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漯河市臨颍縣一塊試驗田裡,蘇瑞光第一次嘗試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連續數月,他和同事終日泡在農田裡,選種子、測試種植、改裝農機……“從目前的測産情況來看,玉米畝産預計能夠達到1100斤左右,大豆畝産預計在300斤左右。”
2022年年初中央一号文件下達大豆擴種任務,全國範圍内,尤其是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掀起了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熱潮。從種植戶到像蘇瑞光這樣的農業科研人員開始摸索實現大豆玉米“一季雙收”。預計9月底開始,全國大豆陸續進入大規模收獲期,連日來各地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豐收的消息已經陸續傳來,大豆豐收在望。
9月24日,安徽阜南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試驗田,等待收獲的大豆和玉米。受訪者供圖
田間
玉米不減産大豆要增收
黑色的鞋子裹着泥,褲腿兒上附着一層厚厚的灰塵,畢業于河南農業大學的蘇瑞光畢業後一直從事老本行,對身上的泥土味兒已經習以為常。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特别提出,确保2022年大豆和油料播種面積擴大2200萬畝以上,要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為了響應政府号召,蘇瑞光所在的先正達集團中國開始探索種植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蘇瑞光成為中化現代農業臨颍技術服務中心MAP農場的負責人。
9月23日,河南省漯河市臨颍縣,帶狀複合種植的大豆和玉米即将豐收。受訪者供圖
“嘗試複合種植的前提是在玉米不減産的情況下增收一季大豆。”蘇瑞光說,一塊地三分之一種植玉米,三分之二種植大豆,玉米的播種面積小了,選擇合适的品種、合理的行距和株距、精準的全程技術方案才能保證産量。
起初,附近市場上找不到合适的農機,從外地調運農機又會耗費較長的時間,蘇瑞光和同事嘗試回歸傳統的人工種植。
複合種植對大豆、玉米的品種有着特定的要求。大豆品種需要耐陰性好、抗倒伏,玉米得選擇緊湊型、耐密植的品種。試驗田所在基地裡有26個新品種玉米,經過此前反複試驗,對于這些品種的特性已熟知。蘇瑞光和同事經過分析、試驗,最終選定了三個品種玉米,嘗試和五六個品種的大豆進行複合種植。
“每種大豆、玉米的袋子上會标注指導種植密度,但并不直接适用于複合種植,我們需要重新進行測算。”
搶播期,一種類型的試驗得在一天之内搶播完成,蘇瑞光和同事每天都泡在地裡。早上5點多下地,晚上8點多從地裡出來,即使是盛夏最熱的晌午,也得下地。
再過不久,試驗田裡帶狀複合種植的大豆玉米就要收割了。從目前的長勢和測産結果來看,玉米畝産預計能達到1100斤左右,大豆畝産預計在300斤左右。對于如此成績,蘇瑞光坦言是很驚喜的,“總算沒白忙活。”
試驗田所在的漯河市不少種植大戶、合作社也在嘗試大豆玉米複合種植。依據《漯河市2022年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實施方案》,2022年省農業農村廳安排漯河市大豆玉米複合種植任務3.7萬畝。
突破
種植戶“跨行”改裝農機
今年是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大規模推廣的第一年,蘇瑞光在試驗田裡遇到的挑戰,其他農戶也遇到了。
郝英冉是山東省濟甯市梁山縣人,有着多年的大豆種植經驗。今年國家倡導擴種大豆,大豆市場行情也比較樂觀,郝英冉響應号召,比往年多種了一百多畝地的大豆,大豆種植面積從原來的三百多畝增加到四百多畝。身邊不少農戶都嘗試了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郝英冉時常到鄰近的農戶那裡去取經。“有的農戶家大豆長得還行,但是玉米減産了,有的大豆和玉米長勢都不太理想。對于老莊稼人來說都不是難事,把兩種放在一起種,可能還得再多學學、多試試。”
對于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有着多年大豆種植經驗的李海兵覺得田間管理不是最難的,沒有合适的農機才是症結,尤其是讓像他這樣的大規模種植戶或合作社望而卻步的原因。海倫市是傳統的大豆生産地,被稱為“大豆之鄉”,李海兵在這塊土地上出生、成長,田裡的大豆,是他從兒時起就一直伴随的記憶。當地500多萬畝的耕地,常年有一半以上種植大豆。今年也有不少種植大戶增加大豆種植面積,但李海兵和身邊一些農戶還在觀望。“我們的種植面積比較大,需要比較成熟的專門用于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的農機。”
為了解決農機難題,蘇瑞光也曾和同事一起“跨行”改裝過農機。“就河南當地來說,複合種植時,玉米播種行距需要從60厘米縮短至30厘米至40厘米,株距從20厘米至25厘米縮短至10厘米。最初周邊市場上沒有合适的機型,調運的話,時間上耗費不起。”他和同事嘗試将既有的大豆和玉米播種機進行改裝,讓兩台機械配合作業。“換了很多種播種盤,下了不少工夫,反複試驗後,才保證了預期的播種密度。”
破題
多地試驗大豆玉米複合種植
中國栽培大豆的曆史接近5000年,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中國決心提升大豆産量。不過,靠單作難以滿足需求。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把玉米和大豆複合套作技術作為提升農民收入的重要手段。今年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再次寫入中央一号文件。
“大豆玉米帶狀種植技術已經推廣多年,但顯然,傳統的複合種植技術不再适用于當下大規模種植的生産方式。”蘇瑞光的同事,中化現代農業有限公司糧作事業部大豆技術負責人韓思甯說,為了落地差異化的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方案,公司今年不僅在河南,也在遼甯、河北、山東、安徽、陝西、山西、甯夏、四川地區設立了十個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基地,試驗種植面積近千畝。“每個省、市、縣,甚至村鎮的土壤、氣候等都有差異,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管理技術同樣需要差異化。”試驗過後,他們計劃按照農業部門的指導意見,結合各地實際試驗種植情況,為各地“量身定制”一套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方案,普及推廣,幫助更多的農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一季雙收”。
中國農業大學作物遺傳育種系教授孫連軍表示,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起源于間套作種植,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我國農業機械化程度不高,間套作廣泛應用。今年全國多地推動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是間套作的科學發展,旨在玉米不減産的同時,多收一季豆。“目前,大豆玉米品種、種植方式等均已發生了變化。在實現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機械化的基礎上,品種選育、田間管理等同樣需要依據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的特點同步更新,打出‘組合拳’,這樣才能讓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更廣泛、持久地落地,加速實現大豆擴種增收。”
豐收
大豆玉米共長成
9月底,全國各地将迎來大豆大規模收獲期。内蒙古、河南、河北、山東、廣西等全國各地也陸續傳來大豆玉米複合種植豐收成定局的喜訊。
記者梳理發現,針對今年首次大規模推廣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政策層面也在積極破題,相繼因地制宜地出台了相應的技術指導意見。2022年6月,國家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專家指導組會同全國農技中心,針對黃淮海地區麥茬播種的實際,研究提出一份《2022年黃淮海地區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技術意見》。
針對農戶擔心的農機問題,2022年9月,農業農村部專門制定了《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機械化收獲減損技術指導意見》,為加快大豆玉米帶狀複合種植全程機械化技術推廣應用,針對部分地區機收經驗不足、損失預期偏高等問題給出方案。
蘇瑞光說,從今年6月在市場上找不到合适的農機,短短3個月,目前,市場上大豆玉米複合種植農機已經有了更多的選擇。
依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今年發布的《中國農業展望報告(2022-2031)》顯示,2022年,我國預計播種糧食17.7億畝,其中,預計播種大豆1.47億畝,比去年增加2100萬畝。農業農村部去年發布的《“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中提出,到2025年,“力争大豆播種面積達到1.6億畝左右,産量達到2300萬噸左右,推動提升大豆自給率”。
全國大豆擴種的答卷即将揭曉,豐收在望。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盧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