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編版語文六年級上冊第21課《文言文二則》,其中有兩則短小的文言文,分别是《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講的都是與中國古代藝術家有關的故事,叙事簡潔,餘味悠長。
下面大家跟随資深教師杜du的腳步,一起走進文言文《伯牙鼓琴》和《書戴嵩畫牛》的學習吧!
一、學習目标
1.會寫“哉、巍、弦、軸、錦、曝、矣”7個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伯牙鼓琴》。
3.能說出對《伯牙鼓琴》最後一句話的理解,并結合“資料袋”說出自己的感受。
4.能用自己的話講一講《書戴嵩畫牛》的故事。
二、字詞的學習
在語文書100頁,出示了本課的七個生字,可以組詞:快哉、善哉、美哉、巍峨、巍然聳立、琴弦、弦外之音、畫軸、線軸、車軸、錦上添花、錦緞、曝曬、一曝十寒、悔之晚矣,由來久矣……
本課有兩個多音字
1.曝:(pu四聲)曝曬、曝露。
(bao四聲)曝光。
2.軸:(zhou二聲)車軸、線軸。
(zhou四聲)壓軸、大軸子。
三、介紹蘇轼:
《書戴嵩畫牛》是蘇轼寫在畫作上的一篇文章,被稱為題跋!
蘇轼(1037——1101),字子瞻,号“東坡居士”,世人稱其蘇東坡,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與其父蘇洵、其弟蘇轍,并稱為“三蘇”。
主要作品有《飲湖上初晴後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等等。
四、文言文翻譯
1.《伯牙鼓琴》譯文:伯牙彈琴,鐘子期傾聽,伯牙正在彈琴時,而心志在高山,鐘子期:“好啊,琴音高峻的樣子像大山。”片刻之間志在流水,鐘子期又說。“好啊,琴音,浩蕩的樣子像流水。”
鐘子期死後,伯牙摔壞所彈之琴,弄斷琴弦,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也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2.《書戴嵩畫牛》翻譯
四川有個姓杜的先生,喜歡書畫,他珍藏的書畫有上百幅之多,其中有一幅戴嵩畫的《鬥牛圖》特别喜愛,用錦緞作畫囊,用玉做畫軸,經常随身攜帶。
有一天,晾曬書畫時,被一個牧童看見了這幅《鬥牛圖》,拍手大笑說:“這幅畫畫的是鬥牛吧,牛鬥架時,力量全在牛角上,尾巴夾在兩腿中間。現在你這幅畫畫的卻是它們搖着尾巴相鬥,錯了。”
杜處士聽完笑了,認為牧童說的很對。有古語說:“耕種的是應該去問農夫,紡織的事應該去問織女。”這是不可更改的。
五、中心思想
1.《伯牙鼓琴》通過描寫春秋時期的伯牙與鐘子期之間的動人故事,反映了朋友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欣賞的純真友情。也再現了音樂藝術的無窮魅力。
2.《書戴嵩畫牛》叙述了杜處士珍藏了戴嵩所畫的《鬥牛圖》。一個牧童發現并指出了畫中的錯誤的故事,這件事反映了牧童善于觀察、敢于向權威挑戰的精神。
六、學習感悟
人生短暫、知音難求,伯牙和鐘子期都有山一般的情懷,水一般的智慧,他們的故事令人蕩氣回腸,成為千古佳話。更重要的是我們領悟到了知音的真谛。
一個小小的牧童敢質疑大學問家,就連有學問的杜處士都沒有發現其中的問題,可見,即使是大學問家也有其“短處”,所以,我們也要細心觀察,不要懼怕什麼權威,隻要我們說的是對的,就不妨大膽地講出來。
七、課後問題
第二題:伯牙摔壞所彈之琴,弄斷琴弦,終身不再彈琴,認為世上再沒有值得他為之彈琴的人了。
交流感受:
生1:我看了相關的資料,原來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流傳非常廣,關于他們二人成為知音的傳說《呂氏春秋》《列子》等古書均有記載。人們常常用這個故事說明知音難覓。
生2:所說的“知音”,就是指真正了解自
己的人。我覺得锺子期非常懂伯牙,而這樣的知音世上難找,否則伯牙也不會“破琴絕弦”了,試着想一想,沒有了锺子期,他鼓琴給誰聽呢?
生3:這個故事流傳民間,不但被寫成了文章,還被寫成了詩詞,我覺得知音難覓,我們都應該珍惜友誼。
問題3:講故事
四川有一位書畫收藏家杜處士,他收藏了很多名貴的書畫作品。其中有一幅戴嵩的《鬥牛圖》,杜處士認為這是自己收藏中最好的名作,非常珍惜,并引以為自豪。
有一天,杜處士怕這幅《鬥牛圖》受潮,便拿到室外晾曬,引來了不少觀看的人,大家都圍着觀看,贊賞不已,杜處士感到很得意。
正在這時,一個牧童路過,也擠進來湊熱鬧,一看是幅雙牛鬥架的畫,更有了興趣,津津有味地看起來。看着看着,牧童突然間拍着手掌,哈哈大笑。
杜處士正沉醉在得意之中,認為這牧童在無理取鬧,便問他笑什麼。
牧童不慌不忙地說:“我笑這幅畫上的牛尾巴畫錯了。牛鬥架時,全身的力氣都用在牛角上,尾巴緊緊地夾在兩腿之間,哪裡會像這幅畫上的牛尾巴,還在搖來擺去的?“杜處士聽完,點頭稱是,認為牧童說的很有道理!
覺得上面得内容對你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點贊、評論和轉發。謝謝。
關注我,看更多手寫筆記和課文講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