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三
一轉眼,到了初三
今天早上
咱們孝感人一定要
先做這件事
送 年
為何要送年?
孝感民俗裡
送年有哪些講究?
一起“漲知識”吧
每年正月初三清晨,各家各戶要燃放鞭炮送年。這裡的“年”,原本是一種怪獸。
相傳在遠古時候,我們的祖先曾遭受一種最兇猛野獸的威脅,這種猛獸叫“年”,它捕百獸為食。
冬天山中食物缺乏時,還會闖入村莊獵食人和牲畜,尤其每到第365天月朔這一天,就是除夕之夜,會吞食牲畜,傷害人命,百姓惶惶不可終日。
人們在與“年”的長期鬥争中發現,“年”最怕三種東西——紅色、火光、響聲。于是人們便在自家門口挂上紅顔色的桃木闆,門口燒火堆,夜裡通宵不睡,敲敲打打。
這天夜裡,“年”又闖進村莊,見家家有紅色和火光,又聽見震天響聲,吓得跑回深山,再也不敢出來。夜過去了,人們互相祝賀道喜,大家張燈結彩,飲酒設宴,慶祝勝利。
這樣一代代流傳下來,形成了張燈結彩貼對聯、放鞭炮、拜年等一系列風俗。
舊時
每年的正月初三
這天要把“年”獸送走
一年全家平安
送
年
這天一大早,家庭主男洗淨手臉後,開始向神台燃香點蠟,方桌上擺放早已備好的送年菜食、酒杯、筷子,然後敲磬、鳴炮、焚紙,全家行送年叩頭禮。
有些講究的人家還到土地廟敬香送年,送年儀式結束後,全家人再吃“送年飯”(吃送年飯的形式與吃年飯大體相似)。
飯畢,先将臘月三十放于桌下水盆中的雜水和積了三天的垃圾及大小便桶一起外出倒掉,器物洗淨。打這以後,生活用水及掃地的垃圾可以随時倒掉。
這些也是“送窮”的内容
所以正月初三日也稱
“送窮日”
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
引《遠平志》說:
“正月三日,人多掃積塵于箕,
并加敝帚,委諸歧路以送窮。”
孝感的作法與此正同
接着,要帶上香燭、黃表、鞭炮,挑上水桶來到吃水塘邊,先焚香燃燭,放鞭炮,燒黃表,謝水神,再從塘中裝滿兩桶清水挑回家,直到水缸挑滿為止,謂之“買水”。
據說,誰第一個到塘裡買水,誰就會發大财,并在一年裡祛病消災,平安無事,故人們紛紛搶挑第一擔水。
從送年這天起
◇鄰裡有大小事情,可以互借東西;
◇舊年未辦完的事也可以接着辦理;
◇過年時換下的衣服可以洗曬;
◇年前炸的魚泡、豆腐、圓子,因天氣不好未曬,現在可以拿出來見太陽,以防生黴;家禽、牲畜可以出籠出欄;
◇舊年三十夜和新年初一、初二這三天中去世的老人,送年後可以出殡送葬;
◇初三早晨,集市上已有新鮮蔬菜出售;
◇還有些小孩過生、老人祝壽的人家,年前就安排好了過生、祝壽日子,如初四、初六、初八等,即逢雙日都可以過生、祝壽。主要是“就年就菜”,加上外出的人都在家過年,人員相對集中,因而有些不是正月出生的人,也都挪到正月過生祝壽,主要是圖個熱鬧吉祥。
舊時從臘月三十至正月初二,每天早晚要在神龛前燒早香、燒夜香、供老閣兒,初三黃昏要到土地廟燒香敬土地神,俗稱“送土地”(有的地方正月十六日)。
以後一直鬧到正月十五元宵節過完才算“年過月盡”,即俗所謂“年小月半大”,這時過年才真正結束。
春節假期已經過半
未來幾天裡還有許多
“孝感春節民俗”
敬請關注哦
來源:孝感日報 《孝感(孝南)民俗文化叢書》之三 節令文化
制作:盛為華 周洋
審核:焦志新
終審:朱霞
出品:孝感日報政務新媒體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