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體會漢字的有趣神奇

體會漢字的有趣神奇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9 20:15:05

澎湃新聞記者 羅昕 實習生 鄧倩倩

逢年過節時,總有很多古典詩詞忽而湧上心頭。春節的“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七夕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中秋的“但願人長久,千裡共婵娟”……它們由來已久,深入人心,在不知不覺間豐富了我們的語言表達。

這或許就是古漢語的生命力。離開了語文課堂,放下了文言文閱讀,不少人以為古漢語已是距離我們相當遙遠的存在,但其實很多源于古代的字、詞、成語、詩句一直活躍在現代漢語中,也出現于我們的日常生活:當我們說到“奇葩”,我們會想起某綜藝節目,殊不知這是一個古老而優美的詞語,司馬相如在《美人賦》中就曾以“奇葩逸麗”表示“奇特而美麗的花朵”;當我們談及“浮雲”,幾乎脫口而出:“神馬都是浮雲”,殊不知“浮雲”一詞也是古已有之,《論語》說:“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杜甫《丹青引贈曹将軍霸》也寫:“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貴于我如浮雲。”

還有一些古字,正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在網絡時代重煥生機。比如本義為“光明”的“囧”(jiǒng)從大約2008年活躍至今,自成漢字表情包,被冠以“21世紀最風行的單個漢字”之一;“梅”的異體字“槑”(méi)被網友理解為“呆呆”,常用來形容人天真可愛;本義同“天”的“兲”(tiān)字被網友從上往下拆分念,以此衍生出“兲才”、“我的兲啊”、“叫兲兲不應”種種用法;原義為“光明”的“烎”(yín)字在2009年突然流行,那年一隻自稱“烎隊”的戰隊向知名DOTA戰隊發起了挑戰,在無意間帶動起一陣“烎文化”:“烎你沒商量!”“男人,重要的不是帥,是烎!”

體會漢字的有趣神奇(重拾漢語之美囧)1

那麼,如何評價古漢語在網絡時代的“複活”?如何看待古字詞在時光長河中的原義變化與褒貶更疊?又如何重拾漢語之美?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專訪了上海複旦五浦彙實驗學校校長黃玉峰、上海民辦建平遠翔學校語文老師蔣雯鴿、複旦大學中文系教授楊焄、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思南文學選刊》副主編黃德海,請他們從中學語文老師、大學中文系老師、文學刊物編輯等一線語言工作者的角度,談談各自對“古漢語的生命力”的理解。

體會漢字的有趣神奇(重拾漢語之美囧)2

活躍在現代漢語裡的古漢語

“學習”“不恥下問”“逍遙”“養生”“大千世界”“歡喜”“靈丹妙藥”“窈窕淑女”“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怆然淚下”“幾度夕陽紅”……談及活躍至今的古漢語,黃德海一下想到了很多例子。蔣雯鴿特别提到了“砥”——它在古漢語中是“磨刀石”的意思,“我們現在雖然不會說‘我買了塊砥’這樣的語言,但‘坦蕩如砥’‘砥砺’這樣的詞語仍然是現代漢語的常用詞語。”

“實際上,古漢語和我們當下的生活依然發生着各種各樣的聯系,隻是我們不知道它們的由來。”楊焄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比如《中國詩詞大會》的飛花令深受喜愛,現在很多地方都在玩,那是源于古代酒席上的文人酒令而加以改造簡化。“成語就更普遍了,比如《莊子》裡的越俎代庖、朝三暮四、遊刃有餘、相濡以沫、白駒過隙等等,都沿用至今。還有翻譯,古漢語在翻譯中也有獨特的功用,美國女作家賽珍珠就曾借用《論語·顔淵篇》中的‘四海之内皆兄弟’将《水浒傳》的書名譯作All Men are Brothers。”

體會漢字的有趣神奇(重拾漢語之美囧)3

黃玉峰認為,古漢語往往具有莊重、簡潔、有力的特點,尤其是四字句,所以在嚴肅的場合,或者典雅的場合,多有接近文言文的語言。“比如,最近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目錄主體部分都是四字句:家庭責任,國家支持,社會協同,法律責任。總則第二條:本法所稱……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這裡‘本法’‘所稱’‘對其’都留有明顯的文言痕迹。至于其中的用語:‘予以’‘不得’‘及其’‘以上’‘及有關部門’‘從業’‘截留’等等,都與文言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他表示,現代文就是從古文脫胎而來的,離開文言文,現代文成為無本質之本,隻是大多數人不自覺而已。

在徐默凡看來,一方面古漢語與現代漢語是一脈相承的,很多現代漢語的字詞都是從古代沿襲下來的,并不存在完全的對立關系,詞典裡标<書>的書面語詞都來自古漢語,“我們使用現代漢語本就是在繼承、發展古漢語。”另一方面,現在的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代篇目是比較多的,社會語言生活如書法、戲曲、對聯中的古代漢語元素也不少,甚至流行文化中還有大量的古典劇集、古風歌曲,“我覺得古漢語的魅力是滲透進中國人血脈的,随着國民教育程度的不斷提高,能夠欣賞古典之美的人會越來越多。”

體會漢字的有趣神奇(重拾漢語之美囧)4

最好的懷舊就是使用?

近年來,在最受年輕人追捧的網絡用語裡,也出現了不少古漢語的蹤迹,比如“囧”“槑”“兲”“嘂”“浮雲”“奇葩”等。有學者認為,因網絡而“複活”的古漢語雖然活躍,但多已和字詞本身的原義相距甚遠,原本古雅的漢語表達在網絡環境中“被異化”了。

體會漢字的有趣神奇(重拾漢語之美囧)5

讓徐默凡印象最深的是“奇葩”這個詞的複活。“這是一個很古老的詞語,在司馬相如的《美人賦》就有‘奇葩逸麗’這樣的說法,表示‘奇特而美麗的花朵’,是個很美、很雅的褒義詞。我們讀書的時候,還老是要念錯,念成‘bā’。現在這個詞演變成了一個貶義詞,經常用來指不合常理的人和物。這種褒貶更疊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作為一個專業工作者,我會本能地去捍衛語言的純潔性,當然也會接受一些比較尊重原詞的意思又用得比較生動的語言,如‘浮雲’等。”蔣雯鴿表示,“囧”“槑”“兲”“嘂”其實分别是“冏”“梅”“天”“叫”的異體字,随着時間的流逝,這些字因各種原因退出了常用字的範疇。“在網絡上,人們使用這些字更多地是‘望字形生義’,等于是簡單肢解了這些字的寫法,與這些字的本義相去甚遠。我感覺現在的人真的生活在很多平行的時空裡,像上述這些字,有些隻在遊戲玩家中流行,局外人是完全不了解的。”

徐默凡也注意到了“望字形生義”這一現象:“網絡語言裡這些生僻字的複活往往是從字形去拼湊字義,而不管其造詞理據和詞源意義。這些複活性的使用隻是一種語言遊戲,網絡語言裡的語言遊戲很多,包括‘火星文’‘諧音梗’等。”他因此認為,古字複活隻是個别的語言現象,對于古漢語生命力的延續不會有太大影響。

體會漢字的有趣神奇(重拾漢語之美囧)6

在黃德海看來,“囧”“槑”“兲”“嘂”等字在古代也偏僻,因此沒有被過去的文人用舊,保持了自己的新鮮感,再翻出來結合新的時代又有新的意義産生。“原義的變化在任何語言裡大概都是常見的,其間的利弊很難說,不過用舊字表新意,總體應該還是好的吧。我是認同‘最好的懷舊往往就是使用’這個說法的,就像說斷而不傳的,不叫傳統。傳統就是還在起作用的那些。當然,把那些中斷或遺忘的東西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也是豐富了文化生态吧。”

徐默凡和蔣雯鴿也認同“最好的懷舊往往就是使用”,但他們認為這裡的“使用”應該還是指溯源性的正确使用。“使用應該建立在正确理解字詞本義的基礎上。當然,如果這些字借助網絡被更多人認識了,好學的人們去查一查它們原來的意思,了解一些漢字知識,那就是‘喜聞樂見’的理想境界了。”蔣雯鴿說。

最好的檢驗就是時間

對于網絡用語裡的古漢語,黃玉峰直言自己很少留意,但反對生造字義:“有些字《說文解字》裡都沒有。有的是書法作品中出現的異體字,是某些古人生造的,有的是随意的解釋。比如武則天造一個‘曌’字。而且,即使在某一領域用,生命力也是短暫的。”

他還表示,之所以産生這樣的現象,一是大家缺乏應有的語言修養,缺乏對古漢語的學習了解;二是缺少對語言的敬畏感;三是這個時代人們不能在某些方面“标新立異”,于是在文字上弄花樣,“這從側面反映出時代的浮躁。”

體會漢字的有趣神奇(重拾漢語之美囧)7

“其實,‘囧’‘槑’等用法在網絡語境中都有着特定的使用範圍,類似于各行各業裡的‘秘語行話’,大家對它們的所指與能指都心領神會,不需要再做更多的解釋。而語言本身就是一個約定俗成的東西。”楊焄說,另一方面,像“槑”這樣的異體字在曆史上也不是從方便交流的角度來使用的,更多地出現在碑刻、篆刻、書法等特殊場合,“兲”這樣的生僻字也遠不如“天”更便于使用,“也就是說,從應用的角度來講,有的漢字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喪失了實用性,現在賦予它新的含義,反而激活了它,又可以承擔起一些新的功能。”

楊焄特别提到,意義的轉換與改變其實在語言應用的過程中十分常見,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不少成語也與原本的含義差别很大。“比如‘愚公移山’,現在都認為它強調征服自然,不懈奮鬥,但這個成語出自《列子》,就學術淵源而言屬于道家,而道家的主旨是追求與自然和諧共處,怎麼可能讓人征服自然?所以它原來是借此批評隻顧及眼前利益的俗士常情,而強調放開眼界,消融人我之間差别;再比如出自《莊子》的‘呆若木雞’,我們現在經常把它作為一個貶義詞來講,形容一個人傻傻愣愣的,但最早它是形容那隻雞氣定神閑,以至于别的雞都不敢與它争鬥;還有‘重于泰山,輕于鴻毛’,現在都認為‘重于泰山’好,‘輕于鴻毛’不好,但在司馬遷那裡二者并沒有好壞優劣的差别,它就是客觀地講在不同情況下應該如何對待自己的生命。”

“從語言學的角度來講,所有的語言都是符号,它本身沒有意義,隻不過是大家在使用過程中約定俗成,都接受用這個符号來指代社會生活中的某一個東西。”楊焄說,他因此并不排斥新的語言現象,“最好的檢驗就是時間。很多用法過了一段時間就慢慢被淘汰了,那麼現在你何必去禁止它?”

“當然,這裡依然有一個度的問題,如果破壞了大家的語言規範,比如寫錯字、白字,那是不對的,但這并不屬于我們前面說到的情況。”

重拾興趣,重建“古漢語之美”

對于古漢語,不少人的接觸是從學生時代的語文課開始的。但一旦結束學生時代,古漢語的相關知識就被丢下了。即使在網絡語境中使用“囧”“槑”“浮雲”等等流行語,很多人也根本意識不到那些字詞有着古漢語的根基。有學者悲觀地認為,現代人漸漸失去了對古漢語發自内心的欣賞力。

“作為一個長期堅守一線的語文老師,我覺得我們首先要調動起青少年學習古代文化的熱情,在對古代經典的誦讀中領略中國語言文字之美。”對此,蔣雯鴿回應道,“我們常常會教文言文,教文言文時不能隻關注古代漢語的語法,更應該把那些經典作為美文來教,引導學生去體會漢字之美、文章之美。當然,學校也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如《中國詩詞大會》那樣的活動,我們搞過‘飛花令’,學生都很有興趣,還有比如經典吟誦、書法比賽等。調動更多的青少年學生參與進來,古漢語、古代經典才會有持續不斷的生命力。”

就在今年十月,楊焄還與黃德海做客上海古籍書店,二人從呂叔湘先生的《筆記文選讀》出發,展開一場有關“趣讀古文”的對談,當時台下反應熱烈,還有讀者積極提問。

“呂叔湘先生編纂《筆記文選讀》的初衷就是給中學生看,裡面的解讀和當時的語文教育非常密切。今天的學生對文言文望而生畏,其實那時候的學生也是如此,甚至因為剛經曆新文化運動,學校正大力推廣白話文而對文言文更加抵觸。所以呂先生在編《筆記文選讀》時非常注意趣味性。筆記文按傳統來說都不是正兒八經的大文章,每一則就一兩百字,有關生活細節或曆史轶事,但讀起來非常有意思。”

楊焄稱,今天的語文教育也在做這樣的努力,比如不少高校開設了系列通識課程。他也在複旦開設了一門《陶淵明精讀》,來上課的主要是理工科專業的學生。每次上課,他都選一首詩或一篇文章引導學生細讀,有些作品都是中學時代學過的,但楊焄會做出新的解讀,比如《五柳先生傳》到底是不是陶淵明的自傳、“五柳先生”這一名号從何而來、《桃花源記》裡“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真實意思是什麼,等等。“他們都以為自己學過,但中學時代的解讀都還隻停留在字面,所以一旦揭示文本背後更深層和更複雜的内涵,他們也很有興趣。”

體會漢字的有趣神奇(重拾漢語之美囧)8

黃德海認為,大部分發自内心的欣賞力緣于熟悉,而學習古漢語确實存在一個小小的門檻,那就是憑借注釋較為自如閱讀古漢語的能力。“這個沒有辦法,需要憑借某種自我的有效的強制來完成。其實這跟任何一個領域一樣,開始學習時總歸會有一個門檻,這需要學習的興趣,學習的動力,學習的方法。一旦走進這個門檻,我們會自主地領略到古漢語驚心動魄的美。”

對于重建“古漢語之美”的方式,黃德海願意引用金克木在《“書讀完了”》裡說的話:“現在迫切需要的是生動活潑,篇幅不長,能讓孩子和青少年看懂并發生興趣的入門講話,加上原書的編、選、注。原書要标點,點不斷的存疑,别硬斷或去考證;不要句句譯成白話去代替;不要注得太多;不要求處處都懂,那是辦不到的,章太炎、王國維都自己說有一部分不懂;有問題更好,能啟發讀者,不必忙下結論。”

“我的《詩經消息》和《世間文章》,包括《書到今生讀已遲》的部分文章,都是想實踐這種可能,至于效果,我很難推測,但事情一旦開始,總會有一點種子留下來生根發芽,這或許已經足夠了。通向欣賞古漢語的大門,其實就是跨過對古漢語畏難的門檻,稍微花上一點時間,古漢語會親切地向我們招手。”黃德海說。

體會漢字的有趣神奇(重拾漢語之美囧)9

海報設計 王璐瑤

責任編輯:梁佳 圖片編輯:金潔

校對:施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