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是怎麼過春節?小時候過年,全家團圓,在外的子女都回來,全家人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年夜飯,煮餃子,放鞭炮,大年初一,和哥哥姐姐挨家挨戶去拜年,最開心的是能收到壓歲錢,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小孩子是怎麼過春節?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小時候過年,全家團圓,在外的子女都回來,全家人一起熱熱鬧鬧地吃年夜飯,煮餃子,放鞭炮,大年初一,和哥哥姐姐挨家挨戶去拜年,最開心的是能收到壓歲錢。
可是現在,年味卻越來越淡了。壓歲錢被微信轉賬代替、登門拜年改成了視頻拜年,就連以前令人期待的年夜飯也變得沒那麼期盼。
春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它最美好的部分,就在于濃濃的年味,随着社會越來越進步,過年的儀式越來越精簡,到最後,連對過年的期盼都被精簡掉了。
作為中國人,年味兒我們不能丢,反而應該讓孩子多了解,将中國的傳統文化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什麼是年傳說,年是一隻兇獸,每過一段時間就會出來吞食畜牲,傷害人命,于是人們把年每來一次稱為一年。
後來,人們發現,年害怕紅色,響聲和亮光,于是就在在屋門上貼紅對聯,在屋外放着鞭炮,敲鑼打鼓,把年吓跑了。而這種習俗就流傳至今,成為了過年放鞭炮、貼對聯、敲鑼打鼓的風俗。
實際上,年和中國的農業有關,它最初是指莊稼的一個成長周期。
在夏商時期,人們根據月亮圓缺的規律,将一年劃為12個月。到漢武帝時期,才正式确定農曆的正月初一為一年的開始,春節開始定型。
什麼是除夕西晉周處撰著的地方風物志《風土記》中,就已經提到了“除夕”.
除夕,是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它與春節(正月初一)首尾相連。所以,在除夕之夜,人們要除舊迎新,“除夕”就是“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
除夕有哪些風俗習慣祭祀祖先是除夕的頭等大事。人們會在家中擺豐盛的飯菜,燃香燭,率領子孫叩拜,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
年夜飯是過年的重頭戲,是中國人最重要的的團圓飯。
很多家庭從中午就開始忙活,最少要備上十幾道菜,菜單中,必須要有魚有雞。而且一定要剩菜,這預示着年年有餘。
這幾年,随着經濟條件好了,更多的家庭選擇到飯店訂年夜飯,菜單也更為豐盛,菜名也更吉祥好聽。
以前,一到過年,孩子們最開心的事情之一就是放鞭炮。
有的人認為,放鞭炮的時候,誰家的鞭炮放得越響,寓意着誰家的日子來年越紅火。
近年,因為空氣污染等問題,大部分的地區都已經禁止燃放煙花炮竹了,過年放鞭炮隻能成為一個遙遠的記憶。
晉朝周處所著的《風土記》中說:
除夕之夜大家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長幼聚歡,祝頌完備,稱“分歲”;終歲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
除夕守歲,所有房間的燈通宵不滅,寓意照歲之後,來年家中财富充實。
全家聚在一起,閑聊通宵,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趕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初一到十五的習俗大年初一:一大早放鞭炮,吃餃子,有的地方還會在餃子裡面包上硬币或者花生,誰吃到的多就寓意他明年發大财!
晚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給晚輩給壓歲錢。大年初一這天不能用掃帚掃地,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财。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會帶着丈夫及兒女回娘家拜年。
大年初三:又稱小年朝,要燒門神紙,禁食米飯。大年初三通常不會外出拜年,希望避免與人發生口角争執,防惹口舌是非。
傳說中,大年初三是“老鼠娶親”的日子,所以這一天,要早早熄燈就寝,
大年初四:傳說竈王爺點查戶口,所以家家戶戶都要守在家裡,準備豐富的果品,焚香點燭放鞭炮,恭迎竈神回民間。
大年初五:按民間習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所以這一天非常重要。各家都會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吃餃子,迎接财神進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滾滾、年年有餘。
大年初六:這一天,可以進行大掃除,将存了幾天的垃圾都扔掉,這叫送窮鬼。
大年初七:根據《占書》記載,由初一開始,上天創造萬物的次序是“一雞二狗、三豬四羊、五牛六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大部分地方有吃面條的習俗,寓意用面條纏住歲月的雙腿,取長壽之意。
大年初八:傳說初八是谷子的生日。如果這天天氣晴朗,那就寓意着來年稻谷豐收
大年初九:傳說此日為玉皇大帝生日,很多地方的人們會舉行祭典活動,表示慶賀。
正月十五:《歲時雜記》記載說,道教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
它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在這一天,人們要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很多地方會舉辦花燈。
近幾年,元宵節又被稱為中國的“情人節”,很多戀愛中的年輕人會非常重視這一天,約會吃飯一起賞燈。
《小王子》裡有一句經典的台詞:
“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它的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的時刻不同。”
過年,是中國人一年中最大的儀式!其中的傳統習俗,都透露着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向往,而我們也應該重視起來,傳承下去,讓孩子們體會到中國傳統節日的美好之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