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40年代初,青年侯寶林在天津成名,與自幼在津作藝的相聲名家小蘑菇常寶堃平分秋色。提起天津,侯寶林總說:“我這個演員是天津觀衆捧起來的,是天津師友教出來的。”這個“教出來”,确有其事。
1940年初夏,南市燕樂戲院前台經理李恩甫、後台經理于家錫和天津影劇業公會的周恩玉相偕去北京邀角兒,在天橋發現了侯寶林。三位邀角兒人斷言,侯寶林必在天津大火,原因有二:一是年輕有為,才識過人,段子有新意;二是聲音脆亮,字清口淨,語言文明,不卑不亢。那時侯寶林的相聲就沒有髒話,也很少低級庸俗的笑料,可稱出淤泥而不染。
侯寶林願意來津獻藝,隻是需要一位夥伴同行。三位邀角兒人結合相聲表演規律和天津人的欣賞習慣,決定找一位年長、活寬、外貌憨厚的中年藝人,給侯寶林捧哏,選中了比侯寶林大十八歲的郭啟如(後改名郭啟儒)。
侯寶林與郭啟如初來天津時,對社會風尚、地方語言、生活習慣等不甚明了,燕樂的檢場楊松亭主動當侯、郭的民俗顧問,帶他們去估衣街、北大關、南門臉、娘娘宮、玉皇閣、東浮橋等處觀光,熟悉市民生活。侯郭二人了解到許多民俗,回來後又一起考慮如何用于表演。
侯、郭初來時上中場,報了三十段相聲。一年後升為倒二,補報三十段輪換演出。《拴娃娃》原以北京為背景,《紅事會》列舉的也是北京的婚嫁習俗,楊松亭幫他們改成天津事。《大相面》《規矩論》《學四相》等地名、物名、稱謂,也都做了修改,演出後聽取意見再改。
演反映青樓生活的《打電話》,楊松亭讓侯、郭加一段“管仲設秦樓楚館”的叙述,用陳士和說評書的語氣,構成笑料然後入活,以示他們這段與衆不同。通過廣播轟動津門的《粥挑子》,原為打粳米粥、買糖麻花、油餅,楊松亭主張改為賣面茶、燒餅、馃子,天津人聽着更親切。
還有一位叫楊浩亭的,早年在上海警界任職,和鼓王劉寶全先生過從甚密,摯愛劉派京韻大鼓,對京劇也有造詣。他愛聽侯、郭的《改行》《鬧公堂》《學大鼓》,聽完必到後台提出中肯意見。他滿口天津話:“告訴你寶林,你學劉爺的大鼓有味兒,本錢好,可還得下功夫。不單是學劉寶全的唱,還得學他的刀槍架,要像他老人家那樣鑽研藝術,沒完沒了,準能成大角兒。”
燕樂前台茶坊叫馬暢園,是個真正的大行家,如同少林寺掃地僧。他從内心欽佩侯寶林的人品、藝品,常向觀衆宣傳侯的特長。燕樂營業久盛不衰,有一部分觀衆是沖侯寶林去的,馬暢園就向經理提議,為相聲演員增加包銀。有時馬暢園主動提醒侯寶林:“明天該使《鬧公堂》啦!大夥兒都愛聽,你們這活兒叫座兒,可又不能常演,所以輪到演的時候,在門口立個牌子報君知,這叫不能把肉埋在飯裡!”
馬暢園伺候過劉寶全、白雲鵬、榮劍塵等鼓曲名家,他常對侯寶林談及這幾位在津走紅、創建流派;也愛聊萬人迷、馬德祿、郭瑞林、張壽臣等藝人的造詣和人緣、台緣。他也認為侯寶林已具備了成為名角兒的條件,隻要勤修苦練,不自滿,讓觀衆信服,同行認可,自然水到渠成。
馬暢園時常鼓勵侯寶林邊演邊改,防止“藝盡人緣散”。他主張不隻整段節目要有新的立意、新的處理,在使用墊話和現挂包袱上也要日新月異。隻要三天聽不到侯、郭的新笑料,他就以玩笑的口氣說:“二位可得注意,一遍拆洗一遍新呐!”促使侯、郭在走路和吃飯的時候都琢磨新笑料。
侯寶林腦袋瓜子好使,左右逢源,常把看到的、想到的成語、歇後語、俏皮話,還有剛學會的唱段告訴郭啟儒,一塊兒研究上台怎麼使,像小段《禮貌》《比》《學唱日本老生》就是這麼來的。
馬暢園給侯寶林介紹了兩位周先生。第一位是身居顯宦、文質彬彬的周大文。當時周大文在北京任高官,仍不時抽暇來天津聽曲觀劇,群英、燕樂都為他留有包廂。有時他通過馬暢園點侯、郭演《戲迷雜學》。馬暢園到後台囑咐:“可得全着點,新鮮着點。”
還有一位“瓷器周”,在南市榮吉大街開“永盛瓷器行”,離燕樂戲院很近。他聽過侯、郭的相聲後,認為好在不貧不厭,格調清新,托馬暢園請侯去串門,順便選些生活用品。侯寶林去拜訪求教,周高興地說:“你嗓子好,台風正,可是光能唱不行,還得全面發展,多使文哏,像《講四書》《三字經》《白字會》。”并詳叙了他聽過的《批三國》,鼓勵侯演這個節目。
不久,侯、郭演出《批三國》,以甲乙探讨“三張斷三橋”,也就是張飛斷當陽橋、張遼斷小石橋、張任斷金雁橋,又講解“三妻”,即劉備抛妻、呂布戀妻、劉安殺妻為主,結尾以“打這兒起劉安一直打光棍,誰家的閨女也不敢嫁他——怕他給宰了!”構成包袱。
“瓷器周”提出饋贈瓷器,侯寶林堅辭不受,直到對方肯收進貨價。侯寶林從“瓷器周”口中得到不少有關的知識,後來侯先生談起茶具、酒具、餐具應是“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大家贊他鑒賞水平高,侯先生說:“你們不知道,我在天津南市瓷器行學過徒啊!”侯寶林正是因為虛心好學,善于傾聽不同意見,及時改進,所以藝術上提高得快,紅得也快。他時時感念天津的這些老朋友,肯定這些位朋友、師長幫助過自己,功不可沒。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