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在北京組織召開《共和、同仁等8個縣撤縣設市論證評估報告》評審論證會。
我省8個撤縣設市的縣分别為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貴德縣,黃南藏族自治州同仁縣,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門源回族自治縣,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互助土族自治縣。
此次評審論證會邀請中國人民大學、民政部行政區劃調整特聘專家張可雲教授擔任專家組組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民政部區劃地名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青海省地理信息局等民政部撤縣設市評估組的領導和專家參加了評審。
在聽取了由中國行政區劃與區域發展促進會成果彙報後,專家組對研究報告認真評審,一緻認為研究報告圍繞撤縣設市條件綜合評估、發展短闆分析、實施步驟與建議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研究目标明确,思路清晰,提出了青海8縣撤縣設市時間表和路線圖,對青海撤縣建市工作具有極高參考價值。
與會專家和領導一緻表示将會對青海省撤縣設市的評估審核給予傾斜支持,建議按報告中提出的撤縣設市時間表和路線圖,抓緊時間完成相關資料和要件的報送工作。同時,積極争取民政部民族自治縣撤縣設市試點,加快民族自治縣撤縣設市工作。
共和縣
共和縣為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州屬五縣之一,是青海藏區人口較多、地域遼闊、畜牧業經濟比重較大的一個縣,在青海藏區經濟社會發展布局中處于重要地位。位于青海省東北部,是 青藏高原的東門戶,素有“青藏咽喉”之稱 ,北靠 青海湖,南臨“母親河”——黃河,東以日月山與東部農業區為界,西與青海青南藏區毗連。
貴德縣
貴德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隸屬于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東部,處于黃河上遊龍羊峽與李家峽之間。有漢、藏、回、土等15個民族。貴德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區,中原王朝、鮮卑、吐蕃等均在貴德留下了曆史印記。黃河由西向東縱貫羅漢堂、河西、河陰、河東、尕讓五個鄉鎮,在黃河上遊建制最早,曆史悠久。境内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素有“小江南”之稱。河谷川水地區林木蔥郁,阡陌縱橫,盛産瓜果,是有名的“高原瓜果之鄉”。
同仁縣
同仁縣隸屬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東南部,東鄰甘肅省夏河縣西連貴德縣南接澤庫縣北與循化縣、尖紮縣接壤,是“ 熱貢藝術”的發祥地,是著名的藏族畫家之鄉,是青海唯一的一座 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是一個藏、漢、土、回、撒拉、保安、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區,也是全州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隆務老城區是我省保存最為完整的古城區之一,是一份可貴的建築遺産。
海晏縣
海晏縣,隸屬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東北部,湟水源頭,北接祁連縣、門源縣,東鄰大通縣、湟中縣,南接湟源縣、共和縣,西鄰剛察縣。全縣總面積4443.1平方公裡,轄6個鄉鎮。海晏縣是黃河重要支流——湟水河的發源地, 2016年,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門源回族自治縣
門源回族自治縣位于中國青海省東北部,屬海北藏族自治州管轄,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東部,東北與河西走廊中部的甘肅省天祝、肅南、山丹縣接壤,南接青海省大通、互助縣,西與本州祁連、海晏縣毗鄰。門源回族自治縣是 河湟地區和 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地。已發現的礦産資源有煤 炭、金、銀、銅、鋅等20種,其中,查明煤炭儲量1.4億噸,被譽為“黑珍珠”的無煙煤廣泛分布于門源縣甯纏和一棵樹地區,是青海省最大的無煙煤生産基地。
瑪沁縣
瑪沁縣,隸屬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東部與甘肅省瑪曲縣毗連,北部與海南州同德縣、興海縣相鄰,西與瑪多縣、達日縣接壤,南與甘德縣相連。全縣總面積1.34萬平方公裡,轄6鄉2鎮,35個行政村、96個牧業合作社。2016年12月,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是青海省海東市下轄縣,位于青海省東部邊緣,是青海省重要的糧食、蔬菜、瓜果主産區,在全省享有"瓜果之鄉"的美譽。民和縣曆史悠久,據考古發現,在全縣有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青銅器時代、卡約文化、辛店文化等古文化遺址600多處。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旅遊資源也非常豐富。
互助土族自治縣
互助土族自治縣,隸屬于青海省海東市。是全國唯一的土族自治縣,土族約占總人口的17%。總面積3360平方公裡,總人口36.54萬人,國民生産總值41600萬元,财政收入9000多萬元。是國家确定的全國商品糧基地縣和生态建設示範縣,也是青海省主要糧油、生豬、禽蛋生産基地。全縣有耕地105萬畝,主産小麥、青稞、蠶豆、洋芋、油菜等;有160萬畝可利用天然草場,森林面積196萬畝,木材蓄積量名列青海省第二。
記者/彭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