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帝題花卉詩管紫毫筆及筆匣。故宮博物院供圖
提起書房,你會想到什麼?是寒窗苦讀、古卷青燈,是汗牛充棟、插架萬軸,還是“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書房不僅是讀書、立言、藏書的地方,更是士人精神和文脈赓續的象征。故宮博物院近日開幕的“照見天地心——中國書房的意與象”展覽,以中國書房的意涵與物象為主題,旨在探讨和闡釋中國書房的文化内核以及如何賦予“書房”這一意象以時代精神。展覽不僅從故宮藏品中精選出多件珍貴文物,還展示了一些當代藝術家的作品,通過古今對話,啟發“當代如何走進傳統,傳統如何啟迪當代”的思考。
文房藏珍寶
走進故宮西雁翅樓展廳,展牆上取自蘇轼墨迹的“委懷琴書”4個大字,将觀衆引入清雅甯谧的文化空間。本次展覽策展人、故宮博物院研究室主任王子林介紹,展覽分為3個單元,第一單元“委懷琴書”包括星空、五經萃室、圖書、文房四寶、文人賞器五部分。入口處的星象圖讓觀衆“仰望星空”,将天上的壁星和地上的魯壁聯系起來,拓展對書房文脈的思考和對書房空間的想象。“壁星又稱壁宿,是北方七宿中的第七宿,由兩顆星組成。因在室宿的東邊,很像室宿的牆壁,又稱東壁,古人認為它是‘天上的圖書庫’。魯壁是孔子故宅中藏有古籍的牆壁,後世以魯壁借指古代文化典籍。”王子林說。
五經萃室是紫禁城内的一間書房。清代乾隆皇帝将相傳為嶽飛之孫嶽珂所校刻的《易》《書》《詩》《禮》《春秋》五經合在一起,存于昭仁殿後西小間,名曰“五經萃室”。五經是中國保存至今的最古老的文獻,是古代儒家的主要經典。展廳裡還原了五經萃室的布局:上方懸挂乾隆楷書“五經萃室”匾,匾額下是6扇紫檀髹漆炕屏,屏心刻有乾隆所著《五經萃室記》,闡述了五經的重要性、宋代嶽珂所刻五經的精緻程度、散聚經曆和五經萃室名稱由來。炕屏前的楠木六屜炕桌,原來用于盛放嶽氏版五經。
文房四寶與讀書人的關系十分密切。展廳裡陳列的宮中文房用具非常精美,引得觀衆駐足細賞。一件飾有雲山水岸圖案的紅漆筆匣,裡面裝着50支毛筆,每支筆材質、裝飾、筆頭造型各不相同,筆管上分别題有乾隆在不同時期所撰詠花詩。
安徽巡撫朱珪向乾隆進獻的仿南唐李廷珪墨,藏于特制的黑漆描金墨盒中。盒面正中題“澤古怡情”四字,表達了乾隆帝對于“還政”後潛心讀書的渴望。橘色描金二龍戲珠紋蠟箋是典型的清代聖旨用紙,紙面繪有二龍戲珠圖案,筆觸靈動。古樸的端硯與精緻的玉雕硯屏相配,盡顯古人文房物事之考究。
令人稱絕的還有乾隆禦用的紫檀木旅行文具箱。這是一套箱裝形式的組合文具,按動機關并将木箱整體翻轉過來,便會轉化為一張高40厘米的書桌。箱内置有布滿層、格、槽的盛物盒,用于盛放各種文房器物,包括琺琅、漆器、玉器、瓷器等工藝精品,可謂一個移動的書房。
西周虢叔旅鐘。杜建坡攝
心懷家國情
第二單元“正誼明道”位于午門展廳,分為修身養性、家國情懷、仰觀宇宙三部分。在古代,讀書的目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代唐寅《雙鑒行窩圖并書記冊》點明了書房是文人的修身養性之所。此圖是唐寅為友人汪榮“雙鑒行窩”書屋所作,以夾室二池喻雙鑒。圖記中以金、水、心為鑒,說明修養心性以明道的重要性。
展廳中間,乾隆楷書“正誼明道”匾引人注目。王子林介紹,“誼”同“義”,出自《漢書·董仲舒傳》:“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正誼明道”思想在中國古代影響深遠,是曆代儒生自我修煉的标準。
此匾旁邊的《大寶箴》挂屏也是乾隆手書,原來懸挂于皇帝日常所居的養心殿,意在時時自警。《大寶箴》為唐代張蘊古所作,是對君主的規勸警誡。文章認為君主應該嚴格自律,勵精圖治,愛護百姓,大公無私。
虢叔旅鐘是一件體現家國情懷的重器。周人為加強禮制建設,通過鑄器做銘來頌揚祖德、刻紀功烈。西周晚期虢叔旅曾為其父鑄編鐘一套,此為最大者,鑄銘文91字。銘文在追述祖先功烈、告祭自己榮譽、感念王室恩賜的同時,突出宗族體系的傳承,表達了福蔭家國、惠澤子孫的祈願。
南宋文天祥《行書上宏齋帖卷》、明代徐渭《行書晝錦堂記軸》、陳淳《行書嶽陽樓記卷》等書法作品,反映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文天祥30歲時寫信祝賀包恢(宏齋)晉升新任,其時文天祥與權臣政見不合,外任江西。信中表達了對時政的憂憤和對包恢“忠忱愛國”的景慕,又述及在江西繳寇等政事,體現出儒家士大夫對國家憂難的關切和忠正之氣。
仰觀宇宙部分展示了幾幅難得一見的珍貴畫作。“郭熙《窠石平遠圖軸》堪稱‘神品’,在我印象中有二三十年沒對外展出了。”王子林說。郭熙為北宋山水畫名家,著有《林泉高緻》,闡述山水畫創作理念。這幅作品描繪了深秋時節天地開闊、物我兩忘的情景。畫中群山橫列如屏障,天空清曠無纖塵。岩石縫中生長的雜樹,雖葉已落盡,但仍老枝遒勁。溪水在原野上潺潺流淌,寓意蕭瑟中暗藏生機。
米友仁《潇湘奇觀圖卷》表現了江南煙雲變幻之景,山、雲、天、地、水在氤氲墨色中融為一體,意境幽缈。這種題材被後世稱作“米氏雲山”,為米芾、米友仁父子創建。米芾該題材畫作不存。此圖為米友仁代表作,是宋代新風格山水畫,對後世畫壇影響很深。
《搜盡奇峰打草稿圖卷》是明末清初畫家原濟(石濤)的作品。圖繪重嶂密樹,溪橋城牆,屋舍隐約,小路蜿蜒,好一派北方山川雄渾壯闊的景象。題名“搜盡奇峰打草稿”與圖後所寫長跋,表達了畫家師法自然的創作思想。
元代造雲石。杜建坡攝
雅集傳佳話
第三單元主題為“結契霜雪”,位于東雁翅樓展廳,包括三友同德、雅集唱和兩部分。“歲寒三友”松竹梅是文人品格的象征,常與書房相伴。展廳入口的沉浸式體驗空間采用裸眼3D、體感交互投影等技術,還原了紫禁城内的“香雪”書房。“香雪”是養性殿西暖閣的一間書房,由乾隆親自參與營造,仿養心殿梅塢而建。室内以白石依牆堆砌出山景,并于壁間裝飾松竹梅貼落畫,表達了“仰觀香雪海,坐覺太虛寬”的意趣。
古代文人常于書房、花園、山林之間相聚,俯仰天地,抒發感懷,詩文唱和,這種聚會稱為“雅集”。曆史上著名的雅集有魏晉時期的蘭亭雅集、唐代的香山九老雅集、宋代的西園雅集、明代的杏園雅集等,成為當時和後世文藝創作的經典題材。
此次展出的米芾《行書蘭亭序跋贊卷》、明人繪《西園雅集圖卷》、沈時《蘭亭修禊圖卷》等,均是以雅集為主題的書畫作品。《行書蘭亭序跋贊卷》為米芾題《蘭亭》傳世數種之一,以行書小字寫成,筆精墨妙,神采煥發。
乾隆将馮承素、褚遂良、虞世南臨摹《蘭亭序》墨迹,加上《柳公權書蘭亭詩并後序》《董其昌臨柳公權書蘭亭詩》《内府鈎填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阙原本》《禦臨董其昌仿柳公權書蘭亭詩》《于敏中補戲鴻堂刻柳公權書蘭亭詩阙筆》8本書帖彙集成《蘭亭八柱帖》,并下旨命刻于8根石柱上,以茲流傳。此次展覽中可以看到存貯《蘭亭八柱帖》的紫檀木雕插屏。正面屏心闆雕蘭亭修禊圖,再現了王羲之、謝安等魏晉名士在會稽山陰曲水流觞的風雅,留白處嵌有乾隆禦制詩一首。屏心闆可取出,中間為存放《蘭亭八柱帖》的8個抽屜,兩側為刻字填金禦筆對聯。
明唐寅《雙鑒行窩圖》。 故宮博物院供圖
展廳中一塊奇石吸引了記者的目光。王子林介紹,此石為靈璧石,因石“如天風遏雲抱崖绮布之勢”,取郦道元《水經注》中“造雲壁立”而命名,“造雲”二字刻于石額間。造雲石原為元代蘇州玉山草堂主人顧瑛所藏,石上題刻記述了元至正十年(1350年)秋以賞石為主題的雅集盛事。此石後來進入紫禁城,陳設于建福宮惠風亭西北隅。
為了讓觀衆更直觀地感受古代雅集風采,展廳裡還巧妙還原了曲水流觞的場面。西漢描彩漆鳥紋耳杯、宋代青白釉瓜棱執壺、建窯黑釉盞等宴飲用具置于蜿蜒的白色展台上,看上去仿佛漂浮于水面。
在展覽的結尾,一處多媒體互動裝置頗為有趣。藝術家徐冰用符号、表情包等組合翻譯《蘭亭序》,印于白桦木闆上。手指在玻璃前點擊,展闆上便會出現圖符所對應的文字。這種古今融合的方式,為觀衆打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記者 鄒雅婷)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