認為好的事情,比如心有善良,那就堅持做自己認為是善良的事情。努力做到“夭壽不貳,修身以俟”,遇到苦難,勉力前行,還必須不以窮通夭壽而改變初衷,“不貳”指立志堅定、不二心,夭壽引申的意思是對人境遇的形容,無論碰到什麼事情,都能做到堅守志向。“修身以俟”,是在修身砥砺品行時,做到隻問耕耘,不問收獲。“以俟”這裡有待時的意思。

朱子顯然對這部分理解是有問題的,把順序搞反了,把“盡心知性”和“格物”等同了,這就等于讓天資悟性很一般的人,馬上就達到洞悉天理的水準,無異于扔個三年級的小學生一本微積分考題,并且要求這個小學生能做出來。這個搞法無疑會讓初學者直接崩潰,無從下手。

先生回答徐愛“子夏笃信聖人,曾子反求諸己”。意思是說在修心方面子夏隻信奉聖人之學,曾子卻“行有不得,反求諸己”。

子夏和曾子修身成就都是很高的。子夏天資不高,人比較實在,有自知之明,既然知道自己悟性不高,對天理看不清楚,就跟定一個聖人,他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不懂得就問這個聖人,把他當成自己的偶像。曾子明顯悟性要高的多,所以曾子不完全聽聖人的話,聖人說的事情,曾子聽完之後就會去實踐,實踐之後,再根據内心得到的東西,反過來判斷聖人的說法,認為可行的就吸收,認為不可行的就放一邊。

先生引用這句話的意思是告訴徐愛,即使像子夏曾子這樣的人,也是要根據自己的天資悟性如何,才決定怎麼去做的。

任何道理都要用實踐檢驗一下,不能完全盲從。前面領路的人如果是對的,跟着他走自然是陽光大道;但如果前面這個人犯錯誤掉溝裡邊了,你也跟着掉溝裡去了。“反求諸己”相當于我帶着眼鏡跟着走,帶路的掉溝了,我及時止步。

人和人天資悟性是不一樣的。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材料,學東西的時候不能太過于教條。朱子講的對天資悟性特别高的人,确實是對的,但對我們這種資質很一般的人,就值得商榷了。先生這裡舉了個反例,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但二程講的東西,如果和朱子想的不一樣的時候,朱子也沒有完全按照二程說法去做的。

先生總結說,“精一”也好,“博約”也好,《孟子盡心篇》也好,實際上和我說的是一樣的。

朱子講的有點牽強附會了,以‘盡心知性’為‘格物知至’,要初學便去做‘生知安行’事。相當于要求一個剛拿到駕照的新手,把車開到可以參加汽車拉力賽的程度,這顯然是很離譜的。按朱熹對“格物”下的定義,要初學者就要“盡”此心去“格”外物,這不是太荒唐了嗎?

公衆号:yangmingrushi

傳習錄誰注解的比較好(傳習錄六精一博約)1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