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與隐藏
都是一個人内心最真實的表達
我們時時的守着微博、盯着頭條、刷着朋友圈,在懷疑、不解、驚歎、氣憤之餘,順手點開了評論對話框,把我們個人的情緒留在了話題下方的評論區。
就這樣,随着越來越多的我們在微博聚集,随着我們的個人情緒被敲成文字留在了評論區,随着一波又一波的頭條話題被轉載,被頂上頭條,被刷屏,一次大衆情緒的集體表達就這樣在微博這個社交工具上引爆了。
雖然,我們個人無法真正的了解這些熱點事件背後的真相,無法窺探公衆人物社會形象背後的真實性,但是,通過微博這個工具,我們卻真真看到了由個人聚集而成的大衆情緒表達的無窮力量。
微博,對有些人來說,是一個最廉價的情緒表達空地;對有些人來說,是一個最自由的私人情緒發洩區;對有些人來說,是一個最隐蔽的個人領域。
比如,最近剛剛認識的一個朋友。一個愛笑愛分享的女生,無論是在生活中與其交談,還是翻進她的朋友圈、微博,你都能感受得到她對待生活的積極态度。
因為無論是朋友圈、微博,她每天都會有很多細碎、用心的個人分享,或是早餐的随拍,加上寥寥幾句的個人随記,或是大段大段的文字記述最近一段時間的生活狀态,你都能深深地從中感受到一個女生内心那種向陽花開的快樂感。
你會分享你的生活嗎?
還是喜歡隐藏?
- 01 -
分享與隐藏,一個人内心最真實的表達
有些人雖然會在微博、朋友圈裡跟着一個又一個熱點事件,參與到集體的主動或被動表達中,與人争論,甚至撕×,充分表達着自己的意見與情緒,但同時, Ta們卻對自己的私人領域保持着封閉狀态,自己個人最真實、自我的情緒拒絕讓他人察覺。
Ta們會很害怕别人發現Ta的微博、設限的朋友圈,或者更準确的說,是很害怕别人發現Ta們在社交工具上所發的動态。
那麼,Ta們是為什麼不想讓别人發現自己的社交動态呢?Ta們在隐藏着什麼?或是在害怕什麼?
我覺得,歸屬感和安全感大體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所謂歸屬感,又稱為隸屬感,是指個體與所屬群體間的一種内在聯系,是某一個體對特殊群體及其從屬關系的劃定、認同、和維系,歸屬感則是這種劃定、認同、和維系的心理表現。
根據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 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隻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但是,有的人尋找個人歸屬感不是依靠他人、朋友、家人,或者一個群體,而是在一個虛拟的、無人知曉的“空地”來尋求。
所以,Ta們表現出來的行為可能就是,把自己的個人情緒無論是好的或壞的,都統統的發洩在某一個隻有自己知曉的渠道,隐藏着這一切。并把這些當做自己情感寄托的載體。
就如,高中畢業的時候,有個同學和我說過他的一個故事,說有個關系還行的同學竟然在他的同學錄裡面寫出了他在隐藏自己,這讓他感動了好久好久。我想,讓他感動的也許就是他發現了一個可以讓他有歸屬感的地方。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有實實在在的歸屬感,大部分的我們都是處在歸屬感缺失的狀态。
在不被肯定時會感到歸屬感的缺失;自己不被需要會造成歸屬感的缺失;不被在乎也會引起歸屬感的缺失。
為什麼歸屬感對我們如此重要?
因為隻有在那裡,我們才有安全感。
- 02 -
歸屬感,尋求内心安全的保障
在那裡,不需要收獲個人或群體的認同和支持,可以自然而然地去冒險而不怕失敗,睡着的時候不會被驚醒,醒着的時候不會恐懼,沒有太多需要擔心的事情,可以嚣張放肆,反正自己一個人的世界,一個人盡情的随意。
馬斯洛的需求階層金字塔理論指出,在我們生存得以保障之後,人們就會開始尋求愛與歸屬感(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s)——我們需要愛人與被愛,想要找到令自己感到安心、被接納的地方和群體,從而摸索到自己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
但是,有的人在現實中就始終無法找到這個位置,始終是把自己蜷縮在一個無人知曉的境地。因為隻有在那裡Ta們才感覺到是安全的。
這就是一些人給自己的安全感,準确地說是微博、設限的朋友圈帶給Ta們的安全感:渴望穩定、安全的心理需求,對可能出現的對身體或心理的危險或風險的預感,以及個體在應對、處事時的有力或無力感,主要表現為确定感和可控感。
我想,在那一方天地,隻有我們自己知曉的微博、僅自己可見的朋友圈,就是為了給自己營造一個安全的環境,不想讓别人知道除了在現實中的我們,這個世界上還有另一個我。
- 03 -
真正的安全感,是接受最真實的本我
内在家庭系統治療理論(internal family systems therapy;Schwartz,2001)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核心的本我。如果本我被淹沒,我們的生活就會被各種極端的情緒輪流主導而驚惶失控,使得我們在現實中的安全感缺失。
而如果你不再想依賴于虛拟的社交工具,想在現實中建立自己的安全感,你需要做到以下:
你需要做的,是笃信當下的自己,這個也許是不完美的自己,這個有傷痕的自己,本來便值得被愛和珍惜。
請你閉上眼睛,想象一個年幼的孩子,在最傷心失落、渴望被愛和接受而不得時,雖很努力卻仍考出低分,被班主任惡狠狠地訓誡,被同學取笑,回家縮在牆角,頭埋得很低,怕父母會因為自己的低分而收回他們的疼愛。
如果你是這個孩子的父母,你大概會想走上前去給ta一個溫暖的擁抱,并告訴ta:寶貝,爸媽愛你,是因為你;這份無條件的愛會永遠伴随你,無關成績。
是的,不管有沒有别的人愛你,你都要接納這個自己,包括羞于見人的、自苦的、自棄的、焦慮的自己,然後對自己說:一切有我。
就像我們的父母會無條件的接受自己一樣,自己要無條件接受自己。
因為,隻有當你能真心接受、包容和疼愛自己,你在與人交往中,生活中,才能不乞憐、少焦慮,你的生活,才能真正有平和安穩的可能。
你自己,才能不懼别人發現你的微博、朋友圈,不懼别人了解你的過往和現在,不懼别人走進你的内心。
勇敢的接納自我,也要勇敢的面對生活。
如果你是在校生,如果你剛好需要重新開始,就來實習僧尋找新的機會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