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鄧詠儀
編輯 | 蘇建勳
“兩款自研新産品的發布,是騰訊雲智慧能源的一個裡程碑。”
6月9日,騰訊公司副總裁、智慧工業和服務業總裁李強,在騰訊智慧能源發布會上表示。
李強曾在ERP巨頭SAP工作近20年,曾擔任SAP全球高級副總裁、中國區總經理,是在本土成長起來的高管。作為SAP中國代表,李強也是推動中德政府間第一個工業4.0項目、國家級戰略“中國制造2025”落地的關鍵角色。
2021年5月,騰訊宣布李強加入騰訊CSIG(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全面負責智慧工業、能源、終端、文旅、地産等業務,這也是騰訊雲在2021年引入的最高級别外部高管。
過去一年裡,李強帶領騰訊能源業務進行了一場重塑。
發布會上,騰訊首次對外發布“能源連接器(Tencent EnerLink)”和“能源數字孿生(Tencent EnerTwin)”兩款能源自研産品,作為以後能源業務的底座。
另外,騰訊能源行業也進一步細化,落地時以行業為導向。以往,能源業務拆分的顆粒度較粗,現在則分為電力、石油、化工、綜合能源等多個細分行業。騰訊也收獲了多個标杆客戶,如國家電網、寶武鋼鐵、國家電投等大型能源企業。
在互聯網巨頭整體經曆收縮的大背景下,騰訊雲仍在能源業務大力投入。2021年10月份,能源業務獨立成為騰訊雲的一級部門,這是騰訊深耕能源的重要标志。
大将坐鎮、業務級别提高,騰訊的決心可見一斑。
對能源業務的重視,受當下“雙碳”國家級戰略影響很深。我國85%左右的二氧化碳排放來自能源活動。能源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是碳中和市場的大頭,也是互聯網公司做碳中和生意的抓手。
從去年到今年,騰訊雲經曆了持續的人事變動,從重視規模增長轉向以自研産品為重心,繼續深耕垂直行業。能源行業是接下來的重點,不僅承載着新增長任務,過去一年中的進展,也是騰訊雲業務調整的效果驗證。
騰訊雲進軍能源行業已有數年,也陸續推出過自研産品和解決方案,但此前發布的更偏獨立的軟件産品,而新發布的EnerLink、EnerTwin 則屬于平台産品,既可以将之前的零散軟件整合進去,也能為之後的合作夥伴打造開發“底座”。
這和騰訊雲整體戰略的變化相呼應。
騰訊正在尋求更高質量的增長。今年5月,騰訊高級執行副總裁、雲與智慧産業事業群CEO湯道生接受36氪專訪時談到:“今年騰訊一個大的銷售改革,就是希望從過去很多低質量、轉包項目的模式,轉為基于騰訊自研産品為主導、健康可持續的業務模式。”
雲市場在經曆了高速增長的數年後,如今已經進入到競争新階段。公有雲市場增速放緩,光談上雲已經沒有意義。面對各行各業更傳統的客戶,各家比拼的是能否滿足具體場景需求,這就要求産品的複雜度要更高、更靈活。
騰訊雲在前幾年大力發展的PaaS能力和SaaS生态,為如今進入能源行業助力不少。
能源新産品的底層延展了不少“連接”的能力,這和在PaaS層下的功夫不無關系。EnerLink和騰訊系大量應用打通,如騰訊會議、騰訊千帆、騰訊企點等200多個應用,以及微信生态裡的小程序、企業微信等等。
而以C端業務帶動B端的戰略,在能源業務裡一以貫之。在接觸客戶時,這會成為吸引點。
“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騰訊企點等等産品,都是我們在進入能源領域非常好的抓手。”騰訊能源和資源行業總經理石梅表示,“很多客戶本來就在用騰訊的産品做辦公協同,具體到在智慧廠站、智慧變電站等生産場景,涉及到有人的地方,這些産品就能延伸到當中。”
以後的商機或許更多會來自于此。比如,EnerLink裡就集成了B2B、B2C的營銷能力,可以幫助能源企業獲客。
EnerTwin将工廠零部件進行建模
騰訊的優勢技術——音視頻、AI等等,也是數字孿生(Tencent EnerTwin)産品的底層技術。
在寶武鋼鐵項目裡,能源數字孿生産品就為工廠産線建立了一個1:1的3D産線模型,客戶能夠實時在數字化界面上監控産線運行狀況。改造完成之後,這預計能夠為他們大幅降低碳排放,故障時間和提前預警能力都有顯著提升。
“雙碳”戰略是個加速的号角,意味着雲廠商做能源行業,不能再慢悠悠地講概念、做産品,而是要迅速摸清定位。
但能源市場是塊難啃的骨頭。
從整體結構來看,我國的能源市場是偏集中式的市場,有着大量的央企和國企,體量巨大,架構複雜。僅國家電網一個企業,2020年投入到電力信息化中的投資金額就達4605億元。而能源産業鍊長,細分行業多,大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持續多年,已經形成比較固定的IT服務圈子。
條件擺在騰訊雲面前:一方面,是體系龐雜、更為傳統的能源客戶,互聯網公司離得遠,進入圈子并不容易;另一面,是騰訊雲整體要高質量的增長,資源投入也有限度。
因此,騰訊能源選擇了更為謹慎的打法,未來聚焦于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
“我們将能源業務分為能源供給側、能源消納、能源傳輸三部分,更注重技術帶來的減碳效率提升,現階段會有幾個聚焦的場景,比如綜合能源服務、産能優化以及新能源的數字化運營上。”石梅對 36 氪表示。
在落地時,智慧能源也跟随雲的整體戰略——“後退一步”,做好被集成,讓合作夥伴完成最後服務客戶的一公裡。
但要進入圈子,合作夥伴會變得更重要。連接的生态需要越大,才可能有更多商業機會。
騰訊雲在學着與能源行業裡的玩家打好交道,合作夥伴從各行各業的咨詢公司、細分領域的IoT等技術公司,擴展到能源領域的科技公司等等。近期,騰訊雲就已經與國家電網旗下IT公司南瑞集團達成多項合作。
輕裝上陣,商業化落地進展比能源團隊想象中要快。“過去一年,我們獲得了大量燈塔客戶,包括國家電網、寶武鋼鐵、國家電投,中國石化這類大型的中央企業,也包含像甯德時代、富士康等重量級民營企業。從上半年來看,超額完成了我們的預期。”李強介紹。
不過,現在還沒到能掉以輕心的時候,同行們正在緊鑼密鼓地部署到能源領域中。阿裡雲今年就推出了首個碳管理SaaS産品,同時面向自家平台上大量的中小型商家,以及光伏、儲能、充電樁、綜合能源服務行業中的客戶;華為動作更加高舉高打,去年成立了數字能源、智能光伏等多個軍團,如今國内外大單頻現。
對互聯網公司而言,給自己減碳并不算難,難在如何用技術打動這些更傳統的客戶們。好在,如今現在拉力賽剛剛開始,能源市場的複雜程度,無疑讓競争更加立體而動态,這倒是為玩家們留下了不少解題時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