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教材每冊都有古詩詞的學習内容,小學低年級的學生由于認知能力有限、語用信息量較少等,對古詩的學習目标會降得略低。
很多語文教師在講古詩課的時候,發現能挖掘孩子的東西較少,而且容易把課“上死”!講着講着,學生就不願意回答老師的問題了,都是聽老師在前面講。
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在古詩教學課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語文老師讓學生翻譯古詩的含義。
古詩中都是由字詞構成的小短句,有五言和七言,每個字可能就會表達出一個短語或一個句子。可以說古詩字數雖少,含義卻很深;古詩讀起來雖朗朗上口,但是作者表達的感情卻需要一番琢磨。
先不說如何把古詩詞教學上的高效,也要避免在自己的語文課堂上,把古詩内容講成一言堂或是死氣沉沉,最重要的是孩子不願意發言的時候,你是否意識到孩子的古詩學習興趣,可能被老師無形中減弱了?
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以及認知水平,古詩的學習盡量讓孩子結合看圖和已知經驗去試着想象畫面。
說到這裡,我們就以二年級語文下冊《詠柳》這首古詩為例吧,如果說想讓孩子們了解古詩的意思,可以讓孩子說說通過作者寫的第一句古詩,你看到了什麼?你想到了什麼?
那麼換個問法,孩子更願意參與,比如讓孩子觀察插圖,再交流“同學們,讓我們飛到畫中去,看一看詩人都看到了什麼?”
孩子會回答看到了許多柳樹,柳樹的枝條都紛紛垂下……
如果學生的回答和你想要的深度還有一定距離,那麼老師一定要用追問的方法,再次談談看到的柳樹是什麼樣的?從顔色、詩句中的詞語去說一說吧,那學生可能會說柳樹的葉子就像綠色的玉石一樣綠綠的,亮亮的。
如果學生再說不上來,老師可以出示碧玉和絲帶的圖片,問學生:碧玉和柳樹上的什麼比較像?絲帶在風中搖擺,仿佛是柳樹的什麼呢?
相信這樣一問就會引出兩個事物具有相同的特征,也就明白了詩人用比喻的手法去描寫柳樹的(特點)美。
明白了也就明白了,不一定在教學最後,整首古詩的學習之後去提問孩子這首古詩的翻譯是什麼?
我們可以看一看語文教學大綱,再結合一下學生學習古詩這一課的目标和課後題設計,發現。多數問題是讓孩子們朗讀和背誦古詩,或者是讓孩子們想象畫面,說說詩句中所描繪的景象。
這樣的問題也會降低對學生的要求,比如還是《詠柳》這一課,隻要學生能夠說出詩句中關于春天的美景,能說出來多少說多少,可以不用全面概括。
杜du老師覺得這樣做是為了保護孩子對古詩學習的興趣,因為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語言組織能力差,他不可能把一句詩用一個完整的長句子有邏輯性地表達出來,如果這樣要求就超綱了!
以上是老師在教學中的小小心得,歡迎朋友們在評論區一起交流古詩的教學,作為語文老師,一定了解學情,客觀地認識到孩子所能接受的能力範圍,宏觀把控,步步引導,并保護好孩子的學習興趣。
在課上,覺得學生回答不夠積極,問題是難了嗎?老師要先自我反思,保護好學生們的學習興趣才是硬道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