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記叙文閱讀中人物形象

記叙文閱讀中人物形象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7 23:10:30

記叙文閱讀中人物形象?“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内涵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其中的“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這一點中的“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就是指對文學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和把握從北京市近幾年的中考命題來看,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的“現代文閱讀”中的記叙文(文學作品)閱讀,都有對人物形象分析或體驗的題因此,這一考點非常重要,考生萬萬不可忽視,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記叙文閱讀中人物形象?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記叙文閱讀中人物形象(運用多種方法分析人物形象)1

記叙文閱讀中人物形象

“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内涵。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語言。”其中的“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這一點中的“作品中感人的形象”就是指對文學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和把握。從北京市近幾年的中考命題來看,2010年和2011年連續兩年的“現代文閱讀”中的記叙文(文學作品)閱讀,都有對人物形象分析或體驗的題。因此,這一考點非常重要,考生萬萬不可忽視。

二、知識梳理:

要想理解并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首先就要了解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一般塑造、刻畫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以下幾種:

(一)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

1、 正面描寫:正面描寫,是對人物做正面的刻畫,使之直接呈現在讀者面前。正面描寫又分肖像描寫,語言描寫,行為描寫、神态描寫,心理描寫。

肖像描寫,是指通過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打扮、姿态神情、說話腔調等外在特征來刻畫人物。它是表現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的重要手段。好的肖像描寫,不僅顯示出人物的身份、職業、教養、愛好、經曆和遭遇等,而且能表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和個性氣質。如魯迅《故鄉》中的對中年閏土形容憔悴的肖像描寫,形象地反映了舊中國農村的破産和農民的痛苦、貧困生活。

語言行為描寫,是通過描寫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表現人物,俗話說:“言為心聲,行為意表”。讀者通過“聽其言,觀其行”,而知其人的。因而要揭示人物的精神、性格,就必須抓住人物有代表性的言行進行描寫。如《故鄉》中刻畫楊二嫂這個人物,除了極精彩的幾筆肖像描寫外,主要是寫她的語言和行動,把一個高度典型化的小市民形象,活脫脫地呈現在讀者面前。

心理描寫,就是對人物在一定環境中圍繞客觀情勢而産生的所想所思的内心活動的描寫。好的心理描寫可以揭示人物語言行動的思想基礎,進一步揭示人物的精神境界。如魯迅先生的《一件小事》中,多次寫了“我”的心理活動,表現“我”對“車夫”的崇敬和“我”在車夫光明證直精神的感召下,勇于同自己靈魂深處的醜惡作鬥争的自我解剖精神。

神态描寫,就是對人物的臉部表情、神态的具體描寫。描寫時一要注意使用一些表示表情神态的詞語,二要注意人物神态表情的變化。

表現人物心理的手法很多,可由人物直接傾吐,即通過人物對話或内心獨白來表現;也可以由作者用記叙性語言來描述;還可以用比較曲折的方式,如寫夢境和幻覺等來反映。寫好人物的心理,關鍵是作者對人物的透徹的了解和深人的體察,僅憑一般觀察是不夠的。

2、側面描寫,又叫間接描寫,是從側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學創作中,作者通過對周圍人物或環境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以使其鮮明突出,即間接地對描寫對象進行刻畫描繪。通常情況下,文學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畫多采用正面描寫的手法,即直接通過對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寫,去表現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時恰當地借助一些側面描寫,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寫無法替代或者很難達到的藝術效果。

側面描寫的方法有以下幾點:a以旁面寫正面,即通過對周圍人物的描繪來表現所要描寫的對象。例如《夜走靈官峽》,通過成渝的描述和介紹,表現了成渝的父母不畏艱險、忘我勞動的精神;b以對面寫正面。如《社戲》中寫“我”因看戲等得不耐煩而興味全無,沒有正面寫“我”掃興,而是寫舞台上演員的臉在自己眼中變得模糊了來表現;c以反面寫正面。如用敵人的愚蠢來突出革命者的機智

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經常結合在一起使用。主要有以下方法:

(1)正面與側面描寫相結合,以側面烘托為輔

[這是側面描寫使用最廣泛的一種。正面描摹時,或以人物映襯,或用環境烘托,或通過事物加以點染。比如魯迅的小說《孔乙己》,全文詳細地從正面描寫了孔乙己第一次出場和最後一次出場的情景,但文中有關孔乙己被丁舉人毒打的事是通過顧客交代的,屬于側面描寫,這種側面描寫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使文章過渡非常自然、巧妙。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在正面描寫琵琶女的精彩彈奏後,用了“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從外部環境上加以烘托,側面表現琵琶女彈奏的魅力。

(2)、不宜正面描寫的,用側面描寫加以渲染

側面描寫不僅能填補正面描寫難以言說的空白,還能淋漓盡緻的呈現描寫對象難為人知之妙點、美點。比如,在《小鎮女人》一文中,有這樣的描寫:

我離開小鎮那年,女人已不再擺地攤了,而是買了一輛出租車。過兩年,小鎮有人來,問及那個女人。小鎮人說:“她現在發達了,家裡有兩輛車子,一輛跑出租,一輛跑長途。”最近又聽小鎮人說,女人新蓋了三層樓房。我問:“她還盤發嗎?還穿旗袍嗎?”小鎮人就笑了,說:“如果不盤發,不穿旗袍,她就不是她了。真的呢,她還跟從前一樣漂亮,一點沒見老。”

這就是典型的側面描寫的方法。通過小鎮人的介紹,交代小鎮女人的結局。

(3)側面描寫取代了正面描寫。 優秀的漢樂府民歌《陌上桑》,塑造了一位美麗出衆、機智善鬥的農家姑娘秦羅敷的形象。“頭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為下裙,紫绮為上襦”,直接鋪寫了羅敷的穿着打扮,正面抒寫了她那光彩照人的動人形象。但實際上作者并沒有去正面寫秦羅敷的發、臉、身材等,而是用了側面描寫:“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詩中通過長者、少年、耕者、鋤者的不同動作、神态、表情,烘托出了羅敷的美麗。真可謂是“不着一字,盡得風流”,收到了正面描寫達不到的藝術效果。

(二)欲揚先抑

欲揚先抑,是一種人物描寫技巧。欲揚先抑的“揚”,是指褒揚、擡高。“抑”,指按下、貶低。作者想褒揚某個人物,卻不從褒揚處落筆,而先是按下,從相反的貶抑處落筆。用這種方法,使情節多變,形成波瀾起伏,造成鮮明對比,容易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産生恍然大悟的感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欲揚先抑法,“抑揚”指控制和放縱感情,運用這種方法需要在結構上層層鋪墊,“抑”為“揚”蓄足氣勢。這樣,一方面使文章波瀾起伏,搖曳多姿,更重要的是使作者的思想感情抒發得更加酣暢、深沉。欲揚先抑,這是一種表現手法,因為對比會讓美麗的東西越發美麗。驚天動地的大逆轉就是這種手法的絕佳體現,他會讓原本簡單的東西變得複雜,讓複雜的東西變得永恒。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受到出乎意料的感人效果 。

運用這種方法,作者在構思與寫作過程中,要注意抑揚前後應具有對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對立的形式構成對照。另外,對于抑揚兩者,不可等量齊觀,而是應該重在後揚。抑,起的是襯墊作用。這裡的比例、分量的掌握,隻能通過自己不斷的寫作實踐,去細細地體會、揣摩。梁實秋先生的《我的一位國文老師》和2010年河北省中考試題記叙文閱讀選的《最美的善舉》兩篇文章中對人物的刻畫和塑造就是運用欲揚先抑手法的典範之作。

(三)對比襯托:

1、對比,是把具有明顯差異、矛盾和對立的雙方安排在一起,進行對照比較的表現手法。對比手法是把對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較,讓讀者在比較中分清好壞、辨别是非。寫作中的對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現象和過程中矛盾的雙方,安置在一定條件下,使之集中在一個完整的藝術統一體中,形成相輔相成的比照和呼應關系。運用這種手法,有利于充分顯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現事物的本質特征,加強文章的藝術效果和感染力。對比的作用在于同時使好的顯得更好,壞的顯得更壞。

2、襯托: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類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襯,這種“烘雲托月”的修辭手法叫襯托。運用襯托手法,能突出主體或渲染主體,使之形象鮮明,給人以深刻的感受。按主要事物和襯托事物之間所呈現出來的不同關系,可分為正襯與反襯兩種。

正襯用類似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高的」襯托「更高的」,用「好的」襯托「更好的」。例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唐 李白 )就是 以桃花潭的水深襯托出跟汪倫的友情更深。

反襯就是用相反或相異的事物襯托所描繪的事物,如用“高的”襯托“小的”;用“黑的”襯托“白的”;用“大的”襯托“小的”等。 例如:高爾基的《海燕》中“海鷗在大海上飛竄,轟隆隆的雷聲把海鴨吓壞了,企鵝膽怯地把肥胖的身軀躲藏在懸崖底下......隻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沒起白沫的大海上飛翔”這段文字的描寫就是以海鴨及企鵝的懦弱襯托出海燕的勇敢。

(四)細節描寫

細節描寫,就是對能很好地表現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動、細小的情節或人物或環境的某種細微特征的描寫。細節描寫可以使人物形象更豐滿、更鮮明,給人以強烈的印象,還可以深化作品的主題思想,增加作品的生活氣息,使作品更加生動活潑。對人物的細節描寫主要是從肖像、動作、神态等方面進行描寫。比如,在《安恩和奶牛》中,對老婦人的外貌的幾處描寫:“她戴的那條頭巾顔色褪白,七皺八褶,好像是撂在抽屜裡有了年頭。腳上的木屐連後跟都磨平了,皮面上卻抹了油,擦得锃亮。”對安恩的頭巾、木屐的描寫就是服飾細節描寫。在《故鄉》中,對捕鳥過程就運用了細節描寫:“我掃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支起一個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将縛在棒上的繩子隻一拉,那鳥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在《背影》中,對父親翻越站台的動作也是細節描寫:“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

三、中考題型

這個考點在曆年來的中考和一模二模題中的題型基本有兩種:

題型一、說說作者是如何将某某人物刻畫的生動而感人的。

題型舉例:2010年北京市中考記叙文閱讀試題(15題)

15.簡要分析作者是怎樣把隻見過一面的冼星海描寫得生動而感人的。(不超過150個字)(6分)

題型二、結合作品,分析某某人是如何影響某某人的,從中可以看出某某(文中主要正面人物)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樣的特點?

題型舉例:2011年北京市中考記叙文閱讀試題

17.結合作品,分析修鞋人是如何影響年輕人的,從中可以看出修鞋人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樣的特點?(不超過150個字)(7分)

四、解題思路、方法和技巧點撥:

對人物形象的分析和理解,在閱讀文章後,要弄清楚以下幾點:

第一、文章寫了幾個人物,主要人物是誰?

第二、寫了幾件事?這些事與主要人物有什麼聯系?

第三、作者刻畫人物用了什麼方法?

第四、表現了人物那些性格或品格特點?

題型一答題的時候,首先要點明作者是運用何種方法來刻畫人物的,接着應該通過舉例子進行具體分析。最後總結概括出人物的性格或品格特征。

題型二的解答,首先要分析某某人物是通過什麼來影響另一個人的(一般是通過說了什麼話,做了什麼事來影響人物);然後再總結概括人物具有什麼樣的性格或品格特征(這一點不用分析)。

解答這兩種題型的難點在于是否能準确全面地概括總結出人物的性格或品格特點。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