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大詩人李商隐有一首詩,詩中是這樣描述的:
草堂歸來背煙雲,黃绶垂腰可奈何。因汝華陽尋藥物,碧松之下茯苓多。
沒錯,今天要講的這味中藥正是茯苓。
1、有濕氣的人可以喝一點茯苓水。
現在有很多人老覺得自己這個身體啊,特别容易出油,皮膚油,頭發油,耳朵也油,這就是有濕氣,正常人或多或少都會分泌一些油脂,但是有濕氣的人,出油的現象會特别明顯。
還有的人早上起床後水腫,也是濕氣太大。水腫水腫,腫就是有水液停留在那兒了,尤其是眼睑這個地方,可以說是皮膚中最為松弛的,稍微留存一點水液就容易腫起來。
茯苓最大的作用就是祛濕。它是抱着松樹根生長的,《淮南子》裡有過記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古時候一些有經驗的老藥工進山采藥,他要找這個茯苓,就在下過雨之後,先找到松根,然後順着幹燥一點的地方往下挖,往往就能挖到茯苓,為什麼?因為茯苓可以滲濕啊,有茯苓生長的地方,周圍的水濕氣就沒那麼重。
茯苓不光能祛濕還能健脾,濕氣這件事,和脾是有一定關系的。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了,飲食越來越豐富了,從事腦力勞動的人啊也越來越多了,天天坐着不動,坐久了以後,脾虛,脾主運化的功能受到影響,本來這個脾是負責把氣血運化出來,把水濕運化掉的,如今脾不好好工作了,就長濕氣,不長氣血。
這個時候,可以取茯苓20克,沸水沖泡後代茶頻飲。所謂代茶飲就是說你不用一次性給它喝完,就像喝水一樣,渴了喝一點,渴了喝一點,茯苓基本上沒什麼藥味,不會很難喝,再加上它的藥性非常平和,不寒不熱,祛濕又不傷正氣。
2、有一種脫發是因為水濕上泛,現代醫學也叫脂溢性脫發,茯苓就管用。
《内經》裡面提到,濁陰出下竅。
什麼是濁陰,水濕就是濁陰,是應該順着身體的管道往下走的,現在它反而上逆,跑到頭上去了,發根受到水濕的侵蝕,頭發就開始掉。大家都養過花,知道花盆底下有個洞,你把這個洞堵住,再去澆水,花盆裡多餘的水分就無法及時滲出去,那些花就有可能會爛根。
茯苓可以把頭上的水濕引導到膀胱,通過小便排出去,就像是把花盆底部的洞通開一樣。上文說道,現在的好多人天天坐着不動,大小便也會跟着受影響。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人便秘?因為坐久了以後脾氣虛弱,沒有力量把腸道裡的垃圾推出去啊。
用一味茯苓來治療脫發是中醫大家嶽美中老先生的經驗方,說起來,這當中還有一個醫案。
某天,一位20多歲的小夥子找到嶽老,因為長期脫發,心情十分沮喪。
嶽老一看,這小夥子頭發掉的确實很厲害,已經能看到頭皮了,好在經過一番仔細的辨證,發現問題不大,隻是身材偏胖,容易犯困,不愛動彈,舌苔有點白膩,就讓他把茯苓打成粉,每天吃上一點。小夥子回去吃了兩個月,頭發果然長了出來。
就這樣,嶽老的方子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流傳了下來,叫一味茯苓飲。
用茯苓來治脫發,泡水喝用量要大,30克或者50克都是很平常的,同樣用沸水沖泡後代茶頻飲。當然,你也可以打粉來吃,把這三五十克的茯苓打成粉末,每次服用6克,溫水送下,一天2次。
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方子隻對水濕上泛導緻的脫發有效,其他類型的脫發不在治療範圍之内。
3、對于痛風的人來說,茯苓可以起到日常調理的作用。
痛風,現代醫學認為是高尿酸引起的,中醫雖然沒有高尿酸這種說法,但是中醫可以幫你把尿酸排出去。怎麼排呢?就是利用茯苓利尿的特性,茯苓喝了以後排尿的次數會變多,尿酸可以借着尿液排出去。
我們之前講過,痛風可以用土茯苓,土茯苓和茯苓雖然隻差了一個字,卻是兩種不同的藥材,土茯苓祛濕的作用要比茯苓迅猛的多,茯苓呢就平和了許多。或者你也可以這樣,茯苓50克,土茯苓50克,把這兩味藥啊放到一起來用。
4、很多人都知道茯苓可以祛濕,可以健脾,實際上,它還有一個特别重要的作用——安神。
有些人到了晚上心裡煩躁的睡不着覺,一會翻到左邊,一會又翻到右邊,我們說像攤煎餅一樣,腦子裡呢也靜不下來,會想各種亂七八糟的事情,這樣的人也可以用茯苓泡水喝,每次取20克左右,白天喝最好,晚上喝多了又要跑廁所,或者把這個茯苓做成茯苓餅吃,既健康又美味。
想要安神效果好一點的可以用茯神,茯苓是抱着松樹根生長的,而茯神剛好是茯苓中間抱有松根的白色部分,茯神茯神,聽名字就知道,它能把你煩躁的心神降伏下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