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狀葉是肝髒背面的部分,它位于後部,以半環狀包繞肝後下腔靜脈。尾狀葉位于肝内大血管之間,其後方是下腔靜脈,下方是門管三聯,上方是肝靜脈彙合部。尾狀葉血流通過一系列肝短靜脈回流至肝後下腔靜脈。因此尾狀葉被重要的、術中易引發出血的血管結構所包繞,并且它深藏于肝髒的中心位置,由尾狀葉獨特的解剖位置來看,她的切除,特别是單獨的尾狀葉切除,被認為是一項外科技術上的挑戰。
尾狀葉可分為三部分
(1)Spiegelian葉:位于小網膜後方,延伸到肝後下腔靜脈的左側和靜脈韌帶的左側。靜脈韌帶自門脈左支發出,從尾狀葉前面跨過,止于中肝靜脈和左肝靜脈共幹後方的下腔靜脈。
(2)腔靜脈旁部:走行在肝後下腔靜脈的前方,Spiegelian葉的右側,緊貼肝右和肝中靜脈。
(3)尾狀突:位于下腔靜脈和前方相鄰的門靜脈之間的小突起,恰好位于腔靜脈旁部的右側。
Couinaud将肝髒劃分為主體和背扇區,主體包括2-8段,背扇區包括1-9段,這兩段以中肝靜脈為分割線。背扇區位于肝靜脈(右、中和左)和肝後下腔靜脈之間,向前與7段、8段和4段相連(從右至左)。背裂将部分4段的後面與1段分隔開。
從肝髒的右側面觀,背扇區位于一矢狀軸段後下方。此軸起始于三條肝靜脈(右、中和左)彙入下腔靜脈水平,經過門靜脈分叉處,到達肝髒下面。
從肝髒下面觀,1段在肝中靜脈的左側。他大緻是Spiegelian葉相當,但要稍大一些。9段位于肝中靜脈的右側,可分為9b段(位于肝右靜脈和肝中靜脈之間),9c段(位于肝右靜脈下方)和9d段(位于肝右靜脈後方)。腔靜脈旁部以及尾狀突組成了9段。
尾狀葉由肝動脈和門靜脈的分支供血,并有膽管的分支引流。這些血管膽道分支形成了尾狀葉門管三聯。
圖3-9顯示了尾狀葉門靜脈分支的常見類型。每個門靜脈的分支在分出後旋即被一個Glisson鞘所包繞。雖然尾狀葉的動脈和膽管在進入Glisson鞘之前的肝門闆處即發生分支。但門靜脈的分支與動脈和膽管分支還是一起形成了Glisson三聯。
Spiegelian葉通常由兩個(可融合形成一個)尾狀葉門管三聯(最常見起源于左門管三聯)供應。腔靜脈旁部通常由一或兩個起源于右後區肝蒂或門管三聯主幹分叉處的血液供應。
作為供應尾狀葉的門管三聯的主要組成部分,門靜脈血供的變異是十分常見的,如圖3-10所示。
臨床意義
由于尾狀葉不同部分由不同門管三聯供應,部分尾狀葉切除是可行的。
尾狀葉門管三聯的類型變異很常見,血管和膽管從尾狀葉的一個部分穿到另一個部分中。
對尾狀葉進行橫斷,如果不注意處理切開後尾狀葉的創面,可能會導緻出血和膽瘘的問題。
對尾狀葉進行橫斷後,如果累及供應此部分尾狀葉的門管三聯,則剩餘的尾狀葉可能會發生缺血。
由于進入尾狀葉的膽管與肝門部膽管的分叉很接近,因此肝門部膽管癌多較早累及尾狀葉。根治性切除肝門部膽管癌應聯合尾狀葉切除。
尾狀葉的靜脈引流
尾狀葉的靜脈回流是從肝短靜脈直接回流到下腔靜脈。通常在下腔靜脈右側有2到4條較粗的靜脈。較粗的肝短靜脈經常出現在尾狀葉的下或中三分之一,但幾乎不會出現在上三分之一。引流尾狀葉上三分之一的肝短靜脈的小分支,有時彙入肝右靜脈或下腔靜脈—但這些分支太小,在手術時基本沒有意義。下腔靜脈左側也有2到4條較粗的肝短靜脈。因肝短靜脈通常分布在下腔靜脈的兩側,故可以在大多數患者的兩側肝短靜脈間到上方的肝右和肝中靜脈間中建立一條安全的無血管通路。
Belghiti在右/左肝切除術中應用的懸吊技術正是利用這一解剖特點,如圖3-10所示。
尾狀葉中的膽管分支
Spiegelian葉中通常有2到3支膽管的分支彙入到左肝管中。腔靜脈旁部通常有2到3支膽管的分支注入右後區膽管。腔靜脈旁部靠近中肝靜脈的膽管分支偶爾會引流至左肝管。尾狀突通常引流至右後區膽管(圖3-12)
肝-腔靜脈韌帶
這是一條纖維組織條帶,偶爾會被肝髒組織橋所替代。在右側,它起始于右後肝,正好處于肝右靜脈從下腔靜脈分出水平的下面。在這一水平,由于這三種結構(下腔靜脈,右肝靜脈和肝-腔靜脈韌帶)緊靠,遊離右半肝後右肝上擡,肝-腔靜脈韌帶被拉直,使得下腔靜脈的右側面和右肝靜脈向内受壓(圖3-13)。
為了解剖肝右靜脈,術中将肝髒的牽拉解除後,進行鈍性分離,并将下腔靜脈的右側壁輕輕推向左側,以便分離肝-腔靜脈韌帶。對此韌帶進行鉗夾,分離并結紮,因為韌帶内可能有粗的肝靜脈。隻有在完成了此步驟之後才能從下方接近肝右靜脈。然後沿下腔靜脈前面鈍性分離至肝右靜脈左側,接着解剖肝右靜脈,放置阻斷帶。
肝-腔靜脈韌帶包繞下腔靜脈,在靜脈的左側可以顯示。在下腔靜脈左緣的前外側面,它與尾狀葉融合。此韌帶将尾狀葉和下腔靜脈連接在一起。尾狀葉切除術術中遊離尾狀葉時,需要将其分離(圖3-15)。
來源:醫學解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